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羅斯福政府大膽借鑒社會主義的長處,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資本主義危機,避免了法西斯的上臺。社會保障是“新政”中的一個主要內容,它為建立有美國特色的福利國家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石,同時也被其它西方國家所借鑒。從當代西方世界社會保障進程來看,它是發軔于羅斯福“新政”的。
關鍵詞:羅斯福;新政;社會保障
中圖分類號:D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當代世界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之分,這兩種制度的國家在社會政策方面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借鑒的。在西方國家向東方國家的借鑒上,其發軔就是羅斯福“新政”。本文僅從社會保障方面對此作一一闡述。
(一)
1929年證券市場崩潰,迅即使合眾國面臨著自南北戰爭以來最為嚴重的危機。千百萬投資者喪失積蓄,成千上萬的人宣告破產;大批工人遭到解雇。到1933年,失業人數照已達一千五百余萬。尚有工作的人也都收入十分微薄,難求溫飽,餓死人的事并不稀奇。《幸福雜志》、《舊金山紀事報》、《大西洋月刊》、《紐約時報》、和國會聽證會,都有許多記載。“僅紐約一市,1931年記錄在案的餓死街頭事件就有2000起”。[1]與人們食不果腹相伴隨的便是流離失所。田納西河沿岸、高架鐵路下面的泥地、廢棄的煉焦爐和大街外邊的垃圾場,都成了人們的棲息之地。人們只能靠挖樹根、啃樹皮以充饑。
面對危機,執政的胡佛政府在福利和救濟事業上,主張應盡量由私人組織和慈善團體去管。如果管不了,就由地方政府負其責,而不是由州政府或聯邦政府負責。然而,那些福利措施主要限于在紙上任命進行“協調”的委員會,熱衷于宣傳,鮮見于實效。隨著危機的不斷加劇,胡佛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反危機措施,把大批款項貸給一些工商企業,而對廣大失業者卻不聞不問。這不僅沒有緩解危機,反而使危機進一步加劇。人們滿腹牢騷地懷疑:世界上這個最富裕的國家,怎么會對它的人民在垃圾堆尋找殘羹剩飯或者糧倉近在咫尺而挨餓的情景無動于衷。疑團變成了怨恨或直接行動。1930年春,在美共的領導下,他們高舉著“我們不愿餓死——必須戰斗”和“提高工資”等口號,在全國各地舉行了約有125萬失業工人參加的群眾集會和示威游行。1930年7月,在共產黨支持下成立了全國失業理事會,把失業救濟與保險問題提到突出的位置。有些人加入了共產黨,還有些人對共產黨的政策情愿為之效力。歷史學家梅爾文·杜博夫斯基等人在回顧當時的形勢時說:“經濟蕭條不僅使資本主義經濟淪為廢墟,還使西方自由民主制度陷入防御地位,并使人們對它將來是否能存在下去產生了懷疑。[2]”
與此相反的是,東方的蘇聯在此時經濟卻持續增長。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內的失業現象完全消滅,免費醫療、社會保險、衛生保健和文化教育方面的開支增加了數倍。西方世界的嚴重危機和蘇聯的穩定發展,使西方的知識界、學術界有識之士開始關注蘇聯。1933年初,英國的約翰·斯特雷齊在《即將到來的奪權斗爭》一書中認為,“經濟蕭條是資本主義背叛歷史的結果;在這次危機中,共產主義提供著人類文明得以維持的解決辦法;而蘇聯則無限美好。”還有學者指出:“俄國是當今世界上唯一消滅了失業的國家。”1931年,林肯·斯蒂芬斯發表了他的《自傳》,主張實行共產主義,學習蘇聯,他收到數千封同情的信件。[3]同情蘇維埃,渴望把蘇聯的經濟成就設法移植過來醫治美國流行的失業等弊病,這種情況是普遍存在的。在這種大蕭條的背景下,1933年取代胡佛上臺的羅斯福總統和他的智囊團借鑒蘇聯的經驗,開始了“新政”改革。
(二)
在羅斯福當政以前,私人賑濟占壓倒多數,地方政府試圖提供某種救濟形式是完全不夠的,也就是說單純依靠家庭和社會團體,無力解決嚴重的失業和貧窮困境,需要中央政權負起社會保障的責任。1932年羅斯福當選總統,聯邦政府迅速行動起來,計劃用新辦法徹底解決失業與貧困問題。第一步是向任何急需家庭提供現款支付形式的直接“救濟”。1933年5月12日,羅斯福總統簽署了《聯邦緊急救濟法》,撥款5億美元,照顧那些需要直接和即時救濟的人。同時,又設立聯邦緊急救濟署進行直接救濟,目的是讓人民不至于餓死。直接救濟只是一種應急之策,救濟工作的重點還是興辦工程,實行以工代賑。其中開展的田納西河工程,不僅為解決失業發揮了作用,而且使整個流域的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羅斯福成立的民間護林保土工作隊,招募18-25歲的失業青年,從事植樹造林、森林防火、防治水患、保持水土、道路修建等方面的工作,也取得顯著成效。羅斯福在1933年第四次“爐邊談話”中提及“對失業者即時的救濟乃是這一結構的第一要務,正是為此,我首先要談到這樣一件事實,就是:在我國幾乎各地都建立起來的民眾資源保護隊已經對三十萬青年人提供了就業,并將在今年整個冬季繼續為他們提供就業。[4]”
在羅斯福簽署的若干重要法律中,對美國社會發展影響最深遠的當屬1935年的《社會保障法》。它改變了過去由民間團體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團體提供救助的傳統,開始了美國“福利主義”的試驗。多數美國史學家認為:社會保障法是所有“新政”立法中最重要的立法,它使美國走上通往福利國家的道路。《社會保障法》標志著美國社會福利制度的正式創立,政府從此代替社會民間力量而成為社會福利的主要供給者。之后該法幾經修改和補充,到1939年正式確立了全國性的失業保險、養老金和對兒童婦女、病殘者救濟的五大福利制度。
1934年6月羅斯福向全國發表了演說:“凡屬以民主的仁愛為指導思想的政府,首先關注莫過于這樣一條基本的原則:在資源豐富的國土上不應讓任何人忍饑挨餓,羅斯福和他的智囊團做到了。[5]”到1935年初,新政的成果已昭然于世,股票價格增加1倍多,農民的現金收入從1932年的40億美元增加到1935年的近70億美元,資本收入從1933年以來增加了6倍,工業產量幾乎翻了一番。經濟基本得到恢復,社會也已重新穩定,新政的思想給垂危的美國社會注入了新的血液。
總之,面對1929年開始的經濟大危機,羅斯福借鑒社會主義蘇聯的經驗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張友倫等學者指出,新政的勞工立法如《社會保障法》,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某些優越之處,保全了美國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并鞏固和擴大了這一制度的基礎,推動了美國向現代資本主義——福利國家的發展[6]。而事實證明,在借鑒蘇聯經驗的基礎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實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而其中的社會福利政策為各國駛出危機的泥潭提供了條件和動力。尤其是在戰后,社會福利政策已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各國政府的普遍性政策,西方各國也都程度不同地出現了或形成了一套所謂的從“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制度。
參考文獻:
[1][3]劉緒貽,李存訓.美國通史—富蘭克林·D·羅斯福時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24,59.
[2]MelrynDubofsky.TheUnitedStatesinTwentiethCentury[M].NewJersery,1978,203.
[4][美]富蘭克林·德·羅斯福.羅斯福選集[M].關在漢譯,北京:商務印刷館,1982:51.
[5]拉爾夫·德·貝茨.1933-1973美國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上卷:93.
[6]張友倫,李劍鳴.美國歷史上的社會運動和政府改革[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