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賀某是一名76歲的老人。幾個月前,賀某攜帶兩只手提箱自前門上公共汽車時,不慎向后仰面摔倒至車下,導致脊椎斷裂,花去4萬余元醫療費,落下七級傷殘。當時,售票員對賀某未加攙扶。事后,賀某曾要求客運公司賠償,但遭到拒絕,理由是賀某屬自己摔倒致傷,客運公司并無過錯。那么,客運公司究竟是否應該承擔賠償責任?
解析:客運公司應當承擔部分賠償責任。《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七條規定: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也就是說,客運公司是否應該承擔賠償責任,取決于其是否“盡到安全保障義務”。如果已經盡到,自然無須擔責;反之,則難辭其咎。安全保障義務是指經營活動的經營者和其他社會活動的組織者和管理者應盡的合理限度范圍內的使他人免受人身及財產損害的義務。
案例中,客運公司的行為與之相違。一方面,司乘人員的行為違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八條規定:經營者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但司乘人員明知賀某上車極不方便,卻沒有提供相應的攙扶服務,明顯是對進入公共運輸經營領域的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保障義務的違反。另一方面,司乘人員具有主觀過錯。司乘人員對賀某可能出現的損害應當預見卻因疏忽大意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但輕信可以避免,以至于沒有施以援手。此外,《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規定:受害人對于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鑒于賀某明知自身狀況卻未加防患,也必須承擔相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