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那天去探訪表姐,她正利用周末在進行家庭大清掃。我看到她的兒子曉哲一個人悶悶不樂地在房間里玩,便主動過去和他打招呼。可他只簡單、機械地回應了一句“您好”,臉上看不出絲毫的笑意。這讓我這個原本想去逗他玩的人突然了無興趣。我坐在沙發上,看著這對母子各忙各的,家里沉悶的氣氛讓我感覺很不自在,這哪像家有兒女、叫嚷和笑聲不斷的溫馨小家?
難道是表姐剛批評了孩子?還是這孩子天生就性格內向?我看到客廳墻上掛著曉哲的照片,顯得活潑可愛,和眼前“少年老成”的樣子完全不同。看著表姐忙碌的身影,再瞅瞅孤零零地在玩的孩子,我突然明白,一定是表姐夫妻忙于各自的工作,忽視了對孩子快樂情緒的培養,讓一個正處在天真爛漫時期的孩子過早地遠離了快樂,變得內斂憂郁、多愁善感。
專家分析——
人們總喜歡用“活潑開朗”形容一個孩子。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出現,家中的玩伴極少,加上現在的快節奏生活讓父母的精力大部分放在事業上,獨生子女能獲得的快樂也越來越少。這就形成一個不爭的事實:孩子的物質生活條件日益豐富,但童年的快樂離他們卻越來越遠。如何培養孩子的快樂情緒,讓孩子不陷入恐懼或傷感的泥潭,如何讓孩子無論獨處還是在集體生活中都能怡然自得,已成為很多父母頭疼的問題。心理學家認為,快樂既是一種心情,也是一種能影響整個人生的性格。因此,培養孩子的“快樂情商”,勢必對孩子今后的人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家長該怎么做呢?
把決定權還給孩子。很多父母出于關心孩子的安危,總喜歡對他們說“這不可以,那樣不行”。在父母高姿態的教育面孔前,很多孩子喪失了自己的自由處置權,變得凡事心中無底,依賴父母,有時甚至只得隱瞞自己的初衷,跟著父母亦步亦趨。這不僅妨礙了孩子天性的發展,也剝奪了他們了解世界、享受生活快樂的權利。因此,父母正確的做法是多用征求意見的口吻和孩子說話,并適時提出參考意見,將主動權交給孩子。這樣,孩子不僅不會和父母對著干,反而會虛心接受父母的建議,逐漸形成遇事自己做主的習慣,也會更開心。
讓孩子在挫折后的成功中體會快樂的價值。在成長的路上,孩子不可避免地會遭遇一些挫折:學步時的摔倒,生活中的失意,比賽時的失敗……這些事無疑會讓孩子產生悲觀和失望的情緒。這時,父母要做的不是幫助,更不是指責,應當及時給予鼓勵和多方引導,讓他想辦法解決難題,掌握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具備敏捷的反應、不屈的精神、辛勤的努力,孩子才會更珍惜那份成功帶來的快樂。
多陪陪孩子。父母生活的主題無疑是成功的事業和幸福的家庭。但不管多忙、多累,父母也不能忽視孩子的快樂,因為“游戲是孩子的工作”。父母應該每天抽出一點兒時間陪孩子聊聊天、玩玩游戲。這種家庭溫馨環境中的放松,能更好地開發孩子的智力,也有助于讓孩子感受愛,享受生活中豐富多彩的快樂。
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合作交往是孩子最大的快樂源泉,集體這個大家庭最能讓人體會到快樂,因為感情和友誼對快樂性格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孩子融入群體生活并感受感情和友誼,是讓孩子學會進行愉快、融洽的人際交往的良好途徑。
適當限制孩子的物質占有欲。正常的人生不可能總在臆想和夢幻之中,往往失去的多、得到的少。過重的物質會讓孩子產生“得到才是幸福”的錯誤觀點,認為無論什么都是自己得到了才最幸福。同樣,不能因為過分追求學習成績和名次,就把孩子的興趣、愛好放在一邊。這樣,極易讓孩子感到疲憊和厭倦,導致情緒低落,無法快樂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