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外漢語語法與漢語語法本體密切聯系,卻又不完全相同。對外漢語語法教學需要結合第二語言學習的特點,而并不是將漢語語法本體研究的成果全盤教授給學生,所以對外漢語語法教學需要采取與普通的語法教學不同的方法。本文將主要從簡化教學內容、使用對比以及注重規則描寫的生成性三個方面簡單論述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方法。
關鍵詞: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方法;簡化;對比;規則生成性
中圖分類號:R21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從語言學理論的角度而言,漢語語法本體研究屬于本體語言學的范疇,而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屬于應用語言學的范疇。一位從事漢語語法研究的資深的教授未必登得了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講臺,這是由于第二語言學習而產生的差別,所以在對外漢語語法教學過程中,教學者要采取一些方法,對語法教學的內容做相應的處理,使母語為非漢語的學生學習漢語語法更得心應手。
一、 簡化教學內容
(一)專業術語要淺顯易懂
‘了’(le)是助詞,一般認為‘了’可分為動態助詞‘了1’和語氣助詞‘了2’。但如果把“助詞附著在實詞、短語或句子上面表示結構關系或動態等語法意義”解釋給學生聽,學生不一定能夠理解,更別說“動態助詞”和“語氣助詞”了,所以應該用學生能夠聽得懂的話來講解:“了”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了1”)表示動作完成,可以用在句中也可以放在句末,但是必須緊跟在動詞后面,如“我吃了蘋果”、“我吃了”等;另一種情況(“了2”)是放在句末,可以表示事情的完成,如“我看完電影了”、“我去過北京了”,也可以表示即將發生什么事情,如“要刮風了”、“要下雨了”。這樣避免使用專業術語,也把“了”的兩種基本用法講清楚了。
(二) 多采用公式化和圖示化的描寫方式
我們在前面講到“了”的兩種基本情況時,也可以用到圖示與公式的方法:
這樣采取圖示和公式的方法,能讓學生對“了”出現的環境有了整體把握,更符合客觀實際。在現行的教材中,一般在講到某個語法點時,都會給出句型,其實也就是在尋找形式上的標志。
(三)簡化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學習程度
“了”有兩種不同的用法,但是這兩種用法不可能是一次性教給學生的,所以在教“了2”的時候,所舉的例子就不應該涉及到“了1”的內容,如“已經晴了三天了”“頭發白了許多了”“這本小說他看了好多遍了”等一個句子里面同時包含“了”的兩個用法的,就不能出現在“了2”的教學中,還比如“她笑了”“你把話說清楚了”等一個“了”可以有兩種不同的理解的,也不能用作例句。另外,不能在例句中出現學習者陌生的語法點,在初級階段學習“了2”的用法時,我們所舉的例子就不能涉及“把”字句等一些其他語言中很少與之相對應的句式,以及“能愿動詞”等一些漢語本體研究比較薄弱的語法點,如“我把姐姐的手表送給瑪麗了”“大家都不愿意和她做朋友了”等。
二、 多使用對比的方法
漢語中有很多相似的語法點,如果在教學中不把這些相似點講清楚,很容易引起學習者的混淆,出現偏誤,加強相似點的對比對對外漢語教學大有裨益。
(一)“了”與“過”都可以表示完成,但它們又有不同的地方
1.形式方面
(1)“V+了”“V+過”的否定形式都用“沒(有)”,但“過”在否定式里仍保留,“了”在否定式里不再保留,即“V+過”的否定是“沒(有)+ V+過”,“V+了”的否定是“沒(有)+ V”,如“去過”的否定式是“沒去過”,“去了”的否定式是“沒去”。
(2)動詞重疊表示嘗試,中間可以加“了”,不能加“過”,即有“V了V”,沒有“V過V”,如可以說“看了看”,不能說“看過看”,可以說“嘗了嘗”,不能說“嘗過嘗”。
2.意義方面
(1)“V+過”表示已有的經驗,因此總與過去的時間相聯系,“V+了”表示完成,與過去沒有必然的聯系,可以用于過去,也可以用于現在和將來。如“去年我們瀏覽過長城”屬于過去;“昨天我們游覽了長城”是就過去而言;“我們已經游覽了長城”是就現在而言;“明天的計劃是游覽了長城再去參觀水庫”是就將來而言。我們在講課時可以給學生畫時間軸的圖,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
(2)“V+了”表示有一定結果,“V+過”則不一定?!八麑W了英語”含有學會的意思,“他學過英語”表示的則是可能學會,也可能沒學會。
(3)“V+了”表示的行為動作與當前的話題沒有聯系,對接下來的話語并沒有影響,而“V+過”存在潛在的因果關系,“你吃了嗎”和“你吃過了嗎”所表達的意義就很不相同,“你吃了嗎”只是漢語里一句簡單的問候語,只是在關心對方,而“你吃過了嗎”除了表示關心之外,還暗含了另一層意思“你吃過了嗎, 沒吃我們一起去吃吧”。再如:
小李:晚上一起去看“木蘭”好嗎?
小張:那個電影我看過。
小李:哦,那算了。
“小張”回答說“那個電影我看過了”,在回答小李問題的同時也表達了他的言外之意,意思是說“我不看了”,正因為“看過”所以才不去了。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把后者這層意思跟學生講解清楚。
(二)“了”的兩種用法“了1”“了2”在很多情況下很容易混淆
“了1”“了2”都可以用在陳述過去發生的一個動作事件的句子里,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了1”“了2”是不能互換的。如“昨天下了一場雨”,我們不能說“昨天下一場雨了”,但可以說“昨天下雨了”。我們在用公式表達“了1”“了2”不同的使用環境時,應該同時嚴格規定他們在使用上的條件:“動詞+了1+賓語”中的賓語限定為復雜的名詞性賓語;“動詞+賓語+了2”中的賓語限定為簡單名詞性賓語,句中也必須有過去的時間詞語。這樣限制了它們的使用條件,加強了學習者使用“了2”的自覺性,不至于把有時候適合用“了2”表達的,都換成了“了1”。
以上只是非常淺顯地討論了對外漢語語法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要真正做好對外漢語語法教學,需要從實際教學經驗中去總結、提煉,從教學出發、從學生的漢語水平出發,有理有據地進行教學。
參考文獻:
[1] 郭伏良,張素芹.日本學生學習動態助詞“了”的常見偏誤與分析[J].日本問題研究,2007.3
[2] 賈晶.如何使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有“法”可循[J].文學界,2011.1.
[3] 吳裴.漢語本體語法與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對比研究[J].文學界,2010.7.
[4] 程偉民.對外漢語教學中“了”(le)的語法項目及其等級切分[J].清華大學學報,1999.1.
[5] 盧福波.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的體系與方法問題[J].漢語學習,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