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獲取工業生產上有潛在應用價值的低溫淀粉酶產生菌,從高黎貢山百花嶺南齋公房采集的土樣中定向篩選得到10株產淀粉酶菌株,選擇其中透明圈有效值最大的GD-6菌株進行搖瓶發酵。結果表明,該菌株最適產酶溫度為20 ℃, 最佳產酶pH 為7.0,160 r/min搖瓶培養24 h后,產酶活性為420.9 IU/(mL·min)。
關鍵詞:高黎貢山;低溫淀粉酶產生菌;篩選;酶活性
中圖分類號:S15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04-0784-03
Screening of Cold-Active Amylase-Producing Strain from Soil in Gongshan of Gaoli
YU Li,YAN Ai-fen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Baoshan University, Baoshan 678000, Yunnan,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obtain cold-active amylase-producing strain with potential value for industrial production, 10 amylase-producing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Southern Zhaigongfang of Gongshan in GaoLi. The strain, GD-6, which had effective value for maximum of transparent circle, was chose to fer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enzyme-producing condition of this strain was as follows: 20 ℃, pH 7.0, 160 r/min shake flask for 24 h. Under this optimal condition, the amylase activity was 420.9 IU/(mL·min).
Key words: Gongshan of Gaoli; cold-active amylase-producing strain; screening; enzyme activity
淀粉酶是能催化淀粉水解轉化成葡萄糖、麥芽糖及其他低聚糖的一群酶的總稱[1]。低溫淀粉酶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其最適作用溫度比嗜溫淀粉酶要低20~30 ℃,而且在0 ℃有一定的酶活性。由于低溫淀粉酶具有在低溫下有效發揮催化作用的特點,使其在生物工程領域及解決現代能源危機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2]。有研究者從黃海、東海海底淤泥樣品中分離出低溫淀粉酶菌株Penicillum sp. FS010441,并對其進行了研究[3]。作者通過對高黎貢山高海拔地區土樣進行定向分離篩選研究,得到10株具有產淀粉酶能力菌株,對其中一株產酶能力較好的菌株進行了產酶條件的初步研究,以期篩選出工業生產上有潛在應用價值的低溫淀粉酶菌株。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土壤樣品 土壤樣品采自高黎貢山百花嶺南齋公房(海拔3 150 m)。
1.1.2 培養基 富集培養基。可溶性淀粉2 g/L,蛋白胨1 g/L,牛肉膏0.5 g/L,NH4NO3 1 g/L,KH2PO4 1 g/L,MgSO4·7H2O 0.5 g/L,FeSO4·7H2O 0.01 g/L,KCl 0.5 g/L,自然pH。固體平板分離培養基。可溶性淀粉2 g/L,蛋白胨10 g/L,酵母膏5 g/L,K2HPO4 3 g/L,FeSO4·7H2O微量,MgSO4·7H2O 微量,瓊脂15 g/L,pH 7.0。該培養基不加瓊脂作為發酵培養基,分裝于250 mL三角瓶內,每瓶100 mL。
1.1.3 試劑 DNS試劑(二硝基水楊酸試劑)。用比色定糖法測定酶解液中還原糖的含量以測定酶活性。稱取酒石酸鈉22.75 g溶于125 mL水中,于溶液中依次加入3,5-二硝基水楊酸0.875 g,氫氧化鈉 5 g,加熱溶解,再加入重蒸酚0.625 g,無水亞硫酸鈉0.625 g,攪拌使之溶解,冷卻后定容至250 mL,放于棕色瓶中,放置7 d后使用[4]。500 μg/mL標準葡萄糖溶液。稱取105 ℃干燥2 h的分析純葡萄糖0.125 g,加水溶解,稀釋定容至250 mL。檸檬酸緩沖液。以0.1 mol/L的檸檬酸溶液和0.1 mol/L的檸檬酸三鈉溶液按比例混合,配制不同pH的0.1 mol/L檸檬酸緩沖液,用于1%淀粉溶液配制和酶活性測定。盧哥(Lugol)氏碘液。盧哥(Lugol)氏碘液按文獻[5]的方法配制。1%的淀粉溶液。1 g可溶性淀粉加入2.5 mL水溶解,再加35 mL沸水煮沸2 min,使其冷卻加入25%的檸檬酸鈉緩沖溶液至100 mL,作為酶活性測定的底物[6]。
1.2 方法
1.2.1 淀粉酶產生菌的分離篩選方法 稱取土壤樣品10 g置于裝有90 mL無菌水的三角瓶中,劇烈振蕩10 min使樣品顆粒分散均勻。靜置5 min,取懸液10 mL置于裝有100 mL富集培養基的三角瓶中(3瓶重復)。37℃搖瓶培養3 d后,取培養液0.1 mL涂布培養于固體平板分離培養基中,37 ℃ 恒溫箱培養。菌體生長后,用盧哥氏碘液判斷是否有淀粉分解,通過測量透明圈大小,初步判斷水解淀粉的能力,挑取透明圈直徑(D)與菌落直徑(d)比值較大的菌落進一步分離純化,將純化后的單菌落保存于營養瓊脂斜面培養基中。
1.2.2 菌株發酵條件確定和粗酶液的提取 將純化后的菌株活化后制成菌懸液,以2%接種量接入發酵培養基中,分別考查菌株在溫度5、10、15、20、25、30、35、40 ℃和pH 4.0、5.0、6.0、7.0、8.0、9.0條件下的產酶情況,160 r/min搖床培養24 h,以確定適宜的產酶發酵溫度和pH。發酵結束后直接用發酵液作為粗酶液用于酶活性測定。
1.2.3 DNS 法制作標準曲線 標準曲線的制作參考文獻[7]的方法,以葡萄糖作為標準溶液。
1.2.4 低溫淀粉酶活性的測定方法 取0.5 mL發酵液加入1 mL 1%的淀粉溶液使兩者充分混合后37 ℃水浴5 min,再把該混合液煮沸5 min,終止反應,再加入1 mL DNS,沸水浴5 min后迅速冷卻,加水2.5 mL,用723型分光光度計在波長620 nm 處測定吸光度。以發酵液加1%淀粉溶液直接煮沸再加DNS試劑反應作為空白對照[6]。
酶活性定義:在37 ℃,1 mL酶底物反應液1 min內產生相當于1 μg/mL葡萄糖的還原糖量規定為1個酶活性國際單位(1IU)。
2 結果與分析
2.1 菌株的分離篩選結果
利用篩選培養基從土壤樣品中初步分離獲得產淀粉酶的菌株10株,初步篩選出D/d大于2的6株產淀粉酶能力較強的菌株(表1)。由表1可見,GD-6菌株的D/d最大,其次是GD-3、GD-4菌株,D/d大表明該菌株產生的淀粉酶分解淀粉能力強,由此初步確定GD-6菌株產淀粉酶能力最強。故以該菌株為試驗菌株進行產酶條件及酶活性研究。
2.2 葡萄糖標準曲線的繪制結果
用不同葡萄糖濃度與DNS共熱反應顯色后,測出其在620 nm處的吸光度,作出標準曲線(圖1)。得出回歸方程■=1.531 3x-0.327 5,用于酶活性的測定。
根據標準曲線和計算公式得:還原糖量(μg/mL)=[(OD620 nm+0.307 5)/1.151 3]×1 000,則酶活性=還原糖濃度/[作用時間(5 min)×粗酶液(0.5 mL)]
2.3 最適產酶溫度的確定結果
利用GD-6菌株分別在10、15、20、25、30、35、 40 ℃下,pH 7.0,160 r/min搖瓶發酵培養24 h后,以發酵液作為粗酶液進行低溫淀粉酶活性測定,然后在波長620nm處進行吸光度測定并計算酶活性。反應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見圖2。由圖2可知, GD-6菌株最適產酶溫度為20 ℃,在20 ℃條件下培養產酶活性可達420.9 IU/(mL·min),產酶能力最強。
2.4 最適產酶pH的確定
在酶活性測定反應體系中,在最適作用溫度(20 ℃)下,利用GD-6分別在pH 4.0、5.0、6.0、7.0、8.0、9.0條件下進行發酵培養,以發酵液作為粗酶液進行酶活性測定,在波長620 nm處進行吸光度測定并計算酶活性。pH對酶活性的影響見圖3。由圖3可知,GD-6菌株所產淀粉酶的活性在20 ℃、pH 7.0的培養條件下最高,為420.6 IU/(mL·min)。
3 結論
高黎貢山百花嶺南齋公房海拔3 150 m,年平均氣溫在15 ℃左右,最低氣溫為達-6 ℃,屬高海拔高寒地區,有利于低溫微生物的生長。通過對該地區土樣的研究,得到了6株產淀粉酶能力較強的菌株,編號為GD-1、GD-2、GD-3、GD-4、GD-5、GD-6;通過比較透明圈有效值的大小初步判斷產酶活性,選取GD-6為研究菌株進行低溫下產淀粉酶能力的研究。最終確定GD-6菌株最適產酶溫度為20 ℃,最適產酶pH 7.0,160 r/min搖瓶培養24 h后,酶活性可達420.9 IU/(mL·min)。
參考文獻:
[1] 胡學智.國內外酶制劑工業及其應用[J].工業微生物,2001, 31(3):41-46.
[2] 曹軍衛,沈 萍,李朝陽.嗜極微生物[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3] 吳 虹,鄭惠平.低溫微生物適應低溫的分子機制[J].生命的化學,2001(21):163-165.
[4] 包 衎,王曉輝,張偉瓊,等.纖維素分解菌的選育及酶活測定[J].生物學雜志,2007,24(2):56-58.
[5] 李振高,駱永明,滕 應.土壤與環境微生物研究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6] 史永旭,姜永明.五種淀粉酶活方法的比較研究[J]. 微生物學報,1996,23(6):371-373.
[7] 肖 湘,周 櫻,王鳳平.高效幾丁質降解菌的分離、鑒定及其幾丁質酶系的研究[J].海洋學報,2003,25(1):13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