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球化、市場化語境下中國的文學批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消費、傳媒文化的盛行,使得文學喪失了從前的地位。相應的文學批評也走向式微,失去了話語權。在這種情況下,文學批評必須做出主動地轉變。
關鍵詞: 全球化 文學批評 文化批評
中圖分類號: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2
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初期,文學批評是在全球化、市場化的語境之下完成的。目前在學術界當中,大眾文化研究較為普遍,這主要是受到全球化與消費文化轉變的影響。由于中國學術界是和西方文學批評保持著同步關系,由此導致了中國文學批評不具備強有力的本土化哲學思想。所以,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中國文學批評界當中的文化研究也就集中到了消費文化研究方面。“伴隨著消費文化的逐漸興起,導致了知識分子的自我中心逐漸被消解,最終變成了消費文化的代言者。據此可見,中國文學批評發展最大的瓶頸就是,文學批評已經在文學創作跟前失去了話語權,從而使得文學批評走向盲目性與虛浮化”。
回顧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發展進程可見,文學始終是表征著精英文化,理應擔負起一定的社會責任與推動作用。但是,在進入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之后,文學的社會責任被商品經濟所沖擊。尤其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消費文化盛行起到,使得文學地位大幅下滑,相對應的文學批評也走向式微。特別是文學曾經擔負起來的社會責任,也只能無奈的給游戲性與娛樂性讓路。所以說,國際化的物質生產與經濟貿易關系,使得消費文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強勢。在這種情況下,文學批評必須做出主動的轉變,尤其是在研究功能與社會作用方面,更是要改頭換面,立足于外部社會環境出現的新變化,有針對性的創造新的批評功用。這其中,文化批評就是一個理想方式。文化批評能夠和全球化時代文學發展產生共鳴,這就需要基于文化批評的內涵角度切入,系統梳理文化批評和文學批評之間的密切關系,具體結合當前中國文學批評發展現狀,走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以求能夠從大眾文化包圍當中一騎絕塵。
一、文學批評在大眾文化包圍中的突圍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逐漸深入,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日趨頻仍,各種混合型文化產物俯首皆是。而在文化影響之下所出現的一些身份、意識以及本土化問題,也就成為了文學批評界的爭論熱點所在。在分析研究上述問題的過程當中,必然會對文學功能做出思考,明確文學存在的合理性特征。由此就會帶來關于文學批評的立場、意義方面的論爭,突顯出當前文學批評所處的窘境。當前時期,文學創作方法、閱讀方式以及內在價值等都有了巨大的轉變,于是,文學批評需要扮演何種角色,文學應該以何種方式存在,也就成為了亟待考慮的問題。
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中國文學研究已經遭到了文化研究的巨大沖擊,生存空間日趨狹小。尤其是卷地而至的文化研究,使得文學研究已經失去了之前的精英地位,走向式微,被湮沒到了多元文化當中。針對文化研究,中國文學研究界并不熟悉,也就談不上擅長。事實上,在實踐當中有部分學者往往會將基于馬克思歷史唯物觀的文學批評和西方文化研究混淆。具體表現就是,有學者在分析中國文學界由文學批評演變為文化批評的過程時,片面的認為社會歷史批評或者是政治批評就應該是廣義上的文學批評。而實際卻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文學批評已經從之前的社會歷史批評歷經政治批評,最終演化為文化批判,里面的內在邏輯關系是在繼承當中發展的。所以,伴隨著消費文化的逐漸盛行,使得知識分析的自我中心逐漸被消解,最終變成了消費文化的代言者。據此可見,中國文學批評發展最大的瓶頸就是,文學批評已經在文學創作跟前失去了話語權,從而使得文學批評走向盲目性與虛浮化,而這正是中國文學批評的危機所在。
然而基于另一個方面而言,大眾文化、消費文化以及傳媒等能夠通過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即時分享與廣泛參與,一舉把文學研究“拉下馬”,使得文學研究一改之前的精英地位,轉而變成了大眾化現象,從而會給文學創作以及文學研究等帶來雙重影響,具體表現為:一方面,這樣會造成文學研究的思想意識逐漸淪為邊緣化,已經有很多人可以實現自主創作,使得文學創作已經不再神秘與封閉,沒有之前的嚴肅性與高高在上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現代化的網絡信息技術的出現,使得文學創作不需要再接受傳統的嚴格審查以及意識形態約束,而是呈現出了多元化的創作模式,極大的拓展了文學研究范圍。所以,目前中國文學批評所面臨的最大困境,就是未能緊跟文學創作發展步伐。假如一味的強調純文學的審美性與政治性,則會導致文學批評逐漸失語。但是,如果始終保持和文學創作的亦步亦趨,就會淪為新文學形式的“背書者”,從而喪失了文學批評的公正性與獨立性。
這就能夠看出,伴隨著新文學創作方式與文學閱讀方式大量涌現,傳統的文學批評方式與方法顯然難以適應發展潮流。在消費文化盛行的時代,不但體現在物質給精神思想帶來強力沖擊,同時還涉及到文學本質的問題。總體來看,傳統的文學研究或者是文學批評有著三個發展趨勢。第一個發展趨勢是將會徹底的由文學研究轉變為消費文化研究,從而不再屬于文學研究的范疇;第二個發展趨勢是重點分析文化理論,有著理論層面上的指導,但是已經難以滿足當前文學研究的客觀需求;第三個發展趨勢是,會將文學研究由之前的純粹文學轉變為廣義上的文化語境研究,可以基于整體層面來解讀文學研究的價值。顯然,第三個發展趨勢能夠更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二、對文化批評的反思
目前來看,在文化批評當中呈現出了較為嚴重的泛化趨勢,于是,這就需要針對文化批評與文學批評進行辨別。換言之,就是盡管在談及文學批評的時候,都會將其歸入文學領域當中, 但是事實上,文學批評與文學批評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情況。基于方法視角而言,文學批評集中關注的是文學本身,而文化只是其中一個因素。而文化批評則是把文學視作批評材料,這里的中心強調的是文學,而不是文學本身。也就是說,文化批評的出發點不再是文學。在文化批評當中,文學性遭到了弱化甚至是排除,每部文學作品沒有了美丑區別,而只是看其蘊含的文化意義。在實踐當中,文學批評與文化批評總是混雜于一體,很難做出有效區分。所以,這就會給批評選擇帶來困難。本質而言,文學批評與文化批評的差異之處就是主體和工具的選擇。就是要看是以文學作為主體,還是以文學作為工具。第一種情況能夠極大的豐富與拓展了批評的范圍,而第二種情況則是給批評的增加了實際價值。
文化批評方式很多時候都是著力排斥文學,從而導致了文學批評陷入片面化的困境,甚至會走上另一個極端。原因就是,文化批評所看重的并非是文學本身,所以較少會細致分析文學作品的藝術內容,同時也不會探討其審美性質,選擇的批評標準則是將文學審美標準摒棄在外,里面所包含的都是文學的社會責任以及政治功能等,這其實就是基于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角度來審視文學的基本內涵。在文化批評當中,文學的價值已經不復存在,幾乎是和報紙上的廣告相等同,文學當中所特有的美學屬性被剝離。由此可見,在文化化的文學批評影響之下,會導致文學內在屬性被消接。
總之,對于文化批評來說,無論研究的視角還是研究的對象,都必須明確自己的身份。一個“文化學”,一個“文學”,這兩個東西一個都不能丟掉。丟了“文學”不是文學領域內的文化批評;丟了“文化學”,難以成為和其他批評相區別的文化批評。
參考文獻:
[1] 王世誠,姚新勇 《誰來進行文學批評?——關于文學批評文化化的分析》 文藝爭鳴,2000年第2期。
[2] 賀仲明:《文化批評:方法還是目的——對90年代文學批評的一種反思》,《揚子江評論》2007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