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起“生活式早教”,這種教育方式強調真正的早教,并不是教會孩子多少“本領”,而是著重于孩子身心全面發展,讓孩子擁有良好的親子關系和社交能力,讓孩子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自由快樂地成長。
早教融進生活孩子獲益多
對于0~3歲的孩子來說,家庭是最重要的活動場所,與家人的相處也是最主要的“社會活動”。“生活式早教”就是讓孩子從日常生活中模仿、接觸、了解世界,進行一生中最重要的學習和獲得身心的健康成長。
美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性教育學者黛布拉·哈夫納在她的著作中曾提出“可教時機”的概念。雖然她提出這個觀念的著眼點主要放在兒童性教育方面,但實際上針對0~3歲的嬰幼兒,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存在著“可教時機”,關鍵在于父母如何援引和利用。比如,我的同事小戴,從未讓兒子上過早教班。兒子4歲時她才送他上幼兒園。但他懂得很多其他小朋友不懂的東西。大家都很驚訝,詢問小戴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小戴說:“孩子知道青蛙和蝌蚪的關系,是在我們一家郊游時他看到了蝌蚪,我們又給他買來《小蝌蚪找媽媽》一書讓他看了解的;認識所有汽車標志和車型,也是在散步時我們邊走邊教他認汽車開始的;對植物的興趣,也是在散步時或去公園時我們教孩子學著辨認開始的……”當然,小戴也承認,她和孩子爸爸沒少下工夫,比如周六要去公園,周五晚上他們就開始做功課,在網上找一些植物的圖片。為了孩子的早教,諸如此類的“功課”,小戴夫婦倆可沒少做。
不是只教孩子生活瑣事
“生活式早教”的核心就是讓孩子們——尤其是0~3歲的嬰幼兒,在家庭中、游戲中和生活里學會生活。“生活式早教”離不開下面3個重點:
第一,毫無保留的愛與包容。根據兒童發展的特性,0~3歲是孩子認識世界和建立人生觀、價值觀、健康的人格等的最初階段。在這個時期,孩子對任何事物都是好奇的。尤其是在2歲以前的口唇期,孩子認識事物就是通過用嘴巴去咬、舔等動作進行認知。稍大以后,孩子開始通過語言的發展、肢體動作的發展來認識世界。這個時期,孩子最需要的,除了父母有意識引導孩子認知事物以外,還包括父母給予孩子毫無保留的愛和包容,允許他們在重復嘗試中“學習”。
孩子3歲以前,哪怕父母什么都不教孩子,只要陪在孩子身邊就行,讓孩子感受足夠的愛和溫暖。這也是“生活式早教”的基礎條件之一,由父母自主進行,在生活中,在讓孩子感受愛的氛圍里進行引導和教授。需要留意的是,教授的內容不只是包括知識,還有情感的表達和傳遞、人際關系最初模式的建立以及好的學習方法的建立等。
第二,“身教”重于“言傳”。“生活式早教”應該是“愛的教育”,同時也要求父母自身的觀念和教授方法高于傳統家庭教育。我國傳統家庭教育有個說法叫做“言傳身教”。實際上,在實施過程中,往往是“言傳”的多、“身教”的少。說“寶寶要乖,早晨起來要刷牙,做愛清潔的好寶寶”,不如帶著孩子每天早上玩“一起刷小牙”的游戲。更多的“身教”會充分調動幼兒在發育過程中善于模仿的一面,真正實踐“生活式早教”。
第三,根據最早提出“生活式早教”概念PAT運動的主張:早期教育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要想抓住生活中每一個“可教時機”,父母需要付出的心力是相當大的。這個世界上什么學校都有,唯獨沒有教人如何做父母的學校,這項“技能”只能靠當父母的自己摸索。
父母應從“自我教育”入手
要想對孩子進行“生活式早教”, 父母就得先從“自我教育”入手。在小生命到來之前,父母應該確定自己的身心已做好準備迎接小生命的到來以及小生命可能帶來的各種麻煩,并用愛解決問題。從孕期開始,直至整個養育孩子的過程,父母都應該善于學習,并保持愿意學習先進、有效養育經驗的心態,還要了解嬰幼兒每個發展階段的身心特征,善于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對癥下藥”地進行教育引導。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的表現會在孩子那里得到反映。想養育出優秀出眾的孩子,父母需要先從自己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