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華煙云》書寫了生活的和諧與恬淡,生命的超脫與自由自在。整部書中充溢著濃厚的道家文化,平緩自然、從容豁達。讓讀者在淳樸、寧靜和芬芳的基調中,在平和安詳、自尊自愛的文化氛圍中感受道家文化的無窮魅力。而《京華煙云》中最能展現道家思想的便是姚思安和姚木蘭。
關鍵詞:《京華煙云》;道家思想;姚思安;姚木蘭
中圖分類號:I206.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引言
縱觀中國近代史,林語堂是以道家思想為指導來從事小說的創作,并取得不斐成績的作家。他的創作著眼于東西文化的綜合并暗含了道家思想的人生哲學。林語堂共創作了七部作品,其中以《京華煙云》最有影響力,曾經兩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作品,它和《風聲鶴唳》、《朱門》并稱為“林氏三部曲”。在林語堂的筆下,順其自然、處下不爭的道家思想或隱或現的滲透出現在字里行間。
一.蘊含道家思想的宏偉敘述
《京華煙云》是一部描寫時代與生活的大書,它以人物的悲歡離合為主,時代變遷為緯,通過姚、曾、牛三大家族的興衰沉浮,以傳神的山水畫似的素描手法,描寫了庚子年間義和團起義至“七七”事變抗戰為止的四十年間中國社會的生活畫面。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深談,有閑話。除了一般小說具有的文學性、思想性外,林語堂還根據中西方文化融合的需要,加強了知識性和可變性。對于《京華煙云》這部作品,林語堂有著透徹的理解與體會,誠如他所說的:“本書暴呈中國的一切困惱紛擾,但由如此,也正表示我們對國家未嘗放棄我們的希望!無須加以粉飾,她將調整她自己,一切過去歷史上所昭示吾人者!誠盼此書將給予吾人以深刻的啟示,將我們深植于往昔的根蒂,開出燦爛的鮮花”。
《京華煙云》全書共三卷,每卷都引用莊子的話開頭。卷上《道家的女兒》,卷首引用《莊子大宗師》:“大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太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卷中《庭院悲劇》,開頭引《莊子齊物論》:“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食其言也,其名為吊詭。萬事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卷下《秋之歌》,引《莊子知北游》:“故方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化為神奇,神奇變化為臭腐。”可見,林語堂主觀上以道家哲學貫穿整部作品。
二.浮生若夢的道家哲學
學者王兆勝認為:“如果從整個中國小說的發展史來看,《京華煙云》的價值不可低估……林語堂以道家的情懷指導小說創作,從而為中國文學,特別是中國現代小說增加了光彩。”在道家的思想體系中,“道”為核心,“自然”卻是“道”乃一切萬物的根本精華所在。道家的“自然”,即指大自然的天然狀態,又可引申為達到順其自然、自然而然的境界。人在自然規律面前永遠是微不足道的、無能為力的,反抗只不過是徒勞,一切都不以人的意志為變化。所以在《京華煙云》中,無論是情節的編織,還是人物的描寫,都體現了道家精神所倡導的“循環”、“超然”和“淡定”的理念。
林如斯認為《京華煙云》的主要貢獻在于傳遞了一種哲學思想——“浮生若夢”。她在《關于〈京華煙云〉》中說:“‘浮生若夢’是此書的主旨。”在莊子哲學中,既然道是永恒的、無法感知的,因而人的生死、福禍、夢醒都處在變異之中,變化的后果無法認識。“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在這里,莊子取清了人類認識事物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這是林語堂他希望讀者在咀嚼余味時,忽然恍然大悟:何謂人生,何為夢也。林如斯認為,倘若小說能給讀者人生如夢的印象就成為偉大的小說。也即指出了《京華煙云》是道家思想的傳聲筒。事實也是如此,比如卷下《秋之歌》就是說莊子哲學的生死尋環之道為宗旨:秋天樹葉衰落時,春天已經開始。循環起伏是四季的法則。以此來接譬抗戰中的中國,在舊中國的衰亡中孕育著新中國的萌芽——這就是書中所說的“晚秋落葉聲中,可以聽出新春的調子,以及將來夏季的強壯曲折”等等。書中還有一段關于人的永生和寶石的永生的論述,林語堂根據莊子的哲學精神強調了人的永生是解放的延綿,新陳代謝。
三.試做道家思想的傳播者
姚思安是道家思想的信奉者和傳播者,是道家的精神所在。他信奉“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的思想。他一直秉持他所堅持的人生——“正直自持,則外邪不能入侵。一個萬惡不能入侵的世界,自然是一個使人樂觀奮斗的美好世界,自然活在如此世界的人有勇氣、能奮斗、也能忍受。”在這一信條的引領下,姚思安優雅地過著自己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潛心研讀道家書籍,收集古玩,修身養性;同時,樂于接受新鮮事物、新思想、新觀念,悠然自得如一位哲人。他是位智者,云游四方,潛心修道,胸懷寬廣,為人坦蕩。亦是位慈父,愛卻從不束縛,讓兒女自由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他更是位民族英雄,面對日寇和漢奸,無所畏懼,最后毅然決然地放火燒了自己苦心收藏的珍品,與強盜魔鬼同歸于盡。在人生道路上,姚思安,取半入世、半超脫的人生態度,他性格中既有儒家人定勝天的積極人生觀,又有道家順應天命的看似消極的人生觀。姚老先生最后十年的出走生涯是一種別樣的生命選擇,老莊的思想讓他過得圓滿。正如林語堂在小說中說到的一樣“有欲有苦,無欲得福”在后半輩子的自我清凈中,姚思安獲得了他的生命意義。
姚木蘭被稱為“道家的女兒”,她是父親道家思想的直接繼承者。姚木蘭一生受其父親影響很大,道家順乎自然,無為而治的精神在木蘭的身上得到繼承,這使她能脫離于禮數的束縛,自由、健康地成長為一個現代而睿智的女子。父親從小就告訴過她“福氣不是自外而來的,而是自內而生的。一個人若享真正的福氣,或是人世間各式各樣的福氣,必須有享福的德性,才能持盈保泰。在有福的人前面,一缸清水會變成雪白的銀子;在不該享福的人面前,一缸銀子也會變成一缸清水。”雖然木蘭心中真正愛的人是立夫,但是她卻順從了父母之命嫁入曾家。她沒有抱怨,而是以她道家順乎自然的思想坦然地接受命運安排的一切,并力圖做到隨遇而安。在后來的婚姻出現危險時,她從容面對,用自己的智慧和寬廣的胸懷拯救婚姻。林語堂利用這些輾轉情節進一步將自身道家觀點賦予在木蘭身上,木蘭的生命雖有不完美的一面,但正是這不完美顯示出了她生命中完美的部分——善良、豁達。這正是林語堂所要傳達給讀者的一種內心安寧大氣而超凡脫俗的氣象。
結語
“每個人的生命都相似,只是點綴在生命里的希望和夢想使它有所差異”。在《京華煙云》中我們從對他們鮮活的生命、睿智的生活中讀到了道家帶來的這些深刻的哲思。人生真的有很多矛盾,這許多矛盾之處其實都源于人類的弱點,人類多面性的存在決定了其生命是豐盛而有缺點,缺陷是靈魂深處無法忍受而湓溢的出口,而幸福也總是充滿了缺陷。所以這個世界上,具有真性情的人,總是與眾不同和難能可貴的。
“隨意而安無不可,人間到處有花香”。生命都是一種短暫的經歷,所以,回歸道家的順其自然,便是一種自我超脫,便是真正意義的自由自在。
參考文獻:
[1]林如斯.《關于〈京華煙云〉》.《林語堂全集》[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2]王兆勝.《閑話林語堂》[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2
[3]《莊子》[M].長沙:岳麓書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