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久以來,人們都認為語言是人類的特有屬性。通過研究資料顯示,動物語言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的系統與人類是完全不同的,而并不是我們原先所認為的那樣不存在語言。筆者從大語言觀來探討這一問題,闡述動物的思維方式與其所采用的各種交流手段,通過講述動物語言的歸屬及其特征,說明動物也是有語言的。
關鍵詞:動物語言;人類語言;特征;區別
中圖分類號:HO-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從達爾文的傳統進化論產生以來,“人的大腦是逐漸進化的產物”這一概念深入人心,而根據這種漸變論與進化論,大多數人開始認為,人與動物的區別就在于人類擁有任何動物不可企及的智力,語言促使大腦重新組構,形成人類文明。前蘇聯語言學家尼科利斯基在他的《人怎樣會說話的》一書中談到:“無論哪種動物,都不會相互詢問和回答問題,都沒有真正的人類語言。”而在中國,傳統的語言學也有驚人的相似的論點。傳統語言學中對“語言”的表述是:“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那么是否動物就不存在語言系統呢?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語言”是什么?“就語言的功能來講,語言是為了完成交際需要而采用的交流手段,至于選取何種介質來完成,則是另一方面的問題。簡單來說,語言就是兩體之間進行信息交換的媒體與介質。”
那么人類又是為何長久以來受困于“動物無語言”呢?筆者認為,人類自認為萬物之靈長,成為這個星球上的主宰,那么必須有與其他物種相不同的地方,或者說更為優越的地方。在人類生存越來越占有優勢的時間長河之中,產生了人類自我崇拜的意識表現。人類將生物界都打上了自我領地的烙印,其他所有的物種都要“臣服”于人類之下,受到統治,自然而然包括了語言這一交流必備的工具。
達爾文曾經說過:“使用有音節的語言畢竟是人所獨有的一個特點”,莊子也曾經說過:“嬰兒生無師而能言,與能言者處也”說明了在傳統的觀念中,人具有語言的天賦能力,但是人對語言的獲得并不是以生物遺傳的方式傳遞下去,而是后天的社會性習得的,個人對母語具有不可選擇性,在社會性的范圍外,是不存在語言的。而動物缺乏人類的思維方式與語言方式,與人類的發音系統不相同,不會通過勞動進化語言系統,便沒有語言。
人類在學會說話之前,也就是在有聲語言的產生之前,不同的表情、無意識的唱歌、表達特定含義的壁畫等都是存在過的并現在也在使用的副語言形式。那么究竟什么是語言,我們必須要引入一個新的概念與命題才能夠分析清楚,動物語言系統與人類語言系統的差異。筆者贊同韓寶育先生的觀點:“任何具有告知功能且能在兩體之間進行信息交換的媒體與介質都可以稱為語言。”所以,除了有音節區分的語音之外,語言還應該包括許多無固定語義的有聲語言,甚至于生物的體態、行為、特定的情景也應該納入語言的范疇。
依照上文所言,動物也具有語言,那動物語言有哪些特點呢?
1、 動物語言系統具有族群性
不同民族的人們所使用的語言不盡相同,在中國,大多數的人使用普通話,而在美洲,更多的則是使用拉丁語,每個民族甚至于每個地區特有的語言,使得地球的語言世界豐富多彩。同樣的道理,不同物種之間的語言也不盡相同,不同物種之間的交流變得非常的困難。在現代社會,人類為了避免動物對人類的行為產生不良的影響,開始研究動物的語言(或者說行為習慣與發音習慣),并且有了一些的成果。我們都知道,鳥類是飛機的大敵,一只小小的麻雀就有可能導致一架正在起飛的波音747墜毀,為了使鳥類遠離機場,人們在機場的周圍搭建鳥語廣播臺,播放收集而來的鳥類驚慌失措的聲音,以便驅散他們,使飛機安全的起飛與降落。
這是人類初步跨物種之間的溝通,雖然我們無法更加具體的區分出鳥類語言中驚恐等更細致的聲音,但是,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一個地區的鳥類或一個種屬的鳥類因某一情緒所發出的聲音大體上是相同的,由此可以初步的進行推測,動物的語言系統具有族群性。
2、 動物語言系統具有多樣性
人類在交流的時候,使用有聲語言居多,再輔之以表情、動作等“副語言”,這種媒介的選擇是更具人類自身特性而產生的,并不是因為有這些的選擇而說明了人類語言的唯一性。同樣的,動物語言所選擇的媒介,也是根據其自身特點進行選擇。生物的種類不同,發音的器官也就不同,聲音代表的意義就不一樣了。
不僅僅是聽覺的語言,動物的語言更為多種多樣。人類特種兵部隊在靜默的情況下經常性的使用簡單便捷的手勢作為通訊的媒介,其實在動物界中,這樣的方式早就產生。比如,蜜蜂通過搖擺舞來傳播采蜜的信息。同時,動物也通過視覺色彩來傳遞信息,比如孔雀開屏的時候,展現出五顏六色的羽毛,便是一種視覺信息,用色彩吸引來異性的喜愛。動物使用的語言還可以通過觸覺的方式來進行。深海中,可謂是伸手不見五指,但是魚兒們通過水流的波動以及發達的鰭刺和觸須系統來相互之間傳達信息。還有,被人們所利用的蝙蝠的“語言”,超聲波,也是一種特殊的傳遞信息的媒介。
3、 動物語言具有零散性
動物語言之所以在長時間內不被人類所認可,其關鍵點就在于動物語言的零散性。所謂零散性,簡單的來說就是不成體系、沒有規律。這樣的語言讓人們難以摸索其真實的含義從而掌握這樣的語言,所以人類干脆就聲明動物并沒有語言來確保人類語言的權威。
馬克思認為,人與動物的最根本區別是人類能創造和使用工具并從事生產勞動。在勞動的過程中,人們的視野的擴大與交際的需要,對語言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如果語言系統無法滿足當前物種的生存需要時,語言系統便會發展與進步,但是如果語言系統能夠滿足當前物種的生存需要,便會停滯不前,阻礙其進步與發展。這并不代表某種語言更勝于某種語言,只是因為物種需要的不同而決定的。
4、 動物語言的有限性
動物語言的有限性與零散性是相輔相成緊密結合的,人類語言可以通過規則進行無限的創造,從而滿足人類交流的需要。但是動物語言卻缺乏或者說是很少有這樣的內部規則,使得動物的語言十分的單一,不能夠通過元素的重組而表達更多層次的信息。因此,動物語言是一種封閉的不發展的語言系統。
參考文獻:
[1] 尼科利斯基.《人怎樣會說話的》[M].光華書店,1948:15
[2] 斯大林.《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6
[3] 達爾文.《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 F.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37頁
[6] 華惠倫.動物的語言交流[J].湖南林業,2005(11):24-25
[7] 石維高.動物也有思維嗎[J].國外科技動態,1997(12):16-17
[8] 韓寶育.語言概念的延伸與拓展 [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0(6)
[9] 田霞.動物的思維及語言形式[J].長安學刊,2011(3):45-46
[10] 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11] 韓寶育.《語言與人的意義世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