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時代,媒體已然成為當今社會中一個突出的文化現象,它不僅是傳播的載體,而且構成了巨大的文化場。更是一個媒體無處不在的世界,在無數亦真亦幻、亦虛亦實的現象面前,我們失去了分辨的能力。許多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現象通過媒體展示出來,構筑了如今最真實的生活狀況,同時也造就了最虛假的文化景觀和嘈雜的聲音。道格拉斯·凱爾納為媒體文化打開了一扇通向“奇觀”世界的大門。
一、作者簡介及本書主要觀點
道格拉斯·凱爾納(Douglas Kellner)是當代美國著名的文化批判理論家,對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后現代理論、媒體文化有系統而獨到的研究。他從法國理論家蓋·德堡那里獲得靈感,將“那些能體現當代社會基本價值觀、引導個人適應現代生活方式、并將當代社會中的沖突和解決方式戲劇化的媒體文化現象”定義為“媒體奇觀”。他在此書中對“媒體奇觀”作了詳細的闡釋和分析,論述了媒體在當今社會的發展狀況。
《媒體奇觀——當代美國社會文化透視》這本書從學理的角度介紹了美國社會的各種文化奇觀,通過分析企業、個人和政府以大眾傳媒為渠道制造的一個個聳人聽聞的事件,向讀者揭示了當代美國社會所蘊含的矛盾與危機。更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觀察視角和理論框架,幫助我們更深入了解世界,也為立足本土的文化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范例。作者一方面,在書中列舉了一系列“媒體奇觀”背后的社會建構和歷史背景,將其被媒體放大的事件稱為“奇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媒體奇觀”理論,具體從商業、體育、犯罪、影視和政治媒介報道的五大主題選取案例,透徹分析沉淀于媒體信息表層之下的文化內涵,并對人類在新時代的前途提出自己的憂思和警示。另一方面,讓我們也看到了,在文化工業全球擴張趨勢下出現的“奇觀”蔓延和同質化趨勢。從以麥當勞為代表的快餐文化到美國的體育文化、好萊塢的娛樂文化以及美國兩黨選舉的政治文化,作者對當代美國社會所蘊含的矛盾與危機,洞若觀火,鞭辟入里,讓人嘆為觀止。
1、“媒體奇觀”的含義及淵源
“媒體奇觀”是指:那些能體現當代社會基本價值觀、引導個人適應現代生活方式、并將當代社會中的沖突和解決方式戲劇化的媒體文化現象,它包括媒體制造的各種豪華場面、體育比賽、政治事件。如麥當勞的消費文化奇觀、麥當娜的音樂文化奇觀、邁克·喬丹的體育文化奇觀、搖滾樂貓王的音樂奇跡等等。“媒體奇觀”: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新形式進入到政治、經濟、社會和日常生活的領域媒體奇觀提供了新的觀看、收聽和思考方式,人們沉醉在調動感官快感的景觀和消費中,盡情享受這媒體奇觀帶來的一時快樂、狂歡與虛幻。
“媒體奇觀”與“景觀社會”理論有較深的淵源。“景觀社會”理論指出了現代社會中影像和真實的分離,以及勞動階層的時間和閑暇時間被資本所支配等問題。一方面,在景觀社會里,所有現實的活動都被納入表象的建構中,真和虛的界限模糊不清。“在現代生活條件無所不在的社會,生活本身展現為景觀的龐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部轉化為一個表象”。真實的世界被影像所取代,影像使得商品的使用價值變為被觀看的價值,影像和真實社會發生了分離。另一方面,在景觀環境里,資本不僅控制著人們的勞動時間,而且也滲透在休閑時間之中。凱爾納認為,強勢的資本通過控制媒體的奇觀文化,制造娛樂幻象,從而控制人們的閑暇時間,達到工作與休閑雙重控制的目的,從而控制社會大眾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領域。
2、美國“媒體奇觀”的主要案例
美國媒體奇觀包括:商業奇觀、體育奇觀、犯罪奇觀、影視奇觀和政治媒體奇觀。本文僅以政治奇觀為例:在政治領域內滲透,媒體以自己的敘事邏輯和意圖策略來制造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使其景觀化,產生了迥異于傳統政治的特征。凱爾納以診斷式的文化批評,多重角度地解析選舉奇觀、執政奇觀等等,指出美國總統政治是“好萊塢化的總統政治”,即用一種電影語言來籌劃并展示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顯示出娛樂化、景觀化的特征。在總統選舉奇觀中,總統候選人在媒體上展示的外表、形象和言說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他選舉的成敗。媒體社會中的政治越來越成為一場表演,一種營造形象的行為。媒體在政治奇觀中的作用舉足輕重,它不但提供認知信息,而且排列、組織政治事實,通過這些事件在媒體視線中出現與否來指定它們的重要程度。我們以美國總統克林頓為例,政治人物在媒體社會中經歷的風光場面,同時又要承受政治的風險。克林頓在性丑聞、遭到彈劾的危機、與右翼勢力的媒體戰中構建了一個個驚險又繽紛的政治奇觀。媒體讓政客得以自我展現,營造了一種可見性的政治行為,同時這些媒體景觀也是較為脆弱的象征性構建,它隨時可能被顛覆、打垮、坍塌。媒體奇觀的文化霸權鞏固特定集團的統治,其影響力并非建立于強制力量,而是依賴于人們對主導意識形態自然而然的接受。這里沒有刀光劍影的武裝沖突,只有溫婉動人的文化改造。最后,如何沖出戴著溫柔面具的牢籠,值得我們深刻反思及實踐。
二、對于當代中國媒體奇觀的理論探討
對照凱爾納的奇觀理論,反觀當下中國呈現的各類媒體現象,筆者認為,凱爾納所說的兩種范式的“矛盾”也正在在中國這樣一個復雜轉型期的發展中國家本土出現,也在上演著一場場令人驚詫的媒體奇觀。時代和社會的主題是現代化,但文化上卻出現不可抵擋的后現代趨勢和傾向。這要求我們在試圖分析中國的“文化奇觀”和“媒體奇觀”時,又必須聯系世界背景進行新的審視和考慮。
可以說,廣播、電視、網絡、報紙等各種媒體在不斷地打造媒體奇觀.這些奇觀背后往往折射出廣闊的社會現實。中國的慈善事業,最近這幾年是風云詭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上演了不少可稱之為媒體奇觀的事件。我們回顧2011年6月21日,新浪微博上一個名叫“郭美美Baby”的網友頗受關注,這個自稱“住大別墅,開瑪莎拉蒂”的20歲女孩,其認證身份居然是“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其真實身份也眾說紛紜,有網友稱她是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郭長江的女兒,由此引發很多網友對中國紅十字會的非議。姑且稱之為“炫富奇觀”。以下是對郭美美事件中“炫富奇觀”的分析:
1、“炫富奇觀”的符號元素:時尚、名包、名車、別墅
媒體奇觀將階級、種族、性、性別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轉化為媒體影像式的表達,將信息和娛樂結合起來,把人們的注意力從消除不公正的社會和政治運動中轉移出去。郭美美臉龐稚嫩、打扮時髦,說話嗲聲嗲氣,再加上名包、名車、別墅,“郭美美Baby”迅速成了網民關注的焦點。“今天小白限行把小MINI開出遛遛~開著有點不習慣”,如此這樣炫富的文字充滿了她的博客。從文本上看,郭美美正是通過自媒體,生產出了一系列的圖片和文字,這些文本包涵了奢侈品牌的信息,其實在現代商業社會,網民可以直接根據品牌的市場價位推知富裕程度,而無需通過實物鑒別物品的真實價格。所以品牌,為炫富提供了最直截了當、最容易解讀的文本信息。而大別墅、名車無疑是一種超級炫富方式。筆者截取了一段網民議論:“郭美美開的那車,值多少錢?怎么那么貴?”被朋友們問得多了,仔細一看才發現,限量版、超級跑車、全球紀念版等,價格加起來足有四五千萬,都是車中極品。公眾更對郭美美的身份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郭美美事件成為該年度最熱門的“網絡奇觀”,這種圍觀愈發不可收拾。
2、“炫富奇觀”的傳播要素:加“v”微博、網絡傳播、紙媒跟進
麥克盧漢曾說過“媒介即訊息”,任何一個新的媒介都會給社會帶來新的變化,如果沒有網絡這一信息自由流通的途徑,沒有微博這一自媒體,即使有郭美美也許不會有“郭美美事件”網絡帶來傳受信息相對平等的同時,也將個人的社會關系、私密信息呈現在公眾面前。郭美美事件,肇始于其加“v”認證的新浪微博,6月21日早上,騰訊微博上出現了一個名為“郭長江RC-”的未認證微博與“郭美美”互相關注。其發布三條的微博,發布不到兩個小時,就引來了諸多網友的口水戰,不少網友認為這是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郭長江的微博。隨后,“郭長江RC-”則迅速刪除了之前的三條微博,并發布了新訊息。但是低調回避已經來不及了,越來越多的網絡新聞媒體已在關注,隨著網絡輿情的高漲,紙質媒體也加入了這一事件的討論。這樣就形成了以微博為引爆點,網絡媒體大面積擴散,紙媒深度討論的傳播模式。
3、“炫富奇觀”與受眾:偷窺心理、獵奇心理、仇富心理
在“郭美美”事件中,筆者認為推動公眾傳播的動力,經歷了一些變化,這些心理動力的變化反映了事件發展不斷深入,事件性質的變化。在郭美美炫富的起初階段,其時尚的衣著,不少暴露的照片,滿足了部分網民的偷窺心理,而名車、豪宅足以讓人獵奇,人們在這一階段,是作為準娛樂明星而對待的;在爆出郭美美與郭長江互粉的階段,人們的好奇心勝過了偷窺的心態,而在最后,仇富心理則占了上風。而“郭長江RC-”在微博上的留言“清者自清,八卦別人的生活真那么有趣嗎?偷窺狂可以休矣。”這種回擊,同時也是對網民這種強烈心態的無奈。如果說炫富是一種網絡奇觀,那么,仇富也是一種網絡奇觀。
4、“炫富奇觀”的社會背景:網絡消費奇觀
在后現代特征的社會當中,我們所處社會生活中的一切都成為了消費品,不僅是物品,而且包括人的身體、心理、觀念,甚至弗洛伊德所謂的自然性欲在今天都難以逃脫成為被消費的對象,因此,“凡是不能成為消費對象的東西,都不具有存在的價值”。郭美美事件之所以網絡走紅,就在于她具有“消費價值”。
首先是對于一般網民的消費價值。時尚、美貌、名車、豪宅,都讓受眾體現到一種被“釋放”的感覺,這不是一種真正的釋放,而是在符號世界中的釋放,比如明星私人空間不再保密,被人們所觀看、所消費,人們從中獲得一種窺視的快感,一種被榮格稱之為的“情結”。榮格曾經說過,“個人無意識的內容,主要是由具有情緒色彩的情結構成,它們構成了心理生活的個體的、私人的方面。”
更重要的是,在郭美美事件后期,網民的心態變成一種仇富心理的發泄。郭長江那句“清者自清,八卦別人的生活真那么有趣嗎?偷窺狂可以休矣。”其實他沒有看到,這個事件發展到后來,已經不是偷窺那么簡單了,而是想通過挖掘背后的信息,證明郭美美和紅十字會是有關系的,從而證明紅十字會的腐化變質,以驗證公民對社會公平正義問題的預設前提。從這個意義上講,郭美美制造了“炫富奇觀”,而網民消費了“炫富奇觀”,但是買單的是中國紅十字會。有人笑,有人哭,有人苦笑不得,但是大多數人,都是圍繞著奇觀的觀看者,因為他們還在等待著下一個奇觀的爆發。
三、 結語
道格拉斯·凱爾納忠實地記錄和有力地批判了媒體資本主義體制所帶來的不平等現象,這是個充滿《媒體奇觀——當代美國社會文化透視》的世界,看似流光溢彩,演繹著最為日常化的平易生活;實則包蘊著一股文化霸權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滲透進強勢的觀念和話語,更是一個沒有不奇觀的世界。并且此書本身就是個奇觀,更何況如今,我們正在一個到處都充滿奇觀的社會,“奇觀”這個詞似乎已經失去了它原始的意義,因為一切都將成為奇觀,一切都可能成為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