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川劇是漢族主要戲曲劇種之一,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獨特的高腔音樂、精妙的表演技藝、杰出的經典劇目、鮮明的地域特色,成就了川劇在巴蜀文化中至今不可動搖的代表地位。川劇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承襲了巴蜀文化的歷史傳統,幾百年來,它所表達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思想,它所體現的審美趣味,已成為一種精神血脈,融流在巴蜀民眾的肌體里,成為巴蜀地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川方言是川劇的文化符號,也是川劇的立身之本。但是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以普通話為載體的主流文化的傳播,川劇的生存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作為一方水土獨特產物,作為地域傳統文化藝術源頭、根基和依托、作為地域個性和人文精神表征的川劇正在逐步消失。本文試圖探析強勢主流文化背景下,川劇對巴蜀特有的語言文化的保存。
關鍵詞:川劇、四川方言、巴蜀語言文化
中圖分類號:D1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文化是什么,歷來眾說紛紜,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對文化做了定義。1871年,英國人類學家泰勒提出:文化是一個復合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習慣。這以后,各個領域對文化的定義達到上百種,時至今日也沒有達成一致意見。古代漢語的 “文化”是作為“以文教化”的意義使用的,如劉向的《說苑·指武》,“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1近代西學東漸開始以后,“文化”復合詞經歷了從西文經日語返回漢語的歷程,即日語借用古漢語原有的“文化”一詞來“意譯”西方詞語的culture,這一日語詞bunka后來又返回到漢語之中,可是意義完全變了。也就是說,現代漢語的“文化”一詞通過日語與英語culture建立對等關系。
各族群發展歷程以及所生活的自然環境的不同形成了人類文化千姿百態的文化類形態,在民族國家興起以后,總是有一種強勢文化依托強勢族群的統治地位而成為那一國家的主流文化。在主流文化圈內,歷史進程和自然環境的差異還形成了各種個性獨特的地域文化。這些地域文化遵循民族文化的基本準則,只是在語音、語調及風俗習慣等方面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
川劇是巴蜀文化中的中的杰出代表,曾廣泛流傳于川、渝、云、貴等廣大西南地區,是首批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名錄的地方戲曲,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獨特的高腔音樂、精妙的表演技藝、杰出的經典劇目、鮮明的地域特色,成就了川劇在巴蜀文化中至今不可動搖的代表地位。2川劇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承襲了巴蜀文化的歷史傳統,近代廣泛吸收省外多種戲曲聲腔形式。形成了多種聲腔于一體的地方戲曲藝術,包含了昆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五種演唱形式。鄧運佳在他的《川劇藝術概論》中曾提到:“川劇是在四川的土壤和氣候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具有四川人的語言特色和音樂風味、滲透著四川人的個性、反映著四川的民情、風俗、適合四川人的審美情趣和藝術欣賞習慣的戲曲藝術”。3四川方言是川劇的文化符號,也是川劇的立身之本。川劇雖然在聲腔上是“五腔共和”,但念白是地道的四川方言。即便唱腔的咬字、押韻等也必然依據四川方言。川劇強烈的巴蜀文化氣質以及其傳承方式的特殊性使得它成為地道巴蜀方言的最后陣地,許多四川人生活中已經不再使用的語言現象在川劇中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首先,巴蜀方言獨特的語音習慣在川劇中得到了保持,例如高腔折子戲《勸夫》中,邱元瑞描述自己落魄時說:“wo hai zi za kou lu chu jio zi mu”,即“我鞋子張口露出腳趾拇”,描述自己過去花天酒地的日子時他說:“wo sang ba hua gai liu hang cu”,即“我常把花街柳巷出”,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川劇中使用的語言的發音,不僅與普通話不同,就是與現在四川人日常使用的語言也有很大的區別,在一定程度上,川劇已經成為純正四川口音的保存者。
其次,大量方言詞在川劇中的使用,例如胡琴折子戲《吹簫乞食》中伍子胥唱道:“墨胎氏且餓于首陽山下,晉文公乞五鹿一塊土巴。”土巴即土塊、泥塊,是典型的四川方言詞,在這里既是內容表達的需要,也達到了唱腔押韻的目的,同時也更加親切、生動。又如,《邱旺告貧》中,邱旺說:“我青天當房屋,月亮當蠟燭,蓋的是肚囊皮,壩的是背脊骨”。“肚囊皮”在普通話里要說“肚皮”,“壩”是鋪的意思。如果把這些詞語換成普通話,雖然可能不會對意思造成多大影響,可是由于與川文化的脫離,其表現力的降低卻是毫無疑問的。
最后,許多已經消失在川人日常生活中的俚語和歇后語在川劇中找到了他們最后的用武之地。例如,如《投莊遇美》中的“細娃兒吃甘蔗,吃一節想一節”以及《勸夫》中的“板凳上打屁——杵起”。俚語和歇后語正是伴隨著經濟、政治、社會的發展而產生,反映了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方式和性格特征。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的極富表現力的俚語、歇后語都逐步退出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再被人們所使用,而川劇的性質使得它對這些歇后語的使用得心應手,不僅使得川劇語言極富生活化,也讓巴蜀語言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毋庸置疑,語言既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有的文化形態都有著各自的語言,并由各自的語言表達和反映地域文化的特點。當我們借由普通話來記錄和表現地域文化時,模糊了地域文化的獨有特征,中斷了地域文化的發展過程,從而也損害了主流文化的豐富性,使主流文化呈現出單一化的趨勢,因為多元化和多層次恰好是文化正常發展時的狀態。因此,保證地域語言文化的存續和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 《成都市志·川劇志》 成都市地方志編撰委員會,1997 成都
[2] 莊孔韶 《人類學通論》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0
[3] 賀曉蘭, 論方言劇對地域文化的保持 SCD氣象萬千
[4] 藍鷹、周偉 四川方言·川劇的文化符號 中華文化論壇 2010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