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深港利用其地緣優勢與經濟優勢,共建全球性文化創意中心,具有深遠意義深港共建全球性文化創意中心也具備了可行性條件,兩地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迅速,已經具備了國家統籌主導的可能,其經濟總量和人才隊伍等都提供了很好的支撐。深港共建全球性文化創意中心應該成為一種由中央政府主導的國家戰略。
[關鍵詞]全球化文化創意中心文化產業策略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13)01-0052-04
一、國際視野中的文化創意產業
英國最早意識到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性,于1990年著手起草關于發展藝術與媒體的國家戰略,1992年形成了“國家文化藝術發展戰略”,并于1993年以《創造性的未來》為題正式公布。1997年,英國政府成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并下設提供創意咨詢與指導的文化藝術專家小組、創意出口小組(CEG)、尋找資金支持的表演藝術發展小組(PAID)和設計協調小組(Design parters)。1998年正式提出“創意產業”這一概念,并明確提出了將英國打造成“世界創意中心”的口號。目前,英國在電視、音樂、廣告、表演藝術和計算機軟件的規模僅次于美國,倫敦作為全球文化創意中心的地位正在確立,緊逼紐約的龍頭老大地位。
1998年,歐洲理事會文化指導委員會也明確了要打造“創意歐洲”(Creative Europe)的戰略目標。2000年,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通過了《2000文化發展綱要》,明確實施為期7年的財政支持預算金額達23億歐元的文化項目,目的是“迎接全球化、信息社會、社會凝聚力和創業就業機會等社會新挑戰”。2007年,又頒布了新的《文化2007建議書》和《關于實施支持歐洲影視項目的建議》。到2002年,歐盟文化產品出口占世界總量的51.8%,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文化產品出口區域。
日本自上個世紀70年代起,就開始謀求用新技術打造新的文化產品,開拓海外市場,致力于由一個工業品制造大國向文化產業輸出大國的轉變。為此,日本政府一直在不遺余力地扶持文化產業。政府除了讓文化企業享受“研究投資和科學技術投資”的同等優惠,還能享受“文化投資”的經費,還鼓勵大型跨國企業集團充分利用雄厚的資金、海外銷售網絡和發達的電子技術與數字技術進軍文化產業。1990年,日本松下集團一舉收購了美國音樂公司(MCA Records),為日本動漫音樂打開了面向世界的市場。在動漫領域,則開創了一個由日本領跑的“ACG”時代(卡通動畫、漫畫、游戲)。目前,日本動畫產業占世界市場的62%,游戲產業占世界市場的1/3,初步實現了日本自二戰以來一直希望在全球科技與文化兩個舞臺上發言的夢想。
韓國幾乎是與英國等歐洲發達國家同時把文化產業作為國家發展戰略。1998年,剛剛遭遇金融危機慘痛的韓國正式提出“文化立國”戰略,并先后頒布了《國民政府新文化政策》、《文化產業發展五年規劃》、《文化產業推進計劃》、《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等十幾部法律法規。2001年,成立了“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在財政上,實施設立文藝振興等專項基金;提高文化產業在國家財政中的預算比例;文化企業可享受3%的稅收優惠等。為推進韓國文化產品走向世界,政府實施“海外宣傳工作一元化方針”(即為韓國文化產品出口提供“一條龍”服務)。通過這些措施,2007年,韓國文化產品已占世界文化市場5%的份額,躍居世界文化產業前5強。韓國的影視作品不僅登陸了歐洲與北美市場,占有一席之位;而且在亞洲市場形成了蔚為壯觀的“韓流”,擠占了香港影視的市場份額,直接導致了香港影視業的衰落。
另外,從文化產品在全球的文化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來看,目前全球文化創意產業的區域布局狀況是:以紐約為中心的美國仍然是第一世界;以倫敦、巴黎、米蘭、柏林等城市為中心的歐盟國家,和以東京為中心的日本、以首爾為中心的韓國,以及新加坡、香港等亞歐洲國家和地區為第二世界;其他國家與地區為第三世界。第一、二世界主要為文化輸出國,而第三世界則基本上是文化輸入國。
二、深港共建全球性文化創意中心可行性分析
(一)功能與意義
全球性文化創意中心是以各民族國家自身發達的文化產業為依托,以文化產品與著作版權的國際貿易為指向,通過向全球輸出文化創意產品與服務,向世界表達本民族國家的文化價值理念,展示本民族國家的創意智慧的中心城市或城市群。全球性文化創意中心,主要表現出三個方面的基本功能與意義。
在國際政治層面,表現在全球范圍內輸出和展示民族國家的文化價值理念等,維護自身民族國家的文化主權的責任。在國民經濟層面,實現產業升級,成為以文化產業為主導產業的全球性文化創意產品制作中心和服務中心,通過新興的全球文化市場快速聚集國民財富。在社會文化生活層面,在后工業的資訊與娛樂時代,通過組織人們從事全球性文化創意產品的生產與服務,引導人們在生活方式上實現文明轉型,重構和豐富人們的內在精神生活。
成為全球性文化創意中心的一項基本指標是,至少有一到兩個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品占據全球市場的主導地位,能夠引領該行業的國際潮流,如美國的電影動漫和文化主題公園、日本的動漫、意大利的設計、德國和英國的新聞出版等。也就是說,該國家或城市至少有一種流行全世界的“文本”,以傳遞或表達本民族國家的文化理念與創意智慧。
深港共建全球性文化創意中心,就是要以發展深港兩地優勢文化創意產業為指向,開展國際文化貿易,向全球輸出和展示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理念、思維方式和創意智慧,維護中華民族的文化主權,促進世界文化的多向交流與發展。
(二)可行性條件
建構全球性文化創意中心,離不開三個方面的強有力支撐:
一是國家戰略思想的主導作用。政府不僅要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財政扶持,并為其文化產品進軍海外市場鋪平道路(如美國),而且要對原有文化政策進行“松綁”。20世紀80年代以前,全球大部分國家或地區(包括歐洲發達國家)都是把發展文化和保護文化遺產,當成一項滿足國民文化需求的公益事業或國民文化福利,拒絕商業化,禁止商業資本染指,從而導致了文化企業的投資不足,文化產品更是無法隨著資本的國際流通而走向世界。
二是雄厚經濟基礎的支撐。現有世界文化創意中心無一例外地誕生于發達國家和地區。因為只有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才會有自身的文化市場,文化產業才能立足,才有跨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可能。美國龐大的文化產業體系的發展、日本動漫和韓國影視的興起,無不說明經濟體越大,文化創意中心對世界的影響也越大。現代文化產業既是一個高回報產業,也是一個高風險行業,緣于人們對文化產品的消費心理具有極大的彈性。因此,現代文化企業的發展趨勢多是走集團化路線,生產多種文化產品。而組建大型文化企業集團,必須依托雄厚的經濟資本。
三是高度發達的文化與科技水平。新媒介時代的現代文化創意產業,已經進入一個“專業復合”階段。文化創意產品從創造、制作、生產、銷售,到人才培訓,都不可能由少數幾個人或幾個企業獨立完成,而是一個環節都可能涉及到由眾多專業技術機構,甚至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業技術機構共同完成。這就決定了一個全球性文化創意中心,只可能誕生在一個文化與科技人才高度聚集的國際化城市。因此,培植大型集團化、集中化和國際化的文化企業群,形成類型化的文化產業鏈,與建立和發展高標準的現代文化科技學術研究機構和人才培養機構(如英國、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等國在高校紛紛開展關于文化產業專業的學歷教育),是創建全球性文化創意中心必須具備的“兩翼”。
對照上述三個基本條件,深港合作打造全球性文化創意中心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
首先,深港共建全球性文化創意中心,已經具備國家統籌主導的可能。香港一直致力于產業轉移及產業升級,大力發展創意產業,并設立了創意中心和發展創意產業基金。與之一河之隔的深圳,在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的同時,于2003年也確立了“文化立市”戰略。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主導下,開展了“兩城一都”(圖書館之城、鋼琴之城、設計之都)的系統工程,也已見成效;專門成立文化產業辦公室,制定了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完成了文化體制改革,組建了一批文化企業集團,建立了文化產業投融資體制;一年一度的深圳文博會搭建了全球性文化產品交易平臺。因此,在中央政府的統籌下,深港共建全球性文化創意中心的戰略藍圖完全可以實現。
其次,以經濟總量而言,深港兩城已成為中國大陸最大的經濟中心,在整個亞太地區,也直逼日本東京。香港依托中國大陸龐大的市場和亞太地區地理位置最中心的世界自由港的優勢,早已成為新崛起的亞洲四小龍之一,成為世界經濟發達地區之一。深圳經濟發展速度與成就則令世界震驚,其經濟總量居中國大陸城市第四,人均GDP已超過10000美元,居中國大陸城市第一位,其中就有文化產業的重大貢獻。兩城市民的消費結構的變化,也催生著文化市場的擴張及其繁榮,兩城充分具備對文化創意產業進行再投資的優勢。
再次,深港兩城的文化與科技人才的互補優勢,支撐著現代文化創意中心的形成。深圳的高科技產業已成為其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電子技術、數字化技術等現代新媒體技術具備產業化的能力。而香港的文化科技研究與人才培養體系已居世界前列,文化創意設計人才也具備國際水平。
三、深港共建全球性文化創意中心的戰略機遇
二戰后,隨著全球經濟體的多極化和國際貿易的迅猛發展,全球文化交往與對話的空間關系發生了極大的改變,文化交往與對話的主體也同樣走向了多極化。一直由美國單獨主宰世界文化貿易的勢頭在減弱;亞洲的韓國、中國、中國香港、新加坡構成新的崛起力量。因此,全球性文化創意中心的區域布局有走向東亞與南亞的趨勢。
經濟與科技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的休閑時間在增長,文化消費方式在改變,文化消費能力在增強,文化市場在擴張,全球性文化創意中心所依托的文化創意產業的內容,也越來越走向規模化、科技化和精細化。現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方向具體表現為四個方面:一是隨著消費時代的到來,廣告業與會展業的發展最為突出;二是隨著文化娛樂家庭化、個人化時代和讀圖時代的到來,面向以年青人的文化消費為主體的數字化影視業、動漫業和電子游戲業成為文化產業的先鋒產業;三是隨著地球村時代的到來,以發展文化科技主題公園為主要方向的文化旅游業仍然是文化產業中的支柱產業;四是隨著品牌時代的到來,對耐用消費品和公共服務行為的創意設計,使之符號化、品牌化為內容的創意設計業,使文化產業的“文本”發展方向走向多元化。
把深港合作打造全球化文化創意中心,放置于上述全球性文化創意中心發展的大趨勢中,我們會發現,這一戰略行為的實施正是順應了“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在全球文化交往中,各民族國家正走向民族文化自覺,都在力圖向世界發出自己的文化聲音。二戰后,日本和韓國等國都在致力于以自己的方式發出自己的文化聲音。作為有5000年悠久歷史文明和擁有13億多人口的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其經濟基礎與技術能力,足以也應該打造一個全球性創意文化中心,向全球發出自己的文化聲音。深港合作打造全球性文化創意中心正逢其時。
“地利”。從全球性文化創意中心的全球布局來看,全球性文化創意中心主要密集地分布在北美與歐洲(主要是西歐),在亞洲主要是新崛起的東京和首爾。深港位于聯結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這一全球人口最為密集的區域中心位置。而且,深圳是中國產品出口的南大門,香港是亞洲經濟、文化乃至語言最為國際化的都市之一。因此,基于二城在全球的地理位置及其經濟角色,深圳與香港完全有理由聯手打造全球性創意文化中心,
“人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央政府決心大力發展文化產業。2009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二是深港兩地的經濟、科技與教育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也擁有條件大力發展和振興文化創意產業,以拓展兩地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空間。
深港共建全球性文化創意中心,應該成為一種由中央政府主導的國家發展戰略。深港兩地政府應該通力協作,統籌規劃,充分利用國際經驗、戰略機遇與自身的有利條件,以國際貿易為導向,大力發展以廣告與會展、數字化影視業、動漫業、電子游戲業、文化旅游與設備制造業、耐用消費品和公共服務行為的創意設計業為內涵的現代文化創意產業;以現代而多元的文化創意產品開拓、占領國際文化市場,從而使深港兩城成為全球性文化創意產品的制造基地和貿易基地。深港兩城應該通過國際文化貿易,向全球銷售蘊含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與創意智慧的多種“文本”,從而向全球消費者發出中華民族的文化聲音,重塑民族文化形象,維護中華民族的文化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