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具有不同于一般意義增長極的豐富內涵,成為我國城市發展方向的新選擇。本文以河北為樣本,結合各地城市發展現狀,探索推動城市發展的創新路徑選擇,以加快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的培育與發展進程。
[關鍵詞]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 創新路徑 河北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04-6623(2013)01-0063-03
我國的城鎮化發展規模及速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發展中暴露出來的矛盾和問題也日漸突出。如增長方式粗放,稀缺要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加劇,資源的瓶頸制約增強;城市功能過于集中,各種“城市病”日益突出,成本不斷攀升;城市發展效率不高,城市綜合競爭力不強;經濟發展與社會事業發展的不協調日漸突出,等等。加快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進程,積極培育壯大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迫在眉睫。
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城市增長極。它是指城市發展的源動力來自于關鍵核心技術,通過充分利用現有和潛在優勢,實現產學研結合,科技與經濟結合,創新驅動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有效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化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統籌規劃產業布局、城鎮發展規模和建設時序,發展前景廣闊的新型城市、城市群或城市帶。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培育新的經濟發展制高點,實現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協調共進、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高社會和諧度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以河北為例,結合當前城市的發展現狀,分析新型戰略性城市增長極的培育路徑。
一、河北城市發展現狀
城鎮化水平明顯提高。全省城鎮化率由2005年37.7%提高到2010年44.5%,5年間增長6.8個百分點,年均增長1.4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水平快0.5個百分點,與國內先進地區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中心城市加快壯大。全省設區市規模擴大219.3平方公里,設區市人口占全省城鎮人口的比重由42.5%:t曾加到51.9%。新增工業聚集區和開發區40個,增強了聚集輻射和帶動作用。建立了統籌管理中心城區和周邊縣(市)的同城化管理機制,促進了主城區與毗鄰城鎮、產業集聚區的協調發展。
城市產業持續發展。11個設區市和22個縣級市市區工業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從2005年的39.7%提高到2010年的51.0%。172個縣(市、區)中有117個具有特色產業集群,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
另外,11個中心城市的承載能力不斷增強,一批中小城市迅速成長,為城鎮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沿海曹妃甸新區、黃驊新區、北戴河新區和樂亭新區等新的增長極正在加速形成。
河北的城市發展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一是城鎮化水平不高,區域發展失衡問題突出。河北雖然目前已經進入了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加速發展階段,但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現象依舊突出,城鎮化水平還不高,2011年的城鎮化率為45.6%,不僅與廣東66.5%、江蘇60.6%等發達省份有很大的差距,也低于全國62.3%的平均水平。同時,河北的區域城鎮化發展不平衡問題也很突出。根據河北城鎮化發展統計監測數據,2010年河北省11個設區市中,秦皇島、唐山、滄州沿海地區城鎮化率達47.8%,高于全省4.1個百分點,而環京津地區城鎮化率僅為43.29%,低于全省0.45個百分點。此外,各設區市城鎮化綜合發展水平差距仍較大,僅有4個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仍有7個市低于全省水平。2011年,11個設區市中,城鎮化率最高的唐山為52.14%,最低的衡水市僅為40.33%。
二是城市綜合競爭力弱,城市實力、能力、魅力、活力等指標偏低。多年來,河北一直缺乏一批在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城市。根據《201 1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河北的綜合競爭力排在全國第8名,處于中游水平。此外,綜合競爭力排名第一的石家莊在全國的排名是第46位,而整個河北省也只有石家莊一個城市排在全國前50名。雖然河北的綜合競爭力和綜合增長競爭力在全國具備一定優勢,但是城市產業層次競爭力水平以及城市生活質量競爭力水平等“軟指標”整體處于中等水平,并且發展成本競爭力水平低。
三是中心城市輻射能力有限,中小城市發展不足。由于內環京津兩直轄市,外環渤海這一特殊的區位特點,使得河北一直缺乏一個或者若干具有強大區域輻射帶動能力的中心城市。11個設區市由于自身的發展實力欠佳,對周邊區域中小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也極為有限。
二、實現城市戰略轉型的路徑分析
(一)以城市為中心,統籌城市合理定位,推動城市功能的轉型升級
以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范圍廣、帶動作用強的城市群,構建環首都城市群、冀中南城市群、沿海城市帶“兩群一帶”空間新格局。
堅定不移地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強化石家莊、唐山兩大省域中心城市的龍頭地位。石家莊加快正定新區和鹿泉、藁城、欒城組團一體化建設,向現代化、國際化邁進。唐山市整合中心城區與豐潤、豐南、古冶、開平等資源,打造東北亞地區的合作窗口和環渤海地區重要的國際港口城市。
扶持壯大中等城市。把發展中等城市和培育新興區域中心城市作為完善城鎮體系的切入點,優先培育基礎條件較好、發展潛力大、區位條件優越、產業帶動能力強的縣級市和縣城,以活力宜居為導向,建設一批高標準的中等城市。遷安、三河、霸州、涿州一高碑店、定州、武安等縣級市堅持擴容與提質并重,盡快發展成為區域中心城市。懷來、遵化、淶源、寧晉、清河等縣(市)要發展成為各具特色的中等城市。
加快縣城擴容升級。發揮縣城的組織管理職能,著力構建農業現代化服務體系,培育具有一定競爭力的優勢產業,成為輻射和帶動農村發展的紐帶。
推動城鎮規模結構趨于合理化。努力實現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人以上的城市達到2個(石家莊、唐山),200萬人以上的城市達到2個(邯鄲、保定),100萬人以上的城市達到4個(廊坊、張家口、秦皇島、滄州),50萬人以上的城市達到6個(邢臺、承德、衡水、任丘、遷安、定州)。
同時,以河北沿海地區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為契機,著力打造曹妃甸新區、渤海新區兩大增長極,加快北戴河新區發展,加快河北沿海地區崛起。
(二)以產業為核心,調整產業布局,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堅持產業興省,以產業為紐帶,充分發揮產業優勢、區位優勢與要素稟賦優勢,堅持“錯位發展”,依托產業特色確定城市主體功能,加快推進環首都綠色經濟圈、沿海經濟隆起帶、冀中南經濟區建設。
堅持產城互動、融合發展,把產業聚集區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促進產業向園區聚集、園區向城鎮集中。尤其是中心城市,要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發展壯大優勢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加快城市用地布局調整,中心城市要加快“退二進三”步伐,引導中心城區發展金融保險、商業商務、總部經濟、科技研發、文化旅游等服務業,將資源性產業、加工產業向城郊和小城鎮轉移。依托城市集群培育和發展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著力形成以大城市為依托、中小城市為支點,特色鮮明、錯位發展、相互協調的區域產業格局。
堅持產業發展理念的創新。跳出城市自身封閉發展模式的局限,以全球化的高端視野規劃城市的產業發展戰略、產業布局和區域發展布局,搶占產業發展的制高點。以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旋律,實現產業發展由投資驅動向創新導向的轉變、生產制造向設計創造的轉變、資源依賴向科技導向的轉變。發揮城市所特有的要素稟賦優勢,完善產業創新扶持體系,加快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規?;?、品牌化與高端化發展,使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漸取代衰退性產業成為城市新一輪發展的支柱,從整體上實現產業形態質的跨越與升級。
推動城市科技、資金、資源等要素配置的科學化與合理化,搭建產業培育、機構投資、企業創新、價值共享的產業化生態鏈平臺。加快引進國內外先進的研發機構,并積極引導其從產業價值鏈的生產、營銷、運營等較低級階段進入研發、品牌創造等更高附加值階段,實現產品技術創新與產業的轉型升級。要著力依托城市間的密切合作發展特色產業園區,打造錯位發展、相互支撐的新型產業集群,為戰略性城市增長極的培育奠定堅實基礎。
(三)以體制為重心,創新城市之間的競合體機制,推動體制改革的深化升級
細化城市之問的一體化發展規劃,進一步推進各城市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協調與整合。創新政府的資源分配制度、考核制度、利益協調制度,解決好合作中增長的GDP分享、財政分配、投資分擔等重大問題。
以科學的產業規劃為前提,以城市實力增強、競爭力提升為核心,大力推動城市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梢越梃b深圳、廣州等創新型城市在產業鏈條配套、創新研發服務、集群合作等領域的先進經驗,以區域經濟、科技、資本、人才、信息等要素的高度集成,實現產業差別化的有序承接。以區域戰略聯盟、產業協會、專業化團體等非政府組織方式,建立城市聯盟、產業聯盟、企業聯盟、園區聯盟等多層次多維度的區域合作組織,推動城市群組成鏈、形成片、抱成團,加強區域信息、技術、資金、資源、網絡平臺的有效整合和戰略配置,完善以城市創新為載體的網絡轉型,實現其在產業鏈、技術鏈、資金鏈、物流鏈、信息鏈等領域的專業化協調與合作。同時,積極利用資本協作、利益共享等方式聯合城市轄區縣,統籌規劃,培育功能協調、結構合理的梯度發展的經濟產業創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