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林則徐在廣州的禁煙,狠狠打擊了英國人的囂張氣焰,最初還得到了道光皇帝的肯定。英國人惱羞成怒,悍然發動鴉片戰爭。1840年6月,英軍派艦隊封鎖珠江口,進攻廣州。林則徐嚴密布防,使英軍的進攻未能得逞。英軍受阻后沿海岸線北上,攻占定海,抵達天津大沽口,威脅北京。這時,道光帝驚慌失措,急令直隸總督琦善前去“議和”;又命令兩江總督伊里布查清英軍攻占定海的原因,究竟是由于“絕其貿易”還是“燒其鴉片”,意欲將林則徐作為“替罪羊”。從此,各種誣陷、打擊和指責連續降臨到林則徐的頭上。最終,道光帝下旨革了林則徐的職,發往新疆伊犁,效力贖罪。
林則徐被貶到伊犁后,碰上了伊犁地區的旱災,他見草場牧地干旱得要自燃一樣,深深體察到民眾生計彌艱,就有意墾荒屯田,興辦水利。在當時伊犁將軍布彥泰的支持下,林則徐帶領民工開辟田地,興修溝渠,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復墾惠遠城東阿齊烏蘇廢地的工程,墾地近20萬畝。接著,他又完成了南疆的開墾工程。這項工程對于改變南疆的經濟面貌,促進當地的生產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同時也大大加強了中央政府和邊疆各族人民的聯系。
但清政府依然認為對林則徐懲處得還不夠,又把他貶到了素有“火州”之稱的吐魯番。此時,林則徐年邁體弱,面對如此惡劣的環境,他的身體實在吃不消。但當他看到這里因熱風肆虐,沙漠遍野,植物稀少,水源奇缺,人民的生活十分艱難時,內心備受煎熬。林則徐憂心如焚地到處視察,終于發現大漠里有一塊綠洲,清水長流。原來當地人挖了一些“坎兒井”,把天山融化下來的雪水連成地下渠道,既可飲,也可灌溉。林則徐驚喜不已,認為這是抵御干旱的好辦法,于是把它推廣到整個吐魯番。受益的人民在歡慶豐收時,為了表示對林則徐的感激和懷念,一致稱這種井為“林公井”。
林則徐在晚年被貶時還不忘為人民造福,自然贏得人民的敬愛。一位維吾爾族大娘送他一塊精心編織的花巾,花巾圖案很美,可惜布質粗糙。林則徐就動了心思,他設法把江南的紡車技術推廣到新疆,使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工藝品質量得到顯著提高。
林則徐在新疆3年,走遍了天山南北,行程3萬余里,“落日心猶壯,流愛遍新疆”,他有一分熱就發一分光,雖是暮年待罪之身,卻不作伏櫪之嘆。跑遍新疆的林則徐繪制了很多翔實的邊防地圖,派專人送給欽差大臣左宗棠,為左宗棠后來打擊沙俄的侵略、收復新疆幫了大忙。
林則徐晚年被貶之后,為什么還能鞠躬盡瘁,為國家盡力,為人民效勞?這是由他的世界觀、人生觀決定的。他曾化用春秋時期鄭國子產的話“茍利社稷,死生以之”,寫下了“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詩句,堅信自己所作所為,是時代之必需,利國健民之必要,所以他心不灰,意不冷,行不悔,雍容大度,浩然前行,在人生的最后時刻,依然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責編:孫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