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中學語文加大文言文教學內容的價值所在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通過文獻查閱、實踐活動、分析統計等方法,對當前中學文言文的現況,如地位體現、立足現狀以及內容選擇進行了分析,對形成這種現狀的原因進行了深刻剖析。
關鍵詞:文言文內容選擇原因
中圖分類號:G62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中學語文教學的編排中有一個重要內容——閱讀。閱讀分為:說明文、記敘文、議論文和文言文。當然,最令人頭疼的莫過于文言文,常戲言:“學生有三難,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
文言文,由于年代的久遠,與口語相脫離的文字越來越艱澀難懂了。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奧的詞語,還有許多陌生的名目典章制度……這一切,在初學者的眼中成了捉摸不透的“迷言”。
下面是我結合自身的學習實踐,針對中學語文加大文言文教學內容的價值所在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通過文獻查閱、實踐活動、分析統計等方法,對當前中學文言文的現況,如地位體現、立足現狀以及內容選擇進行了分析,對形成這種現狀的原因進行了深刻剖析。
一、文言文存在的原因:
如此深邃龐雜的文言文,為何在中學教學中長盛不衰,
并且還顯示出它強大勃發的生命力?
首先從分析人教版中學語文文言文的選文題材上來看:內容涉及從先秦史傳散文——《左傳》<曹劌論戰>、先秦諸子散文到漢魏晉散文——《禮記》大道之行也、《墨子》公輸、唐宋散文——劉禹錫《陋室銘》、明清散文——張岱《湖心亭看雪》,這些散文文本所記載的就是我國社會的歷史沿革、政治變遷、歷代志士仁人的精神追求、人生理想、各家各派的學術思想、藝術風貌等等,它承載的是歷史、文學、藝術、哲學、思想、文化等等,它蘊含著幾千年的民族思想文化的豐富積淀以及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古人的生存智慧。
梁啟超先生言:“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澤國自由,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中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面對“漢堡”文化,“外來”文化,“情人節文化”的狂轟濫炸,我們年青一代明顯的缺乏抵抗力,免疫力,究其原因之一:對本土文化了解的匱乏。文言文作為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閱讀材料中大多是宣傳“論義理之信忠孝節義”等地任務傳紀片段,而對國家的忠誠,對父母長輩的孝敬恭順,對朋友的俠肝義膽,面對強大敵人進行不屈不撓斗爭的勇氣等是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國家不管為了什么目的的都要堅持和宣揚的。
其次,追溯至中國傳統的源流,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對與中國社會的文明進步,對于中華民族的成長壯大,有著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從各方面得以體現。文言文的存在是合理的。
因此,古代文選的學習本身不只是要學生掌握文言這個語言工具,古代文選本身就是古人思想文化藝術成果的載體,是學生要汲取、傳承、踐行的對象。文言文對于民族文化的滋養是顯而易見的。學習先秦諸子散文和史傳散文,儒家的濟世情懷、仁愛精神,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及其對整個中國文化的影響;老莊的清靜無為的哲學境界;其他各家或縱橫捭闔,或雄辯千古。這里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也是中國文學藝術的起始,有的雖有些古樸,但卻閃爍著古人藝術的才華和非凡的智慧。蘇軾的一組《赤壁賦》不僅是文學上的一朵奇葩,它在哲學意蘊層面也很有莊子逍遙游之態。
文言文的學習,只是為學生進入古人為我們所構建的精神家園鋪平道路。同時,文言是我們母語的源頭,我們既要掌握語言這個工具,又要從中獲得更為重要的精氣神。
二、文言文的內部特點:
文言文的學習,一般難就難在文言字詞句的理解上,這一點都是可以達成共識的。那么文言文的字詞選擇上有哪些特點?為什么會如此難理解?
(一)多用單音節詞。
在先秦兩漢時特別明顯《左傳》中占89%,《詩經》中占90.3%。一般來說,古書中一個字就是一個詞,古人們往往字詞不分的;復音詞所占比例遠遠少于單音節詞,復音詞分為單純復音詞(聯綿詞和疊音詞)和合成復音詞(附加式、偏正式、動賓式、主謂式),據統計《離騷》中復音節詞只有140多個。
由此可以略知,文言文的學習重點在于文言字詞意義的理解上,浩如煙海的文言字庫,全部記住是不可能的,不過,某些字詞是文言文中的常客如虛詞:“所以”“之”“其”“而”“以”。。。 以“之”字為例:
1、代詞:(1)人稱代詞,譯作“他”、“她”、“他們”①公與人乘,戰于長勺。(《曹劌論戰》)②陳勝佐之,并殺兩尉。(《陳涉世家》)(2)指示代詞,指代事物,譯作“它”、“它們”或直譯事物名稱。①學而時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②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狼》)
2、助詞:(1)結構助詞,譯作“的”①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扁鵲見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愚公移山》)③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2)結構語氣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扁鵲見蔡桓公》)
記住這些常用虛詞對于解讀文言文是必不可少的。當然還有一些常用實詞的積累也是解讀文段必要的。
(二)多詞類活用。
與白話文相比,文言文的詞類運用更加靈活,動詞、名詞、副詞、數詞等都可以交替互用,并衍生出一詞多用,一詞多義的現象,使得文言現象變得復雜化。
以七年級下冊《傷仲永》為例:1、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奇”,是“以……為驚奇、詫異”的 意思)2、父利其然也(“利”,是“認為……有利可圖”的意思)3、父異焉,借旁近與之(“異”,是“對……感到驚異”的意思)詞類活用使得某些詞臨時改變詞性及其語法功能,要理解其中的具體意義,必須立足于具體的文選之中,結合文選內容。
(三)古今異義詞語現象多。
文言文中的一些字的讀法和用法,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即使是詞義,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轉變,不少起了變化,主要是: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
在中學文選中也有很多古今異義詞語現象:
親戚:[今]旁系親屬。[古]指父母兄弟,統指家里親人。
[例]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孟子〉三章》)。
妻子:[今]愛人(女方)。[古]妻子和子女。
[例]遂率妻子荷擔者 (《愚公移山》)
所以:[今]表示因果關系的關聯詞。[古]用來,靠它來。
[例]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
以上淺析了一下文言文的內部特點,通過對此點的了解,也可以看出文言文的學習并不是沒有規律可循的,它的知識點是比較系統的。究其難學的原因,除了文言文自身特點外,我認為缺少一定的社會生活運用空間也是“文言文”不能真正走進學生生命里的重要原因。。。。如果唯有我一人學古人說話,文謅謅的,豈不與他人格格不入?正如“啞式英語”的出現,可見,環境的實現也是必備條件。
參考文獻
[1] 《古代漢語》荊貴生主編第二冊武漢大學出版社
[2] 邢福義、吳振國:《語言學概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3] 張坤鋒《人教版2003高中語文教材文言選文常用字、詞統計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