摘 要:普契尼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最杰出的作曲家,作為真實主義歌劇的代表人物,一生中創作的12部歌劇都堪稱是經典之作。本論文從歌劇題材、創作手法等方面入手,探析其歌劇的音樂特征。
關鍵詞:普契尼;意大利歌劇;創作特征;真實主義歌劇
中圖分類號:J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普契尼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意大利杰出的歌劇作曲家,也是“意大利真實主義歌劇”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第一部歌劇作品是《群妖圍舞》(1884),成名作是《曼儂.萊斯科》(1893),使他獲得國際聲譽的則是三大名歌劇:《藝術家的生涯》(1896);《托斯卡》(1900)和《蝴蝶夫人》(1904)。他一生中創作的12部歌劇都堪稱是經典之作。普契尼的歌劇有著“真實主義”的風格,他繼承了意大利歌劇的傳統,充分發揮了人聲歌唱對劇情的交代展開、發展和結束的作用,同時他在描寫人物性格和推動人物情感及歌劇發展上采用了更加豐富多樣、戲劇性更強、感情更細膩的音樂,而且音樂的結構也靈活多變,這就給演唱者在技術和作品表現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契尼的歌劇創作多以抒情室內風格見長,不刻意追求對外在事件舞臺效果的描述,他強調用音樂來刻畫人物心理,挖掘戲劇人物內心深處強烈對比的感情,特別愛用細膩的、形式豐富的、色彩變化很大的音樂來捕捉人物瞬間轉變的感情狀態。他的歌劇更接近人物心靈深處,觸動聽眾的內心情感,容易使人隨著他的音樂體會蕩氣回腸、跌宕起伏的情感。普契尼歌劇繼承了意大利歌劇的傳統,又綜合了印象派、民族樂派及東方和聲色彩更富于張力和表現形式的“詠敘綜合唱法”,有其獨特的音樂特點。他豐富多變的旋律、靈活多樣的表現手法都以“真實”反映普通人物,有“真實主義歌劇”特點。
一、追隨時代潮流、探索多種風格
普契尼的一些歌劇作品受真實主義思潮的影響,他沒有選擇宏偉深刻地歷史性或哲理性的主題,而是從日常生活中汲取一些渺小的題材。他作品的主人公大都是現實生活中苦難深重的小人物,大都是那些性格軟弱、受侮辱、遭欺凌、有著心酸經歷的、非正義社會現象的犧牲品。普契尼在歌劇創作上傾向于真實主義,有許多東西又超越了真實主義的范圍。《蝴蝶夫人》雖然有吻劍自盡的悲慘情節,可是從總體看,音樂效果主要集中在巧巧桑這個人物的身上。這是一部描寫內心細膩感情的可稱之為“心理音樂劇”的室內性體裁的作品,而這深刻的心理描寫,恰恰不是真實主義刻意追求的重心。普契尼的歌劇風格較瑪斯卡尼、列昂卡瓦羅,更加廣闊而豐富。
二、順應歷史、繼承意大利歌劇傳統
普契尼繼承了意大利歌劇的現實主義傳統,借鑒和發展了威爾第的晚期和民族樂派的藝術成就,鍥而不舍地追求藝術手法的革新。普契尼開始歌劇創作時,瓦格納已經去世,然而瓦格納的影響卻迅速擴展到西方各地。這一時期,管弦樂隊的規模日益增大,樂器法越發精致,在歌劇創作上,更加注重管弦樂隊的表現力及和聲手段的應用,并向無調性方面發展。普契尼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向,在歌劇中提高了樂隊表達劇情和人物心理、性格的作用,管弦樂色彩也很豐富。和聲語言方面,在傳統的基礎上也有所創新。普契尼發揚了意大利美聲唱法擅于掌握和發揮人聲技巧的性能,為歌唱家提供許多恰到好處發揮才能的機會。普契尼強調聲樂手段和戲劇內容的表現要直接相聯,歌唱與樂隊的表現力相輔相成,產生豐滿統一的音響。他的音樂旋律優美、流暢、生動、感人,注重同戲劇的結合和貫穿發展和聲使用微妙得體,樂隊的寫作技巧高超,在加強樂隊效果和激發戲劇性感情發展的基礎之上,配以多樣性、色彩豐富的樂隊伴奏,并將詠嘆調和宣敘調結合在一起,使歌劇音樂的結構更靈活多樣、獨具一格,表現張力更強、情緒對比更加豐富。
三、革新創作手法、尋求異國情調
普契尼在繼承意大利歌劇傳統上,并不是一成不變地固守這一教義。他與威爾第后期的歌劇《奧賽羅》,同樣不再把歌劇中的音樂分成一段段的分曲,而是每一幕戲一開始,音樂便連續不斷地貫串始終,保持其戲劇進程的完整性。按照意大利歌劇傳統的寫法,詠嘆調與宣敘調唱段之間界限分明。普契尼接受威爾第后期的創作經驗,繼續打破舊歌劇對詠嘆調和宣敘調嚴加區分的慣例。普契尼把抒情性的唱詞譜成寬廣舒展、優美流暢的歌唱性旋律,把非抒情性的唱詞或簡短的對話譜成節奏性較強、曲調性較差的朗誦性旋律,并把前一種鮮明突出、優美動聽的旋律和后一種富有表現力的、近乎說白的旋律,按照劇情表現的要求,使之自然地交替出現,形成了普契尼歌劇的一種特有的風格。普契尼的歌劇,還表現為吸收話劇式的對話風格。在一段對話中,歌唱有時會夾入自由形式的朗誦,而樂隊則演奏旋律。在進行對話時,樂隊以充滿情感的音樂作為陪襯,為主人公的表情增加魅力。普契尼喜歡運用這種對話風格進行創作,但對當時的歌劇觀眾來說,是很不習慣的。普契尼的歌劇題材,超越了歐洲范圍。像《西方女郎》的劇情取自美國,《蝴蝶夫人》的劇情取自日本,而《圖蘭多》則以中國為背景。在這些作品中,普契尼成功地使人感到了異國情調、主人公的面貌、同她們生活的環境與周圍氣氛,達到了和諧與統一。從《蝴蝶夫人》里,可以了解他把日本音樂的特征,巧妙、完美地吸收進自己的歌劇中,而這種音樂卻正是表現這一歌劇題材所必需的。為了使《蝴蝶夫人》具有日本色彩,他搜集了許多有出處的日本旋律(包括民歌),并選用某些具有東方特色的樂器。他掌握吸收這些豐富的素材,簡單地引用日本曲調的全部或一部分,并把它放進印象主義和聲中。在和聲語言方面,他以平行四、五度,持續音與三全音等手段體現異國情調。《圖蘭多》的異國情調,基本是他構想出來的,雖然在總譜中收進了真正的中國旋律,如“茉莉花”、“孔子的頌樂”、和“廟堂音樂”等,但是在普契尼筆下的中國,其總的氣氛是陰郁籠罩下的富麗堂皇,殘酷而野蠻。女主人公圖蘭多就是這樣的中國野蠻精神的化身。普契尼把其異國情調的歌劇,看成是他最現代化的作品,一直激發著他的熱情,進行不斷地嘗試。
普契尼在歌劇中運用了多種不同的音樂技巧,使音樂承載著戲劇,并在音樂中展示音樂性格,推動劇情發展,作品將音樂與戲劇完美地結合起來,將普通人的愛與恨、歡樂與悲傷用他獨特的歌劇才能展現出來。主要表現社會底層人物的情感和命運,旋律優美流暢,舞臺效果突出,戲劇沖突強烈,對人物內心刻畫真實而細膩,普契尼的作品反映了人類最淳樸、最真摯的感情。普契尼塑造的那些情感豐富、性格鮮明、活生生的人物將永遠留在世界各地的歌劇舞臺上。
參考文獻:
【1】 張洪島 歐洲音樂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
【2】 尚家驤 歐洲聲樂發展史 北京華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