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借助于威廉·燕卜蓀的語意含混理論,對唐代著名的詩人白居易《長恨歌》進行文本解讀,指出該詩在詞義層面、句義層面、主題層面所存在的含混。含混的存在使對該詩解讀見仁見智,增強了該詩語言的豐富性和內在張力,奠定了該詩在文學史中經典地位。
關鍵詞:威廉·燕卜蓀;語義含混理論;白居易;《長恨歌》
中圖分類號:I2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1.導語
白居易(772-846),是中唐時期一位重要的詩壇領袖,也是僅次于李白、杜甫的著名詩人。白居易的作品之中,《長恨歌》是最為人們傳誦的一篇。唐宣宗李忱在其《吊白居易》寫道:“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這既反映出白居易的詩作天賦和卓越成就,又反映出白居易詩歌的廣泛傳播。《長恨歌》寫的是唐代最迷戀道教的玄宗與曾為女道的楊玉環的情事。
但學術界對《長恨歌》的主題一直存有分歧。筆者認為這種分歧的出現與詩歌語義含混不無關聯。威廉·燕卜蓀(WilliamEmpson1906-1984),英國文學理論家、批評家、詩人,1937年在其專著《七種類型的含混》中將含混分為參照系含混、所指含混、意味含混、意圖含混、過渡式含混、矛盾式含混、意義含混七種類型。具體來說,含混是指“一個語言單位(字、詞、句)包含多種涵義并引起多種理解的現象;同時也可以用來指某種修辭手段所產生的多種效果。”
本文擬用燕卜蓀語義含混理論來對《長恨歌》進行探究,旨在找出關于該詩主題眾說紛紜的原因,以期推動該詩的進一步研究。
2.語義含混分析
《長恨歌》是白居易的力作,但長期以來,學術界對其主題眾說紛紜。這種分歧與其詞義、句義的含混密切相關,詞義、句義的含混導致其主題的含混。
2.1.詞義層面的含混
詞義的含混性來源于事物本身的界限不明并且無法限定某一界限,既相對性的存在是含混詞義產生的基礎。
詩歌標題中的“長恨”含義十分豐富,不同的解讀,就構成了一種含混。“長”字可理解為時間之久,是李、楊感情綿延的見證,點明主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長”字也可理解為李、楊沉湎聲色荒淫誤國時間之長而由此帶來了無盡的苦果:楊在馬嵬坡下被迫賜死而由此導致二人天人永隔。“恨”字內涵豐富。“恨”的含義因主題不同而不同。若取諷喻說主題,“恨”是對李、楊沉湎聲色荒淫誤國的批判,有痛恨之義;若取愛情說主題,“恨”則表達了一種遺憾和痛苦,為有情人難成眷屬而深表遺憾惋惜;若取雙重主題說,“恨”既表達出遺憾之意,又表達出批判和痛恨之意。此外還有詩人和讀者的“恨”。讀者為李、楊的愛情悲劇而惋惜,對愛情悲劇所引發的政治悲劇而痛恨。燕卜蓀認為“當所說的內容有效地指涉好幾種不同的話題、好幾種話語體系、好幾種判斷模式或情感模式時,意味含混(ambiguityofsense)就產生了。”此處的“長恨”可以指涉不同的主題和情感模式,因此,應屬“意味含混”。
“漢皇重色思傾國”一句中的“漢皇”指唐玄宗李隆基。但在古代中國為尊者諱,所以此處用“漢皇”來代替。尤其涉及到諷喻時,就更加注重避諱。“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一句中的“漢家天子”亦是用漢代唐,實指唐玄宗。燕卜蓀認為“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義合二為一的時候,詞義或句法上的含混就產生了。”這種含混就是“所指含混”(ambiguityofreferent),此處的的漢皇和漢家天子集字面意義和實際意義于一體,因此應屬“所指含混”。
2.2.句義層面的含混
概念相對性的存在和缺少中國傳統文化相關方面的知識導致了此處所討論的含混的產生。
概念的相對性是指沒有給出一個絕對概念或概念的內涵是相對性的,相對就意味著中間存在著不同等級,因此對此種概念的理解也就因人而異。詩中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來形容楊的絕美。但當時科技條件有限,沒有相關的影視或視頻資料佐證,只是靠詩人的筆和讀者的想象來想象她的美麗,因此這些描述性的文字就充滿了含混性。同樣,用“溫泉水滑洗凝脂”來形容楊的皮膚光滑無比,可光滑的程度則完全取決于讀者的想象力。
在古代一直有重男輕女的陋俗。而本詩中卻說“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初看似乎不解,實則因為“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所以當時父母有“不重生男重生女”的傾向。這種看似含混實則并不含混的現象在威廉·燕卜蓀看來,屬于“參照系含混”(ambiguityofreference)。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和“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等這些詩句,想象成分明顯。李、楊都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但此處詩人并不完全拘泥于歷史,而是在歷史的基礎上進行演繹。《長恨歌》是歷史真實和虛構設想融為一體的有機體。李對楊的“孤燈挑盡未成眠”的無盡思念以及方士招魂的場景等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讀者的期待視野。
詞義、句義層面的含混可以包含在“意義含混”(ambiguityofmeaning)之中。漢語言所固有的言簡意賅而又內涵豐富的特點、語言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詞義的增減以及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之間的關系,是導致此詩解讀中出現分歧的重要原因。
2.3.主題層面的含混
一般來說,關于《長恨歌》的主題有三種觀點,既諷喻說、愛情說、雙重主題說。陳寅恪持諷喻說觀點;胡可先持愛情主題說觀點;詹锳持雙重主題說觀點;而吳增輝認為《長恨歌》的主題隨時代的發展而有所偏轉。當然關于該詩的主題還有其他的論斷。進來,張中宇提出了“‘有情’婉諷新說”。燕卜蓀認為:每當一首詩的讀者為一行貌似簡單的詩行深深打動時,打動他的便是他自己過去的經驗、他以往的判斷方式。因此,一定意義上說,含混美學導致的不只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還可能是一千個讀者就有無數個哈姆雷特。
3.結論
燕卜蓀認為詩歌中意義含混、模棱兩可的語言能夠令其內涵更加豐富。曹雪芹、納撒尼爾·霍桑、赫爾曼·麥爾維爾等文學家由于含混的運用而使其作品具有永恒魅力。含混也被認為是構成詩歌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我們的閱讀中和生活中都存在著含混,它給我們帶來困惑的時候又敦促我們尋求人類共同的意義。綜上所述,正是由于《長恨歌》在諸多層面上都存在著含混,其豐富表現力和內在的張力才得以增強,其經典詩作的地位才不容撼動。
參考文獻
[1]陳引馳.隋唐佛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
[2]李忱.《吊白居易》.《全唐詩》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2008
[3]殷企平.《含混》.趙一凡(編)《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4]韓夢春.胡玉婷.古詩詞中模糊語義現象解析.教學方法.2009(12)
[5]白居易.《長恨歌》.韓兆琦(編著).《唐詩選注集評》,商務印書館,2003
[6]吳增輝.盛唐情節與《長恨歌》主題由諷喻到愛情的轉向.社會科學.2009(8)
[7]胡可先.文艷蓉.白居易《長恨歌》愛情主題考論.東南大學學報.2008(2)
[8]張中宇.白居易《長恨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
[9]陳衛.含混與現代漢詩寫作:以卞之琳30年代詩歌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0(4).
[10]孫建(主編).英國文學詞典.作家與作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