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清時期,殺虎口是我國的邊防要塞、交通要沖,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軍事地位的上升,殺虎口原本就很脆弱的生態環境遭到進一步惡化。頻繁的戰亂紛爭,摧毀了大面積的天然植被,致使草場退化,土壤沙化;處于不斷變動中的人口,盲目開荒,濫砍濫伐,不合理的生產生活方式對生態造成了極為嚴重的破壞;此外,統治者的不當的政策也是導致生態惡化的重要原因。
關鍵詞:殺虎口;明清時期;生態惡化;自然因素;人類活動
中圖分類號:K2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殺虎口位于晉西北邊陲之地,是從山西進入內蒙的重要通道之一。由于殺虎口處在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邊界線上,歷來民族紛爭不斷,無論是對于中原王朝還是少數民族,其地位都十分重要。歷代統治者都將殺虎口視為邊防要地,給以足夠的重視。特別是到了明清時期,殺虎口不僅是國家的軍事要塞,而且成了民族貿易的重要集散地,政府在此設立專門的稅官進行征稅。殺虎口一度發展繁榮。但是明清時期殺虎口在經濟發展,軍事地位上升的同時,卻出現了嚴重的生態問題。森林植被覆蓋率急劇下降,長城沿線一帶,從綠樹群茵變成了荒山禿嶺;大風沙塵天氣頻頻侵襲;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災害的范圍之廣,影響之深,對人們的正常生活和社會的發展都造成了嚴重的阻礙。探究明清時期殺虎口地區生態惡化的成因,需要從地理因素和人為因素兩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地理因素
明清時期殺虎口地區惡劣的生態環境是與其特定的地理環境分不開的。殺虎口地處地形復雜,環境險惡的塞北之地,氣候干旱,全年無霜期短,降水量少,多風沙,又由于其海拔較高,所以年均氣溫較低,且土地貧瘠,不利耕作,作物存活率低。殺虎口地區常年受西北風的影響,風沙不斷。風力一般4~6級,大時達7級以上。此外,明清時期的中國氣候十分寒冷,處于“明清小冰期”,各種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增大。低溫使傳統農業社會受到極大影響,黃河流域的農業經濟進一步衰落,同時北方游牧草原地區也因“冬寒草枯”,生存壓力增加。獨特的地理位置加上特殊的地質時期,給殺虎口造就了天生就頗為脆弱的生態環境。
二、人為因素
戰爭是造成生態惡化的人為因素之一。明清時期,北方長城一線戰亂頻繁。殺虎口就是明代外長城上的一個重要關口,軍事地位十分重要。戰事的紛擾,擾亂了殺虎口一帶正常的生產和生活,殺虎口地區成為了中央政府軍事征討的大本營。明軍為了防止蒙古貴族的侵擾實行燒荒戰略。如明武宗制敕鎮守大同等官:“即今秋深,草木枯槁,正當燒荒”“出于境外,或二、三百里,或四、五百里,務將野草林木焚燒盡絕,使賊馬不得久牧,邊方易為了守。”當地的森林草原遭到了戰爭的極大破壞。此外,在戰爭中,為構筑營壘,生產火藥,也砍伐了大片森林。隨著植被的破壞,水土流失不斷加劇,土地沙化面積隨之擴大。
屯田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地影響。由于連年戰亂紛爭,為了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為北部邊疆的軍事征討提供后勤援助,明清政府在北部邊疆駐扎大批軍隊,同時實行軍士屯田政策。同時為解決邊軍糧餉問題,還實行了商屯。清朝也實行了屯田政策。屯田首先在近邊的內蒙地區進行,譬如在歸化城土默特地方,屯種之八旗官兵,由政府給耕牛和農具以及一定數量的土地。此后屯田政策在更大規模地展開。邊疆地區屯田政策的實施,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駐軍的糧草問題,減輕了時政府的財政壓力,但是屯田的土地大部分是墾荒得來的,盲目的墾荒政策破壞了該地區原來的土壤結構,加速了土壤肥力的流失。由于戰爭的破壞和后期屯田軍士不堪重負大量逃亡,導致已經開墾的土地拋荒,很長時間內都難以恢復其生產力。
人口的增加和流動也是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明朝時期,沉重的賦役負擔,嚴重的自然災害,人們無法生存下去,大批離鄉背井,淪為流民。清朝時期,由于國家統一,社會相對安定,封建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生活安居樂業。特別是由于康熙五十年“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和雍正時期“攤丁入畝”政策的實施,導致這一時期人口急劇增加。巨大的人口壓力和土地高度集中于少數人手中,人地矛盾尖銳起來,加上頻繁的自然災害,引發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和土地墾荒。大規模的移民走出口外,一方面對土地、水、木材等資料提出了更多要求,使殺虎口地區的生態環境承載壓力增大;另一方面將農業生產技術帶到口外,原來的草原牧區被開墾成了農耕區。農耕區不斷取代畜牧區,森林和草原面積則不斷縮小。此外,清朝后期,政治腐敗,苛捐雜稅名目繁多,自然災害又時有發生,人們在不堪重負的背景下,轉向更遠的山區進行新一輪的墾殖。這樣原來開墾的大量土地遭到拋荒,生產效力得不到有效利用,同時遭到破壞的植被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恢復,這樣雪上加霜,使得原本就很脆弱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劣。由此可見,中央政府以緩解人口壓力,鼓勵以農業為主的西北經濟開發其實是以犧牲西北地區的生態環境為代價的。
生態環境的破壞與統治者失當的政策也有很大關系。明朝遷都北京以后,北京及其周邊地區得以快速發展起來,隨之而來的是對生活燃料和建筑材料的龐大需求。皇宮內每日所需的大量的柴薪,加上宮殿建設,都需要大批的木材。北京及其周邊地區,長城沿線一帶就成了明清時期皇木采辦的來源之地。朝廷派遣專門的官員到山西伐木。鎮守邊關的軍士除了要承擔的守備的任務,還被役使來進行采辦柴薪。后雖考慮到邊防重事,曾一度免去邊軍的采辦柴薪的任務,但由于需求量大,采辦艱辛,后來對邊軍的這一勞役仍時斷時續的延續了下去。此外,有些地方官員就地糾集民眾,進山采伐。這一時期的采伐規模之大,采伐速度之快,實屬罕見。此外,由于木材價格的上漲,在利益的誘導下,民間私人的采伐屢禁不止。官方的采伐加上民間的盜伐,長城沿線的森林數量急劇減少。
明清時期的殺虎口是其發展歷史上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最為嚴重和典型的時期,通過對這個時期生態變遷的原因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雖然殺虎口脆弱的生態環境與其自身的自然地理條件有很大的關聯,但是人類活動的影響則在更大程度上加深了破壞。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載體,人類任何不適當的行為舉措都有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因此,我們要善于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正確處理人類行為活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朔平府志[M].山西省雁北行署志辦公室,1994.
[2][明]張欽.大同府志[M].齊魯書社影印本,1997.
[3]楊谷謹.議復兵憲以重邊防疏.[M]嘉靖,西關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0.
[4]鄧云特.中國救荒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