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普通勞動力工資持續上升,對我國制造業出口競爭力的總體影響越來越大,但對不同行業的影響存在較大差異?;瘜W纖維制造業等10個行業,勞動生產率相對于勞動力成本上升更快,仍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畝面對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客觀趨勢,一方面要注重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來維持現有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要積極培育和發揮新的競爭優勢。
[關鍵詞]勞動力成本 制造業 出口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13)01-0042-06
低勞動力成本是構成我國制造業出口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近年來,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普通勞動力工資持續上升,對我國制造業出口競爭力的總體影響越來越大。但這種影響又因不同行業勞動密集程度不同、勞動生產率上升速度不同而存在差異,本文建立了相對勞動生產率定基指數,對30個行業勞動力成本上升速度與勞動生產率上升速度進行比較,分析勞動力成本上升對不同行業出口競爭力的影響。
一、勞動力成本上升
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機制
勞動力成本對行業競爭力的影響,本質上是影響行業平均成本或價格。具體來看,勞動力成本上漲對企業有兩種效應:一種是成本增加效應,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勞動力成本上漲會增加產品的單位成本;另一個是技術進步效應,企業為應對成本上漲,往往會加大設備和技術投資,提高勞動生產率,這又會降低產品的單位成本。勞動力成本上漲對行業成本或價格的影響,取決于這兩種效應的大小。如果成本增加效應大,即勞動力成本上漲速度快于勞動生產率上漲速度,行業成本(產品價格)就會上漲;如果技術進步效應大,即勞動生產率上漲速度快于勞動力成本上漲速度,行業成本(產品價格)不會上漲,甚至可能下降。
因此,勞動力成本對行業成本(價格)的影響,主要取決于勞動力成本上漲速度和勞動生產率上漲速度誰更快。為反映這種影響關系,本文構建了相對勞動生產率指數,其計算公式為:相對勞動生產率指數=勞動生產率定基指數*100/勞動力成本定基指數。相對勞動生產率指數值高,說明行業勞動生產率上升速度快于勞動力成本上升速度,勞動力成本上升對行業成本(價格)的影響小;反之,則較大。
二、新世紀以來我國勞動力成本變動情況
2001~2010年全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以下簡稱年平均工資)從10834元提高到36539元,年均名義增速為14.6%,年均實際增速為12.4%。這反映出,進入新世紀以后,我國勞動力成本整體呈現出較為明顯的上漲趨勢。其中,制造業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從2001年的9891元提高到2010年的30916元,年均實際增速為11.1%,但不同行業的差異較大。綜合考慮行業平均工資年均增速水平差距,以及2005年前后兩個階段增速變化情況,可將30個行業勞動力成本上升情況劃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的行業,是指2005~2010年平均工資年均實際增速大于11%,且2005年后工資上漲有加快趨勢的行業,共有7個,分別是:飲料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紡織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食品制造業。
第二類是勞動力成本中速上漲的行業,是指2005—2010年平均工資年均實際增速小于11%大于10%,或者年均實際增速小于10%但2005年后工資上漲有加速趨勢的行業,共有18個,分別是: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化工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橡膠制品業、塑料制品業、家具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
第三類是勞動力成本低速上漲的行業,是指2005~2010年平均工資年均實際增速小于10%,且2005年后工資上漲有減速趨勢的行業,共有5個,分別是: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煙草制品業、金屬制品業。
三、勞動力成本上升對制造業各行業平均成本的影響
相對勞動生產率指數能很好地衡量勞動力成本上升對制造業各行業平均成本的影響,指數值越高,說明行業勞動生產率上升速度快于勞動力成本上升速度,勞動力成本上升對行業成本(價格)的影響越小。根據前述分析框架,計算了各行業2005~2010年的相對勞動生產率指數(以2005年為基期)。具體分為兩步:先計算制造業各行業勞動生產率,然后再計算相對勞動生產率并做比較。
(一)制造業各行業勞動生產率變動情況
以2005年為基期,計算了2005—2010年勞動生產率定基指數,并按照2010年定基指數大于180、小于180大于150、小于150進行分類。
1.勞動生產率快速上升行業(2010年定基指數大于180)
共有11個,分別是: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化學纖維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紡織業、煙草制品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
2.勞動生產率中速上升行業(2010年定基指數小于180大于150)
共有9個,分別是: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造紙及紙制品業、飲料制造業、化工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醫藥制造業、食品制造業、金屬制品業、橡膠制品業。
3.勞動生產率低速上升行業(2010年定基指數小于150)
共有10個,分別是: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家具制造業、塑料制品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二)制造業各行業相對勞動生產率變動情況
2005~2010年我國制造業各行業相對勞動生產率的變動情況如表1所示。
根據制造業各行業相對勞動生產率指數值的變動趨勢,按照2010年定基指數值大于115、小于115大于100、小于100這三個范圍,將制造業30個行業分為三類:
1.相對勞動生產率快速上升行業(2010年定基指數大于115)
共有7個,分別是:化學纖維制造業、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煙草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這7個行業的相對勞動生產率上升最快,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在上述7個行業中,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化學纖維制造業三個行業的勞動生產率上升更快,說明這三個行業對勞動力成本上漲的消化吸收能力更強。
2.相對勞動生產率較快上升行業(2010年定基指數小于115大于100)
共有11個,分別是: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紡織業、金屬制品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醫藥制造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家具制造業。這11個行業的相對勞動生產率上升較快,具有一定的成本消化吸收能力。
3.相對勞動生產率下降行業(2010年定基指數小于100)
共有12個,分別是:塑料制品業、橡膠制品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食品制造業、化工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飲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這12個行業的相對勞動生產率下降,缺乏競爭力。在這12個行業中,食品制造業、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農副食品加工業、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四個行業的相對勞動生產率提升較慢,說明這四個行業對勞動力成本上漲的消化吸收能力較弱。
四、勞動力成本上升 對制造業出口競爭力的影響勞動力成本上升是否會導致出口競爭力的下降,關鍵要看行業的相對勞動生產率變化情況。如果勞動生產率上升速度快于勞動力成本上升速度,相對勞動生產率保持增長趨勢,即使勞動力成本上升較快,行業的出口競爭力仍可能較強,出口仍有可能保持快速增長。從30個行業的相對勞動生產率指數與出口交貨值定基指數相關系數來看,大部分行業(22個)的相關系數是正的,說明我國制造業相對勞動生產率與行業出口增長存在相互促進的關系。
綜合分析,可以通過三個指標來選擇出口競爭力較強的行業:第一,出口具有一定規模,而且出口增長率較高,2006—2010年出口年均增速在5%以上;第二,相對勞動生產率增長較快(即勞動生產率相對于勞動力成本增長更快),2010年相對勞動生產率指數大于100;第三,勞動生產率增長較快(即相對勞動生產率的增長主要是由于勞動生產率增長導致的,而不是因為勞動力成本增長慢),2010年勞動生產率定基指數大于150。
符合上述三個條件的行業共有10個,分別是:化學纖維制造業、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醫藥制造業??梢哉J為,這10個行業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能力較強,在未來仍具有較強的出口競爭力。
從國際比較來看,我國勞動力絕對成本已經高于部分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競爭程度較高的東南亞國家。例如菲利賓的每小時勞動力成本為1.33歐元,僅為中國的60%,其他的東南亞國家如越南、印度、印尼等大致如此。但由于我國勞動生產率較高,在一些行業仍然存在競爭優勢。與日、美相比較,我國制造業的投入產出能力已經超過日本,與美國之間的差距約為10年,與其他東盟國家相比則有更大的領先水平。而且,我國勞動力素質高,特別勤勞,許多工人長期加班加點工作,這是勞動力工資以外的競爭優勢。
五、我國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的成因和趨勢
(一)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的成因
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的成因,可以歸結為三個層次:
首先,農民工工資上漲是勞動力成本上升的直接原因。從2004年珠三角地區開始出現“民工荒”以后,我國農民工工資出現持續快速上漲。至2011年,外出農民工月平均工資已增長到2049元,與2005年的875元相比增長了一倍多。由于我國制造業普通勞動力主要由農民工構成,行業平均工資水平和農民工工資水平密切相關。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制造業30個行業人均工資定基指數與農民工實際工資的相關系數都高于0.90,有著非常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農民工工資上漲會帶來制造業各行業勞動力成本的提高。
其次,農村剩余勞動力下降是農民工工資上漲的根本原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用不同的方法測算了對農業勞動力的實際需求量,估計的結果顯示,2010年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數量基本上在0.8~1.1億人之間,平均約為9560萬人左右。從年齡結構來看,農村剩余勞動力以中年以上婦女為主,以剩余勞動時間為主,真正可外出務工的有效剩余勞動力只有不到3000萬人。農村剩余勞動力從無限供給向有限剩余轉變,農民工供求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這種變化必然反映在勞動力價格一工資上面。計量分析表明,農民工實際工資與滯后一年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長期彈性系數為-1.68,即農村剩余勞動力每減少1%,次年的農民工實際工資就會上漲1.68%。
再次,人口增長放緩及教育發展是農村剩余勞動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長時間低生育率導致農村人口增長放緩,進而導致作為普通勞動力主要源泉的農村新增人口數量下降。另一方面,教育發展和大學擴招,又導致直接進入勞動力市場的農村新成長勞動力數量下降。在剩余勞動力存量不斷被吸收的情況下,二者的共同作用必然使農村剩余勞動力總量、尤其是年齡在40歲以下的有效剩余勞動力數量持續下降。
(二)勞動力成本上升趨勢
目前,我國農村有效剩余勞動力已不到3000萬人,根據農民工的需求、新增農民工數量綜合預測,這3000萬左右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將在2017年左右轉移完畢。2010~2017年間,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年均將下降6.4%左右。按照剩余勞動力下降速度與農民工工資實際增長速度之間的數量關系來推算,這一期間農民工工資年均實際增速將達到10.8%。如果再考慮物價水平上漲因素,并假定這一期間CPl年均漲幅為3%,則這一期間農民工名義工資年均將增長14%左右。
另外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未來5年,我國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長13%以上,絕大多數地區最低工資標準將達到當地城鎮從業人員平均工資的40%以上。由于農民工工資主要由最低工資和加班補償構成,因此從政策層面來看,未來農民工工資實際增速不會低于13%。
由于農民工工資與制造業工資高度相關,因此,從“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間,這些行業普通勞動力工資名義增速也將保持在13%以上。六、積極應對勞動力成本趨勢性上漲的建議
勞動力成本上升會增加行業成本,對行業競爭力和產品價格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同時也會增加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的相對重要性,改變生產要素投入比例,有利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產品附加值提升。因此,面對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的趨勢,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到這一趨勢的合理性和積極意義,另一方面要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維持現有的競爭優勢,并積極培育和發揮新的競爭優勢。
(一)更加重視技術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升,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來維持現有的競爭優勢
一是鼓勵設備和技術投資,用資本和技術替代勞動。面對勞動力成本的持續上漲,國內很多企業已經開始用設備替代勞動,各級政府應適時適度地支持企業的這種替代行為。一方面,要建立有利于企業用資本替代勞動的財稅政策體系,加強對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稅收支持,落實好結構性減稅政策,降低企業稅收成本。另一方面,要制定差別化的監管政策,引導金融機構、特別是中小金融機構增加對企業設備和技術投資活動的融資。注重發展設備融資租賃行業,加快中小企業技術改造升級的步伐。
二是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力質量。在繼續做好在崗農民工技能培訓的同時,更加重視對農村富余勞動力、 “兩后生”①的技能培訓,加快發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級技術工人,從源頭上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技能素質,適應和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二)積極培育和發揮新的競爭優勢
普通勞動力成本上升,使我國一些行業、一些地區的傳統競爭優勢趨于弱化。但隨著我國教育的發展、高校的擴招,高職高校畢業生數量快速增長,以高級技工、工程師、設計師、高級服務人才為載體的新的競爭優勢正在形成,我國在研發、設計、高端制造等領域的成本優勢日趨明顯,應積極培育和發揮這些新的競爭優勢。
一是鼓勵外資企業研發設計活動向我國轉移。深入研究不同產業活動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相應的政策,把對外資企業研發創新等鼓勵政策真正落到實處。進一步發揮特殊功能區的獨特作用,針對全球供應鏈的高端價值環節設立專門的功能區,打造吸引高端價值活動的新平臺。
二是加強對國外高端服務業的招商引資工作。抓住國際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加快調整和國際服務業加速轉移的契機,充分發揮我國新的比較優勢,加強招商引資工作,積極有序承接生產性服務業國際轉移,大力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采購中心、金融機構、商務機構落戶我國。
三是推動服務外包產業健康發展。借鑒印度等國家在發展服務外包產業方面取得的成功經驗,大力發展信息數據處理、金融后臺服務、人力資源服務、呼叫中心等業務流程外包,積極承接軟件開發及設計、技術研發、工業設計等研發流程外包。培育服務外包產業集群,推動服務外包基地園區建設,提高對服務外包企業的公共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