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中國豪車市場用五年時間完成十倍增長目標, 是 “激進擴張” 、 一步懸崖, 還是 “大膽重生” 、 一步天堂? 承載這一步地獄或是天堂的, 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湖北人: 英菲尼迪中國事業總部總經理呂征宇。
從萬余輛到20萬輛銷量, 對于一個豪華車品牌來說, 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數十倍增長, 也意味著邁步進入中國豪華車第一陣營。
而英菲尼迪說: 這個跨度, 我們要用五年時間完成。
1月29日晚,英菲尼迪全球總裁約翰·德·尼琛對媒體公開表示: “計劃到2017年將英菲尼迪全球銷量提高至50萬輛, 其中在華年銷量為20萬輛。 ”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目標?
讓我們回望2012年的銷售數據: 根據行業媒體的報道數據, 奧迪、 寶馬和奔馳德國 “三駕馬車” 依然領銜中國豪車市場, 奧迪、 寶馬、 奔馳2012年中國銷量分別達到40.58萬、 32.64萬和19.6萬輛。 而日系豪車中, 因為日本大地震、 豪華車價格戰及政治因素, 銷量最高的雷克薩斯也只有6.4萬輛;排名第二的英菲尼迪2012年銷量也未達3萬輛的目標。
是 “激進擴張” 、 一步懸崖, 還是 “大膽重生” 、 一步天堂?
承載這一步地獄或是天堂的, 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湖北人: 英菲尼迪中國事業總部總經理呂征宇。
這副中國牌到底怎么打? 在其嘉里中心17層的辦公室, 呂征宇接受了 《成功營銷》記者的獨家專訪, 暢談營銷層面的戰略思維。 背景是霧霾中的央視新樓。
英菲尼迪是什么?
其所面對的最大困難是, 如何在堅持與主流高檔車品牌差異化定位的前提下, 一舉突破品牌和銷量這兩大挑戰。
1989年11月, 日產旗下豪華品牌 “英菲尼迪” 在北美正式面世。 與其他一線豪車品牌相比, 未到而立之年的英菲尼迪顯然是個小朋友。 這個小朋友缺乏的是歷史、 是故事、 是歐美強大技術文化背景的支持, 卻以激情澎湃、 運動元素、 更為個性的產品設計欲打造一個差異化的豪車品牌。在全球高檔車品牌陣營中, 還沒有哪一家是從亞洲走向世界的, “英菲尼迪要成為主流豪華車陣營不可或缺的一員” 。 2012年7月份上任的新晉總裁約翰·德·尼琛 (Johan de Nysschen)表示。
這讓英菲尼迪有許多與眾不同的地方。
盡管出身日產汽車公司, 英菲尼迪卻是歐洲和日本結合的企業文化氣息, 激進、 開放、 果敢這些通常與日本企業無關的形容詞適合它。 在人員結構上, 新晉總裁南非人約翰·德·尼琛之前是奧迪美國總裁; 呂征宇說:“我大概是出任國外汽車企業中國市場一把手的第一個中國人” , 這也證明了不存在其他跨國車企所慣有的玻璃天花板。
與此同時, 2012年英菲尼迪還把全球總部搬到了香港。 按照最新的產能計劃, 未來的主要產能會在北美和中國實現, 而不是日本。
如果要為英菲尼迪的目標消費者畫像, 應該是: YPMC (Young Premium Minded Customer) , 即擁有年輕心態的高端豪華車消費者。 他們大都事業有成, 年齡相對年輕, 分布在25-45歲之間 (低于目前豪車的消費年齡線) , 擁有年輕的心態, 追求與眾不同, 有自己的個性和消費主張。 “我們提供給消費者現在使用的和享受的產品本身。 英菲尼迪一定是針對年輕的、 或者新一代消費人群的追求和訴求。 ”
“我的辦公室墻上的畫里有一句話: ’ We will not try to be all things to all people, but everything to some people’ ,這是日產汽車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卡洛斯·戈恩先生對英菲尼迪這個品牌最精妙的一個形容。 ” 呂征宇表示。
那么, 面對產能擴大的壓力, 如何讓小眾的差異化需求成為大眾銷量的基石?
呂征宇喜歡用蘋果這個品牌做比喻。“Apple在內的一些品牌, 顛覆性地改變了現代消費者對原有豪華概念的定義, 品牌所代表的價值、 產品本身, 能夠讓消費者體驗到自己的個性、 意識被全面的體現。 達到這樣的訴求, 它才會變成大家都追捧的對象。而英菲尼迪在豪華品牌陣營里表現出來的差異化, 也希望做到這種效果。 ”
2006年11月, 當英菲尼迪在北京舉辦發布會宣布正式登陸中國市場, 并沒有多少人看好它。 當時在中國的豪車市場上, 德系三強已先入為主, 并牢牢占據第一陣營。 而在第二陣營, 日系兄弟雷克薩斯、 美系凱迪拉克正奮力直追, 不斷縮小與德國品牌之間的差距。
然而英菲尼迪用兩年的時間達到2萬輛(圖表一) 銷量, 60家經銷商基本覆蓋內地及沿海主要城市, 英菲尼迪M長軸距版成為惟一一款為中國市場打造的原裝進口車。
現在, 面對 “跳躍式” 增長所面對的品牌和銷量這兩大挑戰, 約翰·德·尼琛開出全方位藥方: 新產品線的擴容, 新命名體系的建立 (圖表二) , 品牌營銷和渠道服務等對標一線高檔車品牌。 而在這次采訪中, 呂征宇向記者亮出更多的底牌細節。
英菲尼迪的底牌之一:備戰國產化
英菲尼迪 “跳躍式” 增長的底牌之一,是英菲尼迪國產化支持。 2012年5月28日,英菲尼迪國產項目宣布落戶湖北襄陽, 結束坊間長達3年的喧囂和猜測, 該廠年產能可達25萬輛 (同時生產天籟車型) , 總投資將超過20億元。 到2014年, 該工廠將投產兩款英菲尼迪車型, 屆時英菲尼迪將真正實現在華投產。
國產化意味著什么?
奧迪、 奔馳、 寶馬三個最早實現國產化的豪華車品牌, 已經成為國內豪華車市場上的最大受益者。
而“生產線上的機器一開, 就停不下來了” 。 呂征宇表示, 如何在大量本地化生產之前, 使英菲尼迪獲得更多中國消費者認可, 這是品牌建設層面的緊迫感所在。
“2013年是我們在本地化生產之前的最后一年, 任何一個量產豪華車, 在真正實現本地化生產的時候, 必然要有足夠高的品牌知名度和消費者購買意向。 要促進市場消化這些產品, 就需要市場較好的接受度, 所以這是我們品牌打造的核心動機。 如果說純做進口車, 我們可以慢慢來, 不用著急, 但是現在情況不同, 本地化量產計劃已經箭在弦上了 , 所以無論從品牌發展的緊迫感和重要性上, 都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如何在短期內塑造品牌力? 2013年是否是英菲尼迪的廣告投放井噴年?
“我不敢說是井噴年, 2012年各種外部環境因素的挑戰, 給我們市場投放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影響。 2013年, 我們會在機場等一些廣告價位相對較高的地方投入。 我們將在4月份的上海車展上做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投放。 在4月份, 我們連續三年贊助的F1車隊—— ‘英菲尼迪-紅牛車隊’ 會到上海與中國消費者見面。 豪華7座SUV 英菲尼迪JX的營銷傳播也會開始。 ”
盡管不肯透露任何營銷預算方面的數據, 但是可以預見, 為了達到 “足夠高” 的品牌知名度, 2013年英菲尼迪將會在提升曝光度方面花費頗多, 特別是在各種硬廣告和活動宣傳方面。 甚至會拿出與一線豪車品牌看齊的曝光度來。在此前接受其他媒體采訪時, 呂征宇曾表示: 他們與全球領導人正在探討一些秘密的東西, 將品牌加入一些新的元素, 很快會帶給中國消費者以全新的英菲尼迪品牌。
市場營銷部門一直是英菲尼迪的重心所在。 呂征宇向 《成功營銷》 記者表示, 產品規劃及市場營銷部高級總監李昕巖所領導的團隊, 是目前英菲尼迪中國事業總部里最大的一個部門。 目前已經接近40人, 接近全公司的三分之一。 即便是困難重重的2012年,盡管不少廣告投放因為種種因素而停掉, 但是根據英菲尼迪提供的數據, 品牌的 “無提示品牌知名度” 已經從2011年的17.5%增長到27.1%, 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
除了傳統的媒體投放, 數字媒體投放也成為英菲尼迪的一個挑戰和突破口。
“我們的消費者在哪里, 哪里就有傳播的價值。 英菲尼迪的目標用戶是 “YPMC,他們也是新媒體的重度使用者。 ”呂征宇介紹, 品牌有專門的團隊——數字營銷與客戶管理組來負責新媒體營銷, 共有三人, 他們主要做的工作內容是數字媒體投放的策略、 社會化媒體營銷、 手機媒體營銷, 以及創意視頻、 口碑營銷, 包括EPR等。
在2013年的資源上和預算上, 英菲尼迪針對新媒體方面進行了重新的分配, 這個具體比例沒有提供給記者, 但是應該會整體提升。 并且其營銷負責人表示, 相對于傳統媒體, 新媒體營銷有一個很直觀的好處, 是營銷評估更加數字化和顯性化, 與受眾的互動體驗更好。 現在企業開展營銷對ROI非常注重, 新媒體則提供了更具效率和更具效果的可能性, “這也是我們新媒體團隊的價值所在” 。
不可否認, 業界對于英菲尼迪未來的悲觀看法也來源于“國產化” 。如何解決國產化對于渠道、 價格、 品牌形象的一系列沖擊?
英菲尼迪并未給出記者正面答案。 但是呂征宇坦率表示, 國產之后一定會讓價格結構優化, “中國的消費者一定會得到超出他們預期的產品” 。 在此之前, 他也曾對媒體表態, “一個品牌、 一個渠道” 仍是英菲尼迪國產后的銷售原則。
英菲尼迪的底牌之二:貼近中國
作為當時唯一一款為中國市場打造的原裝進口車, 英菲尼迪M長軸距版從話題性和銷量來說都取得成功。
而這個車型的研發之始已經成為一個段子: 呂征宇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 就是邀請日產汽車公司執行副總裁、 英菲尼迪全球負責人安迪·帕默博士 (Dr. Andy Palmer)到新上市競品的加長款里乘坐。 “我們坐在后排, 我問他感覺如何” 。 他回答說, “呂,我明白你說的是什么。 ” 呂征宇大笑著說:“如果要想了解中國消費者想要什么, 那就到競品的加長型車里試試。 ”
最終英菲尼迪M長軸距比常規車型加長了150mm。 熟悉汽車行業的人應該知道這150mm對于進口豪華車來說多么不易。在呂征宇看來, 這加長的150mm具有兩重深意: 一是英菲尼迪M長軸距所處的細分市場占豪車市場總額30%, 這塊蛋糕的確誘人, 表明英菲尼迪已經躋身于這一細分市場。 二是將此作為一個起點, 未來英菲尼迪的進口產品可以根據中國市場做出改變, 這已經是本土化的一部分。現在這個段子還在繼續。 2012年8月5號, 英菲尼迪總裁約翰·德·尼琛第一次來到北京。 呂征宇把目前英菲尼迪在華市場銷售的所有車型和主要的競品車型, 都放到品牌的北京培訓中心, 也就是英菲尼迪全球首家旗艦店中。
約翰一共在那里待了兩個半小時, 有兩個小時是在討論車。 “他坐在競品車里,談論市場, 包括征詢我對產品的意見。 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 我們這個新總裁本身就是一個關注產品的人, 并且對中國市場產品非常關注。 ”
“后來我們得出結論: 中國汽車市場需要具有小排量、 低污染、 高效率、 大車身等等特性的產品。 ” 呂征宇強調。
由此, 可以預見, 無論是產品層面, 還是營銷本地化、 廣告國情化層面, 英菲尼迪會做出 “更中國” 的動作。 這些動作可能是過往豪車品牌不能越過的 “紅繩” 。
為什么能如此 “中國” ?
“第一, 總經理就是中國人” (笑) ,
“第二, 我們的全球總部在香港, 溝通起來非常便利, 同時他們也在傾聽中國市場的聲音。 其次, 兄弟品牌 (日產) 在中國非常成功, 因此有大量的可利用的, 可借鑒的好的經驗。 ”
“自由度” 如此之大的另一個原因, 是中國市場對于英菲尼迪的重要度。英菲尼迪的目標非常鮮明: 成為豪華車陣營不可或缺的一員——所有的戰略戰術都為此努力。 “約翰·德·尼琛曾成功地把奧迪在北美拉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現在要達成英菲尼迪的目標愿景, 如果沒有中國市場的成功, 這個目標是完全達不到的。 因此他對我們的要求, 也高于對其他市場。 ” 呂征宇直率作答: “我們之間有很好的共識, 我們的目標也一致。 一個失去中國市場的豪華品牌, 就不用指望在全球成功了。 ”
同時, 中國的消費者群體也是給英菲尼迪最多 “未來” 的。 呂征宇說正因為品牌的差異化定位, 決定了他們是一個賣 “未來”的公司。 而 “中國年輕一代消費者成長起來了 , 他們有這種購買能力, 有這種鑒別能力,有這種品牌的訴求” 。
【職場心得】
“只管理那些可以管理的事情”
Q: 您現在是什么工作狀態?
A: 我喜歡比別人早來一會兒, 一般8點以前就在這兒。通常情況下, 我在晚上7點到7點半去健身, 一般在公司時間為11到12個小時。 但是中間我會休息, 我是屬于那種工作比較專注的人, 不喜歡要求員工加班, 我覺得應該把工作當作一個樂趣, 或者樂趣和工作結合起來。在早期品牌初建的時候我很累。 2011年, 我在國內出差131天, 還不算國際出差, 2012年、 2013年以后好很多。
Q: 請分享幾條在品牌營銷上面的心得。
A: 我覺得營銷是一場戰斗。 品牌建設是一個長期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時間, 需要堅持。
Q: 我聽到兩點信息, 一個是您能接受營銷投入和產生結果之間, 可能會有一段時間。 第二, 更強調營銷中的競爭性。
A: 是的。
Q: 您的成功要素?
A: 成功我不敢說, 但是堅持, 我從小一直堅持到現在,對汽車有無與倫比的熱愛, 把熱愛的事情和職業融合一起了 , 因此我覺得我特別的幸運。
我從小在汽車城里長大, 上大學上汽車專業, 畢業在汽車公司, 曾經在世界上最著名的品牌里干過, 現在在最富有挑戰性的豪華汽車品牌公司工作, 我覺得人生精彩也莫過如此。
Q: 2012年對您來說是困難的一年, 有沒有什么時候是您覺得壓力特別大的階段?
A: 肯定有。 一季度開始的豪華車價格戰, 是我們前所未遇的。 它和多米諾骨牌一樣, 一旦第一塊牌倒下去以后,整個行業沒有人可以逃過此劫。 我們實際上還不算骨牌當中的巨大的骨牌, 只是骨牌當中的小草, 牌倒下去之后一刮風, 我們就得感冒。 當時, 我們部分車型的原產地發生了大地震, 我們還沒喘上氣。 剛要喘氣就碰到了這樣一個非常巨大的市場壓力。
Q: 您是怎么把壓力轉化成動力的?
A: 只管理那些可以管理的事情, 把那些不能管理的事情交給上帝管理, 你就沒壓力了 。更具體說, 試圖著不去想那些我管不了的事情, 集中和關注在我應該管理和能管理好的事情上, 追求到極致, 不去操那些操不了心的事情。 在有效的工作時間里, 將效能發揮到極致。
【人物故事】
“你準備好了嗎? ”
2010年3月, 時任法拉利中國銷售總監的呂征宇接到獵頭公司的電話。 “某豪華汽車品牌要加速拓展中國市場, 您是否有興趣加盟? ” 對方問。
電話來得正是時候。 彼時呂征宇因個人原因準備移民,正好也在尋找其他機會。 “我第一反應這是個日本企業, 由于不懂日語, 所以不太感興趣。 后來他們亮出底牌, 說這是個由外國人領導的日本公司, 工作語言是英語。 ”
呂的說服力源自22年的行業背景——此前他曾效力于韓國大宇、 福特中國、 通用中國等企業。 作為集國際化和中國本土化于一身的代表性人物, 他見證了中國汽車市場20多年來的起落變遷。
1997年呂征宇加入福特中國, 幾乎經歷了福特汽車在華所有合資合作項目: 與通用汽車角逐上汽合作項目; 與一汽聯手在林肯基礎上打造大紅旗項目; 與江鈴汽車合作的全順項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2001年他被派往重慶參與長安福特項目, 此后四年半, 他參與了這家企業從打地基開始, 到建廠 , 組建團隊, 項目培訓, 一直到福克斯下線的全過程。
2005年呂作為全國服務經理被派往澳洲。 所謂全國服務經理, 是從表現優秀的員工中挑選而來, 實際是為培養高級人才做籌備。 恰在這時, 通用汽車欲與一汽談判商用車項目, 他轉而加入通用汽車。
談判未果。 項目擱淺后, 正趕上豪華頂端品牌法拉利要在中國擴張, 法拉利是所有駕駛者的夢想。 呂欣然加入, 并負責其在中國的網絡和銷售。 又30個月后, 他接到英菲尼迪發來的邀請。
其時英菲尼迪已進入中國市場三四年,但卻步履維艱。 在大街上隨便拉個人問問“知道英菲尼迪是做什么的嗎? ” 相信絕大部分人不能準確作答。
呂先花大量時間 “補課” ——英菲尼迪是什么; 其品牌發展路徑; 中國銷售情況和成長歷程等。“我覺得, 英菲尼迪是一個非常好的品牌, 它有好技術和好產品, 只不過需要在中國市場迅速提升知名度。 ”
讓他動心的第二個因素則是, 之前他所效力的都是成熟企業的成熟品牌, 每個人都好似一架龐大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只需按部就班完成任務, 拓展空間其實很有限。 但英菲尼迪卻是一個新品牌。
顯然, 更大挑戰意味著更大機會。 接下來便是兩次去日本總部面試, 日本總部也幾次派人到北京跟他面談。 “他們告訴我, 英菲尼迪需要什么樣的職業經理人; 而我告訴他們, 我能干什么, 能給這個品牌帶來什么。 ” 溝通的結果是,雙方基本認同。
一場決定性的會面發生在一個月后的北京車展 (2010年4月23日) 期間。 日產和雷諾雙料CEO卡洛斯·戈恩從繁忙的行程安排里抽出15分鐘和他見面。 這是呂第一次見到這位以拯救者享譽全球的商業領袖。
“你準備好了嗎? ” 沒有問候, 沒有客套, 就像他慣常作風, 戈恩開門見山地問。呂征宇沒料到戈恩會這樣提問。 停頓約3秒鐘后, 他吐出了以下單詞: “Yes, But I need to know the strategy of Infiniti in China……”
“他給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尤其是他描繪的恢宏的英菲尼迪中國藍圖和他本人對我的激勵, 促使我下定決心接受挑戰。 ” 呂征宇說: 能有機會與戈恩這樣優秀的人物一起, 我愿意接受挑戰, 即便這意味著一切從頭開始。
2010年5月初, 從美國度假歸來的呂征宇正式接到英菲尼迪發來的通知。之后是兩個月的高管培訓期。 這期間, 呂征宇轉換于日本、 北美和歐洲等國家之間。 “每天都在見不同的人, 這些人基本都跟我有業務關聯。 ”呂征宇向搜狐汽車表示: “當時人事部還規定了一個細節, 每天見多少人要做記錄, 我記得最多的一天見了17人。 ”
除不斷溝通和建立聯系外, 另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學習 “日產方式” :大到日產怎么工作; 怎么做業務;日產的做事風格等, 小到日產有多少部門; 多少組織; 多少工廠 ; 多少產品, 以及多少辦公室等……事無巨細, 全面囊括。(本部分摘自搜狐汽車 《冒險者的游戲》 , 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