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俄語是世界上體系嚴謹、最富表現(xiàn)力的語言之一。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形成了凝聚著俄羅斯民族智慧之光、具有獨特民族色彩的成語。它作為一種現(xiàn)成的語言單位,集精煉形象于一體,使交際者能用最少的詞語生動而又形象地表達較為復雜、深刻的思想,乃至豐富的感情,因此成語作為一種最經濟、最有效的修辭手段被廣泛使用于各種文體作品中。俄語成語數(shù)量極其豐富,它記錄和反映了俄羅斯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
關鍵詞:俄語;成語;民族色彩
中圖分類號:H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俄語成語是俄羅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俄羅斯人民在長期生產勞動與社會生活中反復驗證的經驗總結,亦是俄羅斯人民世世代代用以記錄和傳授各種生活知識與經驗教訓的簡捷工具。因而將其稱為“ 生活中的鹽”、“ 歷史智慧的結晶”。俄語成語的意義不僅僅在其凝練、精辟、曼妙與貼切,且有著極其寶貴的文學鑒賞價值。同時,它又相當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俄羅斯人民的世界觀和處世哲學。
1.歷史文化在俄語中的體現(xiàn)
在俄羅斯語言學界,將源于重大歷史事件,抑或與重要歷史人物相關連而產生的成語,稱為歷史性成語。歷史性成語就像一面鏡子,映射出遠久年代所發(fā)生的某一事件。俄羅斯的語言學家們,歷史學家們在整理歷史文獻,搜集民間傳說的基礎上,旁征博引,以確定歷史性成語的出處,匡正詞源學上的謬誤,為歷史性成語煥發(fā)時代氣息竭盡心智。歷史上俄國打了不少仗。從戰(zhàn)爭硝煙中產生的一些成語中,后人自可了解到俄國曾經發(fā)生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例如: Было дело под Палтовой該成語的直譯是“ 在波爾塔瓦城下打過一仗”,實際意思為“ 這是過去的事了;往年盛事”。 Палтова 是烏克蘭的一個城市,1709 年6月27日瑞典國王率軍隊入侵烏克蘭,俄沙皇彼得一世聞訊,立即親自率軍隊趕到烏克蘭與瑞典軍隊作戰(zhàn),結果瑞軍9000 多人被擊斃,損失全部大炮,2500 多人被俘,查理十二世負傷,并逃往土耳其。這就是俄國歷史上著名的波爾塔瓦戰(zhàn)役?,F(xiàn)常用來以玩笑和夸耀的口吻談論許多人曾經參與的事件,相當于漢語成語中的“ 往年盛事,陳年往事”。
2.宗教文化在俄語中的體現(xiàn)
俄語成語中的宗教色彩成語是千百年來在語言中凝結和沉淀的精華,它的存在使語言更加豐富多彩,生動準確。這類成語中映射出宗教信仰與宗教文化源遠流長。如俄羅斯民族信奉東正教,所以有許多成語的產生與宗教信仰有關。例如:До морковкина заговенья( 遙遙無期,遙遠的將來)。過去俄國教徒有齋戒的習慣,在齋戒期間,禁吃某些食物,禁吃的食物多半是肉、蛋、葷油等。胡蘿卜是蔬菜,在任何齋戒期都不會禁吃,所以其直譯為:禁吃胡蘿卜的時候。該成語的引申意義為:到永遠不會來臨的時候,即遙遙無期。又如Язык до Киева доведёт。先用于表示“條條大路通羅馬”,它從側面反映的俄羅斯的宗教文化,因基輔是基輔羅斯首都,自從988年基輔羅斯把東正教定為國教后,在基輔建造了許多教堂和修道院,各地教徒不斷前往朝拜,基輔成為路人皆知的城市。
3.飲食文化在俄語成語中的體現(xiàn)
飲食文化在俄羅斯成語中中的反映飲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反映民族的特色,是民族聰明才智的集大成者。語言是民族文化的見證,飲食詞匯作為民族文化的主要組 成部分,都有自己的 特性,特別在一些成語中,更能體現(xiàn)出民族文化特性。俄羅斯的飲食詞匯豐富多彩,反映其飲食的成語更是俯拾皆是。如Хлеб(面包)是俄羅斯民族從古至今的傳統(tǒng)主食,俄羅斯人民對面包懷有一種特殊 的感情。есть чужой хлеб(吃別人的面包 )——靠別人養(yǎng)活。хлеб отбить,отнять у кого(搶別人的面包)——搶了…的飯碗或者絕了…的謀生之路。在俄羅斯,面包是迎賓待客的最好食品。傳統(tǒng)禮儀中,面包和鹽是不分的,因為在古俄 羅斯,鹽是非常珍貴的東西,具有獨特的特性和品質,是長久、可靠、友誼和尊重的象征。
4.文化藝術在俄語中的體現(xiàn)
俄語成語浩瀚如海、車載斗量,其中也不乏與文化藝術有關的成語,以寓言類的文化作品為例,這類作品多出現(xiàn)于《克雷洛夫寓言》。如Как белка в колесе кружится出自克雷洛夫的寓言《松鼠》。直譯為“ 像松鼠蹬輪子似的瞎忙” 。轉義為“ 徒勞無益,瞎忙一氣。”又如Кукушка хватит петуха這則成語直譯為“ 杜鵑恭維公雞”,出自克雷洛夫的寓言《杜鵑與公雞》,寓言講的是一只杜鵑恭維公雞的嗓子很響亮,而公雞也贊美杜鵑的歌喉美妙。用來諷刺那些互相標榜,彼此捧場的人;再看Оказать кому медвеью услугу,熊的效勞是克雷洛夫在寓言《隱士和熊》中描寫了一只熊為了給自己的隱士朋友哄走額頭上的蒼蠅,而用石頭去砸他,致使隱士一命嗚呼的故事?!?熊的效勞” 相當于漢語俗語“ 幫倒忙” 或 好心辦壞事之意。
5.民間傳說和風俗習慣在成語中的體現(xiàn)
在民間口頭文字發(fā)展的許多世紀中,人們創(chuàng)造了許多喜聞樂見的藝術形象,這些生動形象在廣泛流傳中逐漸成為習用的成語。這些成語反映了俄羅斯人民的喜怒愛憎。例如:Драть как Сидорову козу(毒打,痛打)在俄羅斯民間故事中西多爾(Сидоров)是一個富翁,非常吝嗇。他在和鄰居、親朋的交往中錙銖必較,不愿吃一點虧。即使是自己的山羊踩壞了一點莊稼,他也要把它毒打一頓,成語由此而來。又例如:По щу чьему велению( 要什么有什么;像神話般地,要啥有啥;靈丹妙藥)。在俄羅斯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一次傻子葉美利亞在冰窟窿里捉到一條狗魚,狗魚央求葉美利亞放了它,于是他把狗魚放了。狗魚為了報答他的恩惠,交給他一句神咒:請記住我的話, 今后不管你想要什么, 只要說一句По щу чьему велению.по моему хотенью.(照狗魚的吩咐,照我的愿望,什么都會有,)你所希望的一切東西都能如愿以償。
在俄語成語中有一些是反映俄羅斯民族獨特的生活習慣、風俗習慣、服飾習慣、社會時尚及民族心理的,例如“дачный муж”(別墅丈夫)。十月革命前,俄國中產階級以上的家庭多在郊區(qū)別墅渡夏。有的男人家住郊區(qū),自己在城里工作。每天下班后,還要為家庭采購、運送各種用品食品,辛苦不堪。因此,別墅生活對他們來說,不是休息,而是麻煩、苦惱。后來,人們就把這樣“工作事業(yè)兼顧”的好男人戲稱為“дачный муж”。又如не выходить сора из избы(不將屋子里的垃圾掃出門),表示“家丑不可外揚”等。
總之,俄語成語是經過許多世紀提煉出來的定型的詞句,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民族色彩。它們言簡意賅地表達各種思想和概念,正如列寧所說的: “ 成語以驚人的準確性,道出了事物十分復雜的本質。”因而俄語成語就是“ 生活中的鹽”、“ 歷史智慧的結晶”,有著極其寶貴的文學鑒賞價值及文化底蘊。
參考文獻:
[1] 張良璽.俄語詞匯學綱要.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2] 楊邁.現(xiàn)代俄語詞匯學講義.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 周紀生.劉文娟.俄語成語語源詞典.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4] 周紀生.仇潞培.章其.俄語成語詞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