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希區柯克是著名的電影藝術大師,憑借精彩的驚悚懸疑電影而蜚聲世界。在他的眾多作品中,《奪魂索》是最具實驗性的一部的影片,除具備一貫的懸疑色彩外,希區柯克還進行了值得我們關注的許多新嘗試。
關鍵詞:希區柯克 《奪魂索》 電影實驗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希區柯克創造并完善了制造懸念的藝術,被尊稱為“懸念大師”。在他的作品中,人們隨著大小懸念的出現而不由自主的暗自緊張,巧妙地場景布置,情節設計又讓觀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和緊張感。他的電影《奪魂索》是他拍攝的第一部彩色電影,不僅秉承了他作品的一貫特點,而且在拍攝手法和敘事技巧上也進行了實驗性的新嘗試。
一、希區柯克式的懸念設置
在希區柯克的作品中,他所設置的懸念,電影觀眾永遠處在最有優勢性的位置上,劇中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是觀眾所能洞察的,劇中人物即將遭受的事情也是觀眾所能預見的。希區柯克將一切懸念都設置為觀眾所見而劇中人物毫不知情,秘密和真相都是在影片的最后才得以揭示,徒增了電影的緊張感、神秘感。
首個懸念的設置在希區柯克的電影中至關重要。影片一開始,我們就看見布蘭登和菲利普正在殺害戴維。這就是希區柯克首先設置給觀眾們的懸念,為什么這兩個人要勒死這一個人。觀眾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來,期待影片劇情的推進以解釋這一謎題。
希區柯克善用有效的資源來輔助敘事,比如說道具。片中利用道具“繩索”所制造的懸念效果非常的到位,在殺完人后布蘭登和菲利浦將尸體裝在了大木箱里。就在威爾遜太太回來之前,膽小的菲利普看到了夾在箱子縫隙的繩子,讓觀眾的心又隨之一緊。隨后布蘭登又將繩索這一殺人兇器用來綁書以送給死者的父親,將觀眾的緊張情緒推向了高潮。布蘭登和菲利普的心里就像是打結擰著的繩索,扭曲著,扭曲的心靈如同繩索一樣捆綁了他們原有的良知、學識和道德。
二、長鏡頭的拍攝手法實驗
在沒有看到《奪魂索》之前,肯定很多人就知道關于希區柯克的這一部實驗性電影。希區柯克在電影中嘗試長鏡頭的運用,除了在影片一開始,介紹屋外場景的鏡頭切換到室內鏡頭之外,其他所有的剪輯都并不明顯。總共80分鐘的電影,剪輯次數屈指可數,可以說,整部影片就是由幾個長鏡頭貫穿下來的。影片中故事的發生就像是身邊真實上演的事情一樣。在劇中人物的交談中,每說到一個地方的時候,鏡頭就會隨著指到一個地方,就像是整個殺人事件的案件重演。 庫里肖夫的實驗讓我們知道,鏡頭的組接影響觀眾的情緒。然而《奪魂索》并不是靠剪輯去渲染效果,希區柯克不利用蒙太奇的手法,而單純的是靠鏡頭和臺詞來產生效果影響觀眾。關于影片希區柯克在拍攝手法上的實驗在網上有許多資料可參詳,除此之外,希區柯克在敘事上新的嘗試更值得我們進一步的關注。
三、非傳統的敘事實驗
熟悉希區柯克電影的人,都知道他總是有著各種新奇的想法,不斷嘗試新的拍攝手法去表現自己的作品。在《后窗》中,一個記者足不出戶,透過自己的窗戶就可以洞察一起殺人事件。在《精神病患者》中他設計的經典的“浴室殺人”,成為之后許多電影效仿的橋段。在《奪魂索》中他的敘事技巧就和西方電影傳統的主流敘事大有不同。
1、不同于傳統敘事的動機設置
《奪魂索》中的主人翁沒有明顯的殺人動機,只是因為關于人的貴賤高低的的偏執理念而動的殺機。在西方傳統的主流敘事中,謀殺都有很明顯的殺人動機,為錢財或美色或復仇或心理變態等等。比如在經典好萊塢影片的敘事中,敘事事件的動機大多往往是因為心理因素比如各種欲望等而引發的劇情因果鏈,動機在經典好萊塢敘事中盡可能的清晰和完整。
在希區柯克其他經典的影片之中,眾多的殺人案,幾乎每一起都有明顯的殺人動機。像《電話謀殺案》中的湯尼殺人是為了結束名存實亡的婚姻,得到妻子豐厚的財富;《后窗》里的商人想要殺死杰弗瑞,是因為發現自己殺妻的秘密被這個攝影記者知曉了。和希區柯克其他的作品相比,設計的這些謀殺案中,殺人犯都有著明顯的殺人動機。然而在《奪魂索》中布蘭登他們殺人的動機僅僅是因為偏執的理念作祟。他們認為自己比常人高貴,是超越普通道德規范的,他們殺害戴維的事情是一件完美的藝術設計。
2、主角設計違反道德感
在傳統敘事中,往往有一個普通平凡的主角,觀眾在一個和自己相類似的主角身上,才能更好的感同身受,體會劇中人物相同的哀憐和恐懼。故事的情節轉變也是符合道德感的,劇中人物的道德品質是和現在大眾相一致的。希區柯克在《奪魂索》主角道德感設置上是非常偏執的。布蘭登和菲利普都是哈佛畢業的高材生,具備超出常人的知識和教養,但是卻做出超越大眾道德準則的事情。
3、非傳統的情節設計
在西方的電影敘事中,發生兇案的影片,無非是發生了兇案,隨著情節的推進,觀眾和劇中人物一起去分析罪案的兇手到底是誰;或者是發生了兇案,我們知道兇手是誰,影片的情節一步一步的去揭示兇案發生的原因即兇手殺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然而《奪魂索》這部影片一反傳統的敘事情節設計,影片開頭就發生命案,兇手就暴露在觀眾面前,觀眾也知道兇手殺人的原因是什么,一切都是知曉的。情節的推動只是帶著觀眾去看,這部命案的真相是如何被茹博特所揭露出來的。
兇案發生之后,按照傳統的敘事模式,兇手都會利用各種方式掩藏自己的罪行,減少自己在兇案現場的證據;或者是無法掩藏,通過各種途徑逃之夭夭。然而布蘭登和菲利普并沒有這樣,殺害戴維之后,非但沒有逃走,還在裝有戴維尸體的木箱上招待客人,放餐的地方被擺放的像是祭臺。招待客人的地方就是兇案現場,被招待的客人是死者的父親、姨媽、未婚妻、同學、老師,全是和死者關系密切的人。就這樣布蘭登和菲利普不斷掩飾著自己的罪行,茹博特又一步步的接近真相,觀眾就在兩者的搖擺沖擊中,一步步的揪緊情緒,愈發緊張。
四、關于個體優劣論的電影主題
布蘭登和菲利普之所以做出殺人的行為,就在于他們對于當年舍監茹博特先生所說的話的偏執理解:“謀殺的權利應該留給高等的人”。布蘭登和菲利普自認為高人一等,他們是具有超人才華的,文化上過人的人,他們是超乎傳統道德觀念的人。真正的對與錯,好和壞只是針對普通人而言的。他們所做的謀殺正是一項高等人才可以做的藝術。
戴維的父親一針見血的提出癥結所在“誰來決定誰是低等人,誰是適合被人謀殺的人”。就當布蘭登對于殺人事件慷慨陳詞時,戴維的父親問“你同意納粹的觀點和超人理論嗎”,布蘭登回答“是的”。戴維的父親反譏之,“希特勒也同意”。在希區柯克的這些影片之中,我猜想,他或許也認為殺人是一種藝術,就像他拍攝的影片中那些設置巧妙的殺人迷局。但是希區柯克同時借戴維父親之口,陳述了自己的觀點:否定了關于個體優劣的偏執說法。這也正是導演想要表達的主題所在。
參考文獻:
[1] 灰土豆.偉大的實驗——《奪魂索》 [N].《看電影.午夜場》,2009(5)
[2] tarkberg.簡單的謀殺藝術 [EB/OL].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586093/=豆瓣網→tarkberg豆瓣主頁→tarkberg的評論,2013-3-27
[3] 百度百科.奪魂索 [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889437.htm=百度百科→奪魂索,201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