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的張倩是個乖巧聽話的孩子。有一次,老師讓學生回家后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用彩紙疊3只青蛙。回到家,張倩不敢和正在看報紙的爸爸說,也不敢和正在做飯的媽媽說。吃過晚飯,要睡覺了,因為手工作業還沒有做,她一直不肯回自己房間。
“你這孩子,怎么不聽話?”爸爸訓斥道。張倩哭了:“老師說,要你們幫我疊紙青蛙。”聽了張倩的回答,爸爸愣了一下,看看時間說:“現在到哪去買彩紙?明天再說。”張倩想告訴爸爸鄰居張爺爺家有彩紙,卻沒敢說。就這樣,張倩的手工作業沒有完成。最后,媽媽答應第二天和她一起到幼兒園向老師解釋。
沒想到,第二天,媽媽被單位臨時安排出差,她把張倩送到幼兒園門口,就匆匆忙忙地走了。媽媽在出差的車上接到幼兒園老師的電話,說張倩沒到幼兒園。直到中午,張倩的爸爸才找到張倩。原來,她怕老師批評她沒完成作業,沒敢進幼兒園,在不遠處的一個街心花園里坐著哭。
張倩屬于“聽話”的孩子,而這類孩子常見的特點是有問題提不出來或不敢提出來,說東就往東,說西就向西,就算心里不滿意也會適應、服從別人的想法。特別是對長輩,無論是對還是錯,都不敢與之爭辯。因為,“聽話”孩子的心里已經形成了一種定式:自己是個聽話的好孩子。這樣的孩子,遇事不敢說出自己的要求、提出自己的觀點,性格已經被扭曲,被家長教育出了一種“奴性”的心理。
遺憾的是,一般家長還是把這樣的孩子當成聽話的好孩子,把培養乖孩子的方法稱之為成功的教子方案,爭相效仿。幾乎沒有人認為這樣的孩子有心理問題,更不會認為孩子的心靈在被家長一廂情愿的不妥教育傷害著。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以下“主張”: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嘴巴,解放兒童的空間,解放兒童的時間。也許,應該再加上一句,解放兒童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