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論文將對唐詩中的大漠意象進行研究分析。首先,唐詩大漠意象簡析:對“大漠”在相關工具書中的解釋進行闡述,而且對其淵源做出簡單的介紹。其次,是唐詩大漠意象所展現的風光。再次,唐詩中大漠意象的時代分布與原因。最后,對本論文做出結語。
關鍵詞:唐代;大漠;邊塞詩;大漠風光;時代分布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 1
1唐詩大漠意象簡析
“大漠孤煙”的“千古奇觀”,不僅生動的展示了詩人“沙場走馬向居延”的豪情,而且充滿著慷慨的報國精神,可以說《使至塞上》是唐代邊塞詩的范本,而且從此大漠也更加成為了唐詩中極具代表的景象。
“大漠”意象在唐詩中通常以“沙”“磧”“大漠”“沙漠”這四種詞的形式出現。“大漠”一詞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上解釋為:“大漠亦稱大磧、流沙,在今蒙古國南部以及中國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巴彥淖爾盟和錫林郭勒盟北。”《后漢書.竇憲傳》引班固《燕然山銘》曰:“遂凌高闕,下雞鹿,經磧鹵,絕大漠。”《漢書·霍去病傳》作“大幕”。 “大漠”又稱“磧”,在《古漢語常用詞詞典》中將‘磧’解釋成:第一,沙石積成的淺灘。《晉書·王睿傳》:“吳人于江險,磧要害之處,并以鐵鎖橫截之。”第二,沙漠。劉禹錫《邊風行》:“邊馬蕭蕭鳴,邊鋒滿磧生。”通過這樣字義的解釋,我們可以對大漠意象有著一個更清晰的認識了。
其實大漠作為意象出現在詩歌中,早就有濫觴,因為它是西北地區特有的景物,所以它是與邊塞有著直接聯系的。而邊塞詩最早起源于先秦時代,因為先秦時代已具備邊塞詩產生的歷史條件和文化土壤,在《詩經》中已有完整的篇章,因此在《詩經》中我們也可以找到與大漠意象相關的詩篇,如《小雅·鳧鹥》。在漢魏南北朝時期以樂府為主要的詩歌題裁,大漠意象的作品雖數量不多,但也一直出現,如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憤詩》等。到了隋朝時,詩歌體裁既有歌行體又有近體絕句,雖大漠意象的作品也不多,但也是有佳作出現的,如隋煬帝《飲馬長城窟行》、盧思道《從軍行》。一直到唐代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
2唐詩大漠意象中所展現的風光
賀昌群曾說過:“如果從全唐詩中將這些邊塞詩剔了出來,只剩下那些閑情逸致的春花秋月詩,我想唐詩也可以不讀了,唐代的文化美麗而不纖弱,勇邁而不粗悍,從這些詩中可以見之。” 賀先生肯定了邊塞詩在唐詩中的價值,其實大漠意象的貢獻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大漠意象詩,唐文化也會少了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意象與豪情吧!
駱賓王的《邊城落日》中:“紫塞流沙北,黃圖霸水東。一朝辭徂豆,萬里逐沙蓬。”與王之渙的《涼州詞》中的:“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展現出西北大漠黃沙滾動的壯麗圖象。
與以上不同,《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卻表現了大漠風光的奇異之美。“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如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真是西域的奇景奇事,詩人通過“風”“沙”的配合勾勒自然環境的奇特,有視覺與聽覺的感受,又有動與靜的結合,如此充滿奇異色彩的絕域風光,實為他人筆下所少有的
李益的《度破訥沙二首》其一:“眼見風來沙旋移,終年不省草生時。莫言塞北無春到,總有春來何處知?”描寫邊塞風沙,從春來無覓處的角度表現了破訥沙的荒漠,語言淺顯,通俗易懂,詩人選取大漠之中留有特征的景象,有無草到無春,借無春表現出北國封殺的荒漠氣象。
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自古以來堪稱絕句。詩中整幅畫面規模宏大,極其肅殺與險峻。在這樣沙塵飛揚的環境中,戰斗頻繁,干戈頻舉。長時間的大漠征戰使戰士們疲憊不堪,甚至身上穿的鎧甲都已磨穿,但從戰士們發出的“不破樓蘭終不還” 的雄壯誓言,還是可以看到危急時刻士卒奮戰到底的決心,這種凜然的氣氛讓我們讀后感同身受。
3 唐詩大漠意象的時代分布與原因
通過對《全唐詩》中大漠詩的整理,發現大漠意象在唐詩中通常以“沙漠”“磧”“大漠”“沙”這四種詞的形式出現,在唐代不同的時期出現的頻率都是不同的。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經濟文化以及詩人的出身經歷等原因都是分不開的。在《全唐詩》中以“沙漠”詞目出現的唐詩共42首,其中盛唐時期的詩占了20幾首,中唐時期的占了七八首,而初晚唐中共占十幾首,其中盛唐詩中除了李白、杜甫共占七首外,其余都是李欣、王昌齡、高適、岑參等邊塞詩人的作品。以“磧”詞目出現的唐詩共198首,其中盛中唐時期的詩占了全部的4/5,仍以邊塞詩人的作品居多,而初、晚唐才占了1/5。以“大漠”詞目出現的唐詩共39首,仍是初晚唐作品數量少于盛中唐時期。而以“沙”詞目出現的唐詩是最多的,在《全唐詩》中共搜索到2034首,出現的情況與上面亦然,中盛唐最多,邊塞詩是出現頻率最高的派別。由此可見“大漠” 意象詩一直貫穿整個唐代發展的各個時期,但由于種種原因,其中盛中唐是其發展的繁榮時期,邊塞詩派是其發展的主要詩派。
那又為什么會有這樣分布情況呢?
初唐這是盛唐詩歌的預備階段,在當時一方面在于人民有著強烈的民族的自信以及強大地國家實力;另一方面在于唐人建功立業的沖天豪氣和政治制度的引導,所以出現了楊炯詩句中“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這樣文人棄筆從軍的現象。初唐駱賓王是寫作這種邊疆征戰詩較多的作家。此后其他著名詩人如:楊炯、陳子昂、杜審言等人也創作邊塞詩,所以大漠意象詩在此時也不乏佳作。
盛唐是各方面都十分強大的時期,也是詩歌大輝煌大繁榮的時期,涌現出了大批極具天賦的詩人。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是盛唐極具代表的詩派。邊塞詩派的重要詩人有:王昌齡、高適、岑參、李欣、王之渙等。因為當時統治者的基本方略是尚武輕文,開疆拓土。從軍邊塞、建功立業的自我價值就成為了文人士子的美好構想,因此謳歌戰場、粉飾沙場、頌揚犧牲精神的邊塞詩興盛了,它的格調是昂揚向上的,豪邁悲壯的。
中唐時期已經沒有了盛唐的霸氣,內亂不斷,邊患不斷,整個唐朝搖搖欲墜。統治者整體能力在減弱,社會矛盾也在不斷激化。因為安史之亂的原因,國家主要集中在內部改革和安定叛亂。變革政治、軍事削藩等,這些都會引起詩作的變化。大漠意象在唐人創作中也就變成了對社會的憂郁。
然而,晚唐卻由于時局的江河日下,不可挽回,創作詩人們已經陷入絕望,邊塞詩也開始充滿反戰、厭戰的情緒。晚唐詩歌其實是表現戰爭的殘酷,來有力的批判戰爭給人民和戰士帶來的不幸。大漠意象之作也就被染上了這樣的色彩!
本論文主要對唐詩中大漠意象進行分析,主要從它所展現的景、事、情中來展現他所蘊涵的內容,借此也可以對唐代文學有著一個較為深入的了解與認識,了解到那個時代背景之下,投身邊疆的征士們是怎樣的心態,也希望此論文的淺見能夠為浩瀚的文學海洋注入一點新鮮的元素。
參考文獻
[1] 高云龍.大漠荒寒堪入畫—兼以攝影美學解讀《使至塞上》.鞍山師范學院報,2005.
[2] 楊飛.談高適.岑參和他們的邊塞詩.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
[3] 陳濤.盛唐邊塞詩的繁榮及內容再探.遼寧農業大學學報,2003.
[4] 崔志勇.都道大漠垣事 悲涼豪放各不同—談談唐代幾種不同風格、主題的邊塞詩.烏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報,2005.
[5] 彭捷.“大漠孤煙”意蘊深—王維的《使至塞上》主旨及美學價值新探.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報,2002.
[6] 張濤.河西詩魂—王維《使至塞上》新釋.河西學院學報,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