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微博改變了傳統城市管理單向線性的輿論環境,管理者需要接受與公眾相對平等的地位。多維度、高度移動性和海量信息,加劇了城市治理的復雜性,一些地方政府在傳統思維定勢下,慣性回避微博民意,陷入城市治理困境。要進一步強化公共治理理念,優化微博問政環境,完善公眾參與治理平臺建設,建立微博問政機制,同時加強信息監管,制定應急機制。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13)01-0076-04
中國正處于城市化快速推進的進程中,城市人口的激增為城市治理帶來了新的挑戰。中國社科院的相關研究報告稱,中國城市化率由2000年36.2%提高至2011年51.3%。國際經驗觀察顯示,城市化率50%是一條社會動蕩的危險警戒線。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維持和支撐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城市治理面臨的首要問題。
現代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進一步凸顯了城市治理的重要性。微博作為新興的網絡社交媒體為城市治理開辟了新的環境,正被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所接受和應用。同時,微博也給我國城市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微博給城市治理帶來的新變化
(一)城市治理的微博元素
城市治理是世界性難題,政府在城市治理結構中的角色定位一旦錯位,將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從根本上影響和動搖整個社會治理系統結構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城市治理理論主張城市管理不是傳統的以控制和命令手段為主,實行簡單的、縱向的、自上而下的垂直式管理,而是一種上下互動的地域空間管理過程,并主張多元化管理主體通過相互對話、協調、合作等途徑,確立共同的目標,實施對公共事務的共同管理,以達到最大程度地動員和利用多種資源,補充市場交換和政府自上而下調控兩方面的不足,最終達到多主體參與,和諧互動的管理格局。
在我國傳統的城市管理中,垂直管理非常明顯,城市管理更側重運營和管控。傳統的城市管理的主體和客體關系相對簡單,是管理和被管理的線性關系,角色區分明顯,市民是被管理者,是行政相對人。
微博的出現使得信息發布和接收的門檻降低,開啟了虛擬社區和現實互動交流的新方式,改變了傳統政府治理的單向線性治理的格局。微博的高度移動性、實時性和網絡社交,使得微博的每一個主體都成為了信息源和傳播媒質,用戶擁有完全平等的發言權。微博沖擊著原本相對穩定的城市系統.迫使城市治理機制不斷演化。城市管理者已經不能僅僅依靠政府機構或者管控的媒體來治理,必須主動或者被動地接受微博的聲音。
微博憑借極低生產成本和實時傳播、社交網絡平臺的特性,發展成為互聯網具有空前影響力的平臺。在網絡問政日益常態化、制度化的今天,微博的出現為官民互動提供了一種有效而新穎的手段。微博環境下,城市治理最主要的差別在于管理和被管理者的主體地位被扭轉,使得兩者在信息發布和接受的地位相對對等,使得各利益主體之間的溝通渠道發生了質的改變,由過去的現實接觸,轉變成為“現實+虛擬”的互動機制,而且兩者信息反饋速度大大加快。作為城市治理的新要素,微博已經對城市生活和管理帶來了全新的視野,給城市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戰。
(二)微博在公共事件中的演化過程
微博為社會各利益主體的主動參與城市治理增添了新的血液和力量,形成了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城市公民等多元主體參與的城市治理模式,實現政府機制、市場機制、社會機制在城市管理中的有機整合。微博在公共事件中往往有這樣幾個過程:
事件發生。微博使城市公共空間得到了延伸和拓展,事件的發生不再局限于現實中的公共空間,還包括虛擬的公共空間,兩者之間相互影響,并對城市治理產生作用。現實和虛擬空間的公共事件都會成為微博發布的事件源。在城市生活中,各類事件不斷發生,處于事件的當事人或者目擊者接受信息,諸如交通堵塞、城市火警、社會治安、尋找拐賣兒童等城市公共事件。
信息發布。信息接受者對身邊發身的事情以微博的形式進行披露。
信息傳播。在這個階段,消息首先在個體的圈子內快速傳播,且圈子是在建立在社會關系疊套網絡上的。隨著不同圈子的交疊,消息得以快速蔓延,特別是當消息得到多數社交群體的認可以后,可能以幾何級數速度傳播。
信息受理和反饋。受微博信息碎片化和認知感性化的特征,政府管理部門在接受對微博信息后,需要對信息進行甄別和確認,一般情況只有當微博達到一定傳播規模,形成較強的社會輿論后,相關部門才對信息予以接收。在消息確認無誤的情形下,城市管理部門對輿論做出回應,對事件開展調查并進行處置,同時向公眾澄清事實,或解釋處理結果。
在此過程中,微博還具有另外一個作用,即對政府治理的監督。城市管理部門及各個體在各種場合的行為都受到微博網友的關注。政府行為的規范性、公正性、透明性以及是否依法治理等,都成為城市治理中公眾關注的重點。這在一定程度起到了對政府治理的監督作用,因此引發政府對自身行為的規范和制度改善。
二、微博對城市治理的挑戰
(一)微博對治理的挑戰
城市生活主體開始逐步通過微博參與城市治理,并向縱深延伸。城市居民利益訴求的提高,以及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的互動滲透更加緊密深入,給城市治理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第一,高度移動性對城市治理的應對措施提高了要求。城市居民分享著生活中的點滴,記錄著城市發展,但高度移動和復雜的用戶群體所帶來的這種多變的復雜情況,給城市治理者增加了管理難度。
第二,實時性加大了信息的甄別難度。微博一經編輯即可快速、及時發送,它讓市民成為“全民記者”,提升整個社會參與意識、公民意識。但微博實時性的特點容易出現假新聞與偽報道。在微博上,城市管理者對信息真偽的區分以及對新聞言論的監督,成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三,微博網絡社交的輿論效應大大強于傳統媒體。微博是由一個社交網絡組成的點對面即時通信。網絡社交革命性的關系構建,給單個主體提供了更為復雜和快捷的社交平臺。每個人都是媒介和傳播者,通過微博這種迅捷的通訊方式形成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如導致社會圍觀、上層介入,事件的發展方向、結局都會大不一樣。
第四,負面消息的放大概率高。微博形成對城市公共空間現實的看法和輿論力量,有時是建設性的,有時是破壞性的。微博已經突破了政府過去對信息和人員管制,對負面消息的封鎖。微博在特定條件下是一個放大器,可能被無數圍觀者透視和解讀,進而對負面消息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
(二)我國城市治理的微博實踐
微博促進了城市治理由政府單一治理主體結構,向政府、非營利機構、媒體、市民等多個治理主體共同參與治理結構轉變。與此同時,微博的發展壯大,給政府形成了一種倒逼機制,推動了政府與其他主體之間從對立、不平等和權威關系向合作、平等和伙伴關系的轉變,培育了廣大市民在城市治理過程中的參與感。
微博作為一種社會管理創新方式越來越引起各方重視。微博在中國已經成為政府管理和城市治理的新生力量。新浪網和騰訊網2011年年中則分別宣布各自微博用戶超過2億。根據《2011年中國政務微博客評估》報告顯示,在新浪網、騰訊網、人民網、新華網四家微博客網站上認證的政務微博客總數為50561個,其中黨政機構微博客32358個,黨政干部微博客18203個。
微博問政打開了信息公開的一扇窗,增加了透明度,政府機構和官員的言行完全置于群眾監督之下,提高了城市治理的透明度和效率。但微博也給社會管理帶來了新的問題。
一是每一個政府微博都是一個代表政府形象和管理服務功能的窗口,但仍有不少政府微博自說白話,當做例行公事一般每天發布幾條信息,而對網民留言不聞不問,影響網民參與的積極性。在面對公共突發事件時,經常本著官本位思想,在事情還沒有搞清楚之前,急于下結論,導致公眾把微博當著傳播熱點新聞、炒作熱點事件、怨憤發泄的平臺,成為負面新聞的通訊社,公共突發事件引發形成極大的輿論壓力,負面作用日益明顯。
二是缺乏與公眾互動。有的城市管理者,面對微博公共事件的熱議本能地排斥和恐懼,沒有將微博作為政府與公眾溝通的平臺和手段,對公眾的訴求避而不見。
三是當前中國大多數城市還沒有建立微博治理的機制,在處理城市突發事件時顯得捉襟見肘。本應第一時間迅速發布的信息,還要囿于層層審批的陳規,顯示出政府微博對突發事件應對能力的不足。同時,中國城市公眾參與程度、政府行政透明程度以及政府管理者自身的規范性等,還需要更大程度的提高。城市微博對于如何發布信息、發布哪些內容、如何答復網民、引導輿論等都缺乏制度性規范,有的政務微博賬戶由多人輪流維護,造成信息混亂、觀點矛盾。
四是信息篩查缺失。微博具有信源匿名、傳播便捷、實時播報等特點,加上目前缺少內容真偽審核,微博信息往往泥沙俱下,政府管理對此輕率處理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三、政策建議
首先,把握微博還處于發展階段有利時機,積極參與微博治理,推動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要充分發揮微博對城市治理的推動作用,進一步將政府的城市治理事務決策和處理透明化,規范政府行為,推進責任制、限時辦結制、服務承諾制、過錯追究制等制度的落實,強化執行效力,努力建設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政府。
其次,把微博作為城市治理的公共平臺,積極探索參與主體多元化的城市治理模式。變革與創新傳統城市管理模式,建立政府與公眾基于微博環境下信息對接的新機制,完善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城市公民共同參與城市管理的方式、過程和機制,多渠道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民主需求。
再次,完善公眾參與的城市治理機制。公眾參與城市治理是城市走向善治的基本手段。城市管理者不僅應從法律上確定公眾參與公共行政的合法性,還應從制度和程序上保障公眾參與政府治理權力的實現。逐步完善公眾參與制度,鼓勵和引導公眾有序參與政府制度建設,創造公眾參與條件,建立城市治理公共決策和治理行為微博反饋互動,不斷豐富城市治理的新內涵、新途徑和新模式。
第四,優化城市治理的微博環境,建立微博互動平臺。城市治理的最終目標是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加強城市的交通、能源、商業、通信、供水等部門的協同合作,建立一個互聯互通的網絡,實現信息的傳遞和共享。
第五,加強信息監管,建立突發事件的微博應急機制。應加強微博綜合管理,加強主流媒體微博資源整合,鞏固輿論引導地位,建立突發事件的微博應對機制,增強事件處理的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