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阿英,是集作家、評論家、藏書家、戰士于一體的著名學者,對中國近代文學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文學創作、文藝批評、中國近代文學研究等方面成就突出。
關鍵詞:阿英;學術成就
中圖分類號:I20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一、 作家論
在現代文學領域,本著現實主義的文學觀和文學功利觀,阿英對戲劇、詩歌、小說、散文等都有所涉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阿英以筆為戈、激情戰斗的革命精神,其文學作品中流露出的強烈真實的革命意識,在那個時代,不啻為一種時代的力量和號召,引領著工農群眾奮發向前。
戲劇創作。歷史劇的創作是阿英戲劇創作的一個重要方面。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歷史劇有《碧血花》(1939年)、《海國英雄》(1940年)、《洪宣嬌》(1941年)、《楊娥傳》(1941年)、《李闖王》(1945年),這五部歷史劇熔鑄了阿英強烈的愛國情緒和以古諫今的革命意識,正如阿英本人所說:“現代劇取材于現實,它的關系是現實的,對觀眾所發生的教育功能,當然是直接的,而歷史劇的題材,由于它不是直接的題材,因此它的教育作用,是一種啟發式的。”①他以啟發當代民眾為目的,這使他的五部歷史劇成為那個年代膾炙人口的作品。不僅如此,阿英對于戲劇創作理論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在《工廠文娛的理論與實踐》中,他對如何處理劇本中事件與人物的關系,如何展開劇中矛盾,如何表現人物心理活動等問題一一進行了探討。這不僅為廣大工人階級積極開展戲劇創作、編排活動提供了理論方針,也為戲劇這一文學體裁的發展添磚加瓦。
詩歌創作。阿英的詩歌創作主要在早期,集中于《餓人與饑鷹》(1928年)、《暴風雨的前夜》(1929年)、《荒土》(1929年)三個詩集中。吳家榮評價:“阿英的詩屬于他那個時代,那個新詩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那個階級搏殺的血火時代。阿英的詩,是他早期戰斗生活的實錄,是他戰士心緒的真實流淌,也是時代精神的直接抒寫。”②在阿英的這些詩歌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作為革命志士的阿英,在革命初期慷慨激昂的斗爭精神。在阿英的詩歌中,具有濃濃的革命意識和激烈的革命斗志的詩句比比皆是。阿英創作詩歌的目的并不是“以詩為消遣的,吟風弄月的玩物,而不把詩當做一種重要的工作”③,他的創作“完全表現出現代中國革命的情景”“不能說不是中國詩壇上的稀有的創作”④雖然阿英并不作為詩歌領域的領軍人物,但他在詩歌方面的大膽嘗試,對詩歌創作方法的探究,以及關注現實的詩人精神,在時代的碑石上刻下了深刻的一筆。
散文創作。阿英在文學創作領域內成就最高的當屬散文了。其散文主要收在《灰色之家》、《海市集》、《夜航集》等集子,或者見諸于一些散篇。形式多種多樣,有日記、雜文、文藝隨筆、傳記。日記《流離》記載了阿英在1927年4月到11月期間,為革命事業顛沛流離、不停奔波的辛苦遭遇。作者記錄此段生活的意義在于“從這一部記錄里,能以看出離亂時代的一部分人民的顛沛流離的生活狀況,以及過往的一年的社會的暗影,以及在可能的范圍內所發泄的悲憤的心情”⑤。《敵后日記》是阿英對離開孤島進入蘇中抗日民主根據地的生活片段的記錄,一直到1947年解放戰爭期間,可以說是一部對歷史真實情況的再現。日記中不僅記載了一些日常生活片段,還真實的反映了戰爭期間新四軍與侵略者以及國民黨的英勇斗爭,可以說是一部“史書”。阿英的雜文內容龐雜,談生活,談創作,談文學,語言平實自然,字字珠璣,不拖沓,不冗雜。其文藝隨筆對明代作家、小品文、山歌等多有涉及,評論恰當公允,又不失立場。例如其在《明文的可談與不可談》一文中,評價袁宏道:“袁中郎是可談的,但也只能把他當作一階級的文學代表人來加以研究,奉為祖師,何有必要?”⑥《鹽阜民族英雄傳》是阿英在查閱史料、民間調查的基礎上,為鹽阜地區的民族英雄立的傳,對鹽阜的地域文化傳播和發展有功不可沒。
小說創作。受當時革命思潮的影響,阿英不可避免地創作了一些革命小說,這些小說,具有強烈的革命戰斗意識,對反革命分子和偽革命黨人進行猛烈的抨擊,閃耀著時代的火花。這樣的小說多收在《革命的故事》中。阿英一針見血地指出正是由于革命蛀蟲們荒淫無恥的行徑,才使得革命舉步維艱,困難重重。除此,阿英還創作了一些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窮人的苦惱》真實地表現了下層普通民眾的生活煩惱和艱辛,經濟上的拮據、精神上的匱乏和無助。阿英對這些小人物傾注了深深地同情和憐愛之情。
二、文藝批評研究
阿英文藝批評的范圍是極其廣闊的。早期他受蘇聯拉普文藝思潮的影響,將文學看做政治和階級斗爭的傳聲筒。不管是對于外國文學作品的批評研究,還是對國內現代作家的評判,阿英基本上是站在“政治—文學”一線上對作家作品劃分,他對高爾基、安德列夫等無產階級作家極盡贊美之詞,而稱徐志摩為“思想是沒有穩定的”“徹頭徹尾的一個進步的資產階級作家”⑦,評價冰心“沉湎于各種唯心的說明之中,處處表示了她的不可解決的矛盾”⑧。但這并不能說阿英的文學批評就是極端的、不公正的。阿英在否認帶有資產階級色彩的作家吟風弄月、個人主義等弊端的同時,對于他們身上勇敢追求自由和靈魂解放的精神給予了公正、合理的肯定。他表示徐志摩對人生勇于懷疑的精神是值得欽佩的。抓著文學與政治的紐帶緊緊不放,過分強調鮮明的功利主義文學觀,過分強調文學對政治的宣傳作用,使得阿英的文藝批評難免帶有一定的局限性。忽視了文學作品表達真情實感、流露真性情的特點,使得阿英的文藝批評流于形式化、機械化。但這依然掩蓋不住阿英早期文藝思想的閃光之處,犀利尖銳,深入現實,依然不能抹殺他對現代文藝批評事業所做出的突出貢獻。
三、中國近代文學研究
郭延禮先生評價阿英說:“阿英是在近代文學研究的拓荒期用力最勤、成果最大、貢獻最大的一位著名的中國近代文學研究專家。”⑨自20世紀30年代,阿英就開始有系統、有計劃地進行近代文學研究,直到逝世前,他還遺憾于自己未能完成對《中東事件文學集》《中國外交史文學集》《佚亡碑帖集》的編輯工作。阿英對中國近代文學的研究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對近代小說的研究。阿英近代小說的研究成果,主要見諸于其斷代小說史《晚清小說史》,《晚清小說史》是第一部對晚晴小說進行探究的著作;對俗文學的研究。阿英一生與工農緊密聯系,他一直關注著民間文學的發展和繼承。他花費了大量的心血和時間用于對彈詞、鼓詞、戲曲等進行理論分析和實際演出;對中國近代文學文獻學的研究。對文學文獻學的研究,是阿英在近代文學領域造詣最深的一部分。憑借藏書豐富的優勢,阿英從古典文獻學的各個方向出發,在目錄學、史料匯編、考證校注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成果。阿英憑著對近代文學的極大熱情和對近代文學孜孜不倦地辛勤努力,為近代文學研究界后輩所尊崇、所敬仰。
注解:
①阿英:《關于平劇<孔雀膽>—論應如火如荼再度改編》,《阿英全集》第6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48頁。
② 吳家榮:《阿英傳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03頁。
③ 蔣光慈:《暴風雨的前夜》序,《阿英全集》第三卷55頁。
④ 同上,第56頁。
⑤ 《流離》自序,《阿英全集》第11卷,第3頁。
⑥ 《明文的可談與不可談》,《阿英全集》第4卷,第121頁。
⑦ 《徐志摩先生的自畫像》,《阿英全集》第2卷,第144、147頁。
⑧ 《現代中國女作家·謝冰心》,《阿英全集》第2卷,第278頁。
⑨ 郭延禮.阿英與中國近代文學研究.東岳論叢,2002年第23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