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討了民族地區鄉村旅游在經濟、社會和環境方面可持續發展的意義,以一個瑤族村落——廣西恭城紅巖新村為研究對象,分析其鄉村旅游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從開發鄉村旅游產品、提高農村旅游經濟,開發保護當地民族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加強政府領導、理順管理模式,強化宣傳、打造品牌等方面提出其農業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民族地區;農業旅游;可持續發展;紅巖新村
中圖分類號:F59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04-0982-04
Study on the Rural Tourism in the Ethnic Group Area 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A Case Study of Hongyan New Village in Gongcheng County of Guangxi Province
DENG Min,YIN Xu-hong
(Tourism College,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Guangxi,China)
Abstract: Taking Hongyan new village of Goncheng county in Guangxi province, one of the Yao nationality villa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significance of rural tourism in the economy,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thnic group area was discussed. Then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were analyzed, suggesti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rural tourism were proposed from the aspes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products, improvment of the rural tourism economy, exploit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local national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strengthening the government leadership, straighten out the management mode, reinforce propaganda, brand building and so on.
Key words: ethnic group area; rural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ongyan new village
實踐證明,民族地區發展鄉村旅游能提高民族地區居民經濟收入和生活質量,改善當地的生活水平,帶動和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但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問題。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的發展最初是由政府牽頭組織,隨后由村民自治組織及社區居民自主經營。隨著旅游發展的深入,村中的能人和致富大戶占據了絕對優勢,社區居民及各方利益主體利益被忽略,旅游發展缺乏后勁。加上民族地區特色旅游資源的恢復、開發與保護工作滯后,降低了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發展的吸引力,影響到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1,2]。
1 民族地區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1.1 經濟方面的意義
民族地區大部分都是“老、少、邊、山、窮”的代言詞,經濟相對落后,但是文化底蘊和自然資源極其豐厚[3]。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推進民族地區以旅游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的發展,有利于把當地農業和旅游業有機結合起來,擴大農業生產的經營范圍,拉長農產品增值鏈,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有利于優化升級農村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創造就業機會,增加村民收入;有利于增強村民對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促進民族地區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2 社會方面的意義
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的持續發展,可以促使城鎮居民把現代化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意識等信息輻射到民族地區的鄉村,促進民族地區村民市場經濟觀念的覺醒和生活習俗的改變,激發村民改變現狀和對富裕、文明生活的追求,促進了信息流通和城鄉經濟共融,推動民族地區鄉村的城鎮化進程,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和文明素質,培養村民文明的生活方式,促進鄉村精神文明的建設和新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同時也促進當地居民根據市場需求有意識的深度挖掘民族地區的民族民俗文化內涵,加以保護,形成新的旅游吸引物,形成一個文化開發、保護、發展的良性循環。
1.3 環境方面的意義
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的持續發展,可以通過旅游活動的發展喚醒當地村民對傳統鄉村景觀、文化、環境和新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促進村民身體力行的參與到環境保護當中來,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在注重鄉村資源、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的協調發展的過程中,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實現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2 恭城紅巖新村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 廣西恭城紅巖新村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紅巖新村,位于廣西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鎮,村中85%以上的居民為明末清初從廣州等地遷至蓮花鎮的朱姓后代,均為瑤族,其余為壯族和漢族,居民感情很深,團結和睦。2003年紅巖新村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開始新屋改造建設工程,至今紅巖新村已經建起61棟獨立別墅,成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范。
因村周圍土壤呈弱酸性適宜種植柑桔、月柿等果樹,故村周圍種植多達700 hm2的月柿,當月柿掛果成熟時,滿樹紅燦燦的柿子,景觀頗為壯觀。自2003年開始舉辦月柿節后,紅巖新村步入了發展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的道路,也使村民嘗到了開發鄉村旅游的甜頭。他們將住房改建成為客房,興建餐館,建成了瑤寨風雨橋、滾水壩梅花樁、觀景臺、月柿節主會場、停車場等旅游設施,修建了景區大門、柏油路和果園觀光小道,開設了平江河水上樂園,建起了垂釣小區,開發觀花采果、民族風情表演等旅游項目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開設旅游咨詢點、醫療救護點,建立旅游接待中心,形成了食、宿、行、娛、購、游相配套的服務體系。至今該村已擁有客房300多間,餐館50多家,先后榮獲全區“生態富民示范村”、“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2006年全國十大魅力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等榮譽稱號。2003年至今共接待游客70多萬人次,旅游收入1 800多萬元,帶動水果產品、特產和紀念品等銷售收入860萬元[4],具備鄉村旅游接待的規模。
2.2 廣西紅巖新村鄉村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2.1 鄉村旅游產品特色不鮮明,旅游經濟發展缺乏長久生命力 自2003年紅巖新村開發鄉村旅游至今,開發的鄉村旅游產品受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缺少創新,停留在吃農家飯、采摘、釣魚、喝茶、唱歌、打牌等常規活動,缺少吸引游客重復游玩的旅游項目和產品;另一方面,紅巖新村舉辦的特色月柿節屬于農業生產活動,受水、土、光、熱等自然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只能于秋冬季節柿子成熟時開展,季節性非常強,影響了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總體來說,紅巖新村對鄉村旅游項目和產品缺少深層次的開發,鄉村旅游產品在市場競爭中缺乏競爭力和長久的生命力,這將制約了當地鄉村旅游的發展。
2.2.2 環境問題日益嚴重 紅巖新村在旅游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巨大的環境壓力。經過實地觀察,發現紅巖新村平江河水污染嚴重,主要是一些村民和游客不注意保護環境,隨手亂丟垃圾,致使河流上經常漂浮著食品袋、垃圾袋等污染物,影響了水質。二是受到上游滑石礦廠污水的污染,江內懸浮物較多,致使清澈的河水變得渾濁,甚至連當地村民都不敢吃河里打撈上來的魚。在紅巖新村,社區居民本身的生活就是寶貴的旅游資源,社區的資源狀況及居民的態度對民族地區的吸引力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是由于居民受長期的生活習慣的影響,存在著一些不良的行為,或無意地破壞當地賴以生存的資源和環境,致使環境問題日趨嚴重。
2.2.3 民族社會傳統文化弱化及誤解 在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發展中普遍存在著民族文化內涵挖掘不夠,產品特色不突出的問題[5]。在紅巖新村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民族歌舞表演和民族特色的服務接待等活動雖然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揚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隱藏其中的文化商品化、鄉村生活表演化、民族文化弱化等問題不容忽視。在民族服飾方面,村民平時多穿漢族的服裝,只有在每年10月6日的“盤王節”或“月柿節”節慶活動才穿戴瑤族服飾從事生產和旅游接待活動,缺乏民族服飾文化的氛圍。在民族語言方面,村里老人還能說些瑤話,村里的孩子大部分都不會說瑤話,瑤族傳統的情歌對唱在年輕人里面也少有聽見。在民族建筑方面,被譽為“生態富裕家園”的紅巖新村的建筑主要以西歐式的現代化小洋樓為主,缺少瑤族建筑特色。這些行為本身是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弱化及誤解。
2.2.4 旅游接待服務設施有待改進 隨著近幾年旅游接待所取得的成果,家家戶戶嘗到了開展鄉村旅游的甜頭,紛紛將自住的房屋改裝成民間的鄉村旅館。但是紅巖新村的小別墅建造的初衷是以自家居住為主,除了2005年7月動工的三期別墅已充分考慮到旅游接待的發展需要,在房間設計安裝廁所和洗浴設備,向標準化的旅游住宿接待靠近外,2003年3月的一期工程和2004年3月的二期工程所建設的房屋設計考慮的是如何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滿足當地村民的生活需要,改善村民居住條件,均未考慮到旅游接待的發展需要,不能滿足在每個房間安裝廁所和洗浴設備,其住宿設施有待進一步改善。
2.2.5 旅游管理體制不暢 恭城縣政府下大力氣幫助紅巖新村鄉村旅游的建設,成立生態旅游管理協會、制定紅巖西村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但缺乏管理制度和執行力度來引導紅巖新村鄉村旅游發展,導致紅巖新村鄉村旅游的發展具有很大的自發性和盲目性。本來村里生態旅游管理協會規定的接待游客的村民需要按人頭向村委會繳納一定的費用,但是村里一些人家的鄉村旅游做得非常好,經常人滿為患,繳納費用非常高,但是一些人家卻少有人問津,基本不用繳納費用,致使村民心里不平衡,慢慢地繳納費用的規定就不了了之,任憑鄉村旅游在紅巖新村自由發展。
2.2.6 旅游的宣傳工作不到位 2006年紅巖新村成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后,新聞、報紙、網絡陸續出現紅巖新村鄉村旅游和新農村建設的報道,同時輔以恭城“月柿節”的旅游節慶活動宣傳,至2008年出現大量紅巖新村的新聞資料、報道信息之后鮮見紅巖新村的宣傳報道,致使紅巖新村旅游整體形象的樹立與新農村的建設缺乏有機結合的宣傳,客源市場宣傳促銷力度以及鄉村旅游開發深度不夠,對旅游者難以形成有效的吸引力。
3 廣西紅巖新村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
3.1 豐富鄉村旅游產品,延長鄉村旅游生命周期
旅游作為一種典型的“體驗經濟”,已從觀光旅游為主轉向體驗旅游為主。體驗式旅游以旅游企業為舞臺和道具,以游客參與互動為主要特征,以使游客得到各種感官刺激和精神震撼為主要目標,是人性化、個性化的旅游消費[6]。鄉村旅游的游樂項目就是要以其“鄉土性”和“土味”吸引游客參與到農村的生活當中,體驗當地農民的生活味道。紅巖新村是以其優美的自然山水,清凈的環境,新農村建設點等一系列吸引物吸引游客來此開展鄉村旅游。對此紅巖新村鄉村旅游要適時的推出一些具有該地鄉村特點的旅游活動、娛樂活動、節慶活動來吸引更多的游客,要讓游客參與到鄉村的具體活動,體驗鄉村的具體勞動生活。首先要做到完善觀賞性參觀游覽項目,對于游山玩水、果園觀光等游覽項目,則要加強登山安全、果園文明參觀和采摘等教育;其次設計參與性的游樂項目,結合時尚潮流,開辟“開心果園”、“開心菜園”等場地,吸引游客到果園、菜園開展種植、養護、采摘等活動,結合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延長當地對游客的吸引力,增加重游率,延長鄉村旅游生命周期。要適當開發主題節慶活動,諸如結合紅巖新村情況開發“春喝油茶,夏戲水,秋觀瓜果,冬采摘”的主題活動,并設計相應的節慶活動與其配套,增加游人的關注度和吸引力,延長游客在紅巖新村的停留時間,可以促進他們的消費,增加農戶的收入,提高鄉村旅游經濟效益。
3.2 加強社會民族文化的開發與保護,促進鄉村旅游社會和諧可持續發展
隨著紅巖新村旅游的發展,需要重新挖掘紅巖新村瑤族文化,并將其保存、延續,在開發中保護,在發展中保持當地瑤族文化。首先要增強當地村民的民族文化保護意識。村民通過民族旅游活動開展,隨著他們經濟收益的增加,在政府的有意識引導下,強化村民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的意識。其次是成立紅巖新村瑤族文化保護工作小組,由紅巖新村生態旅游管理協會出面,在村落里長者和能人身上挖掘深度,挖掘隱藏在其中民間文學、民間舞蹈、民間工藝,恢復瑤族民間的文化活動,以弘揚當地的瑤族民間風俗。接著是成立民族文化展覽室,由于紅巖新村規模較小,村里居民被漢化嚴重,即不具備成立像民族生態博物館那樣,具有明顯的保護和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的社會功能,把文化遺產應原狀地、動態地保護和保存在其所屬社區和環境中[7,8],也沒有具備成立民族文化旅游博物館的條件,因此建議在此成立民族文化展覽室。它可以配合社區的自然景觀、建筑物、生產生活用品等物質(有形文化遺產),將所挖掘的當地瑤族社區的風俗習慣等非物質(無形文化遺產)的所有文化因素以文字、圖片、影音資料的形式陳列在展覽室中,并輔以當地新農村建設的成就資料,必將成為紅巖新村的一個亮點。
3.3 加強環境保護,為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打下扎實基礎
紅巖新村鄉村旅游是以生態觀光農業為背景和載體,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尤為重要,是其生存之本。如果紅巖新村清新的空氣與綠色環境被污染,將失去吸引游客的主要吸引物。因此紅巖新村要保證環境質量,必須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同時需要政府的規范和統一管理。首先修建多個垃圾箱,并建立嚴格管理制度,并采取集中處理垃圾的措施,及時清理垃圾,避免二次污染;其次是在鄉村旅游集中的地區安裝地下管網排污和修建垃圾站;最后是下令將平江河上游的滑石礦遷走,消滅河水污染源等,在加大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提高紅巖新村旅游的服務質量和水平,搞好軟環境,使旅游者能在干凈、優美、舒適的自然環境中盡享其樂,才能迎來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3.4 理順鄉村旅游管理模式,積極創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為了提高村里生態旅游協會執行力度,保證紅巖新村鄉村旅游的發展后勁,在紅巖新村的發展管理中,必須轉變觀念,理順管理模式,走“政府+管理協會+村民”管理道路。當地政府和職能管理部門應該從宏觀角度進行管理,強化自己作為規范者和協調者的角色[9],為廣大游客的利益、當地經營戶的利益、旅游地健康發展的長遠利益積極引導,進行規范管理。政府當前最需要做的工作是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體系。各級政府職能部門要明確責任,制定出相關管理辦法或條例,對鄉村旅游的規劃審批、經營管理、安全管理、環境衛生等方面進行規范與監督,引導其逐步走向行業協會自律管理。最后由村里的生態旅游管理協會主持地方旅游管理工作,充分發揮地方自治的優勢,同時必須由政府主導發展方向,督促旅游管理協會制度的執行,并動員全村村民參與到旅游開發當中,并督促旅游管理協會制度的落實。
3.5 加強宣傳,打造紅巖新村鄉村旅游品牌
鄉村旅游要走產業化的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要將現有的蛋糕做大,必須在統一規劃下進行改造,樹立品牌。樹立良好的旅游品牌,不僅有助于擴大旅游產品的影響力,加深旅游者的主觀印象,而且有利于引導旅游者對目的地的選擇行為[10]。紅巖新村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要通過規劃和品牌的營造,將鄉村旅游推向產業化的健康道路。品牌的打造還須強化資源特色和文化的挖掘與包裝。因此需要組織專人對紅巖新村的旅游資源與相關信息進行歸納整理和網絡營銷,首先通過恭城政府網站和桂林旅游網站等信息平臺,展示紅巖新村的村風村貌,民族風情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信息動態;其次是整合歸納,塑造良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點的紅巖新村鄉村旅游的品牌形象,將其新農村建設的成果和鄉村旅游發展進行捆綁宣傳介紹,最后將紅巖新村豐富的農業產品和旅游產品進行整合營銷傳播,將旅游產品與農業產品銷售捆綁進行廣告宣傳,讓顧客了解其鄉村旅游信息,再發揮人際傳播的輻射作用,讓更多的人了解紅巖新村的旅游資源,吸引更多的游人參觀。通過強勢宣傳,必將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幫助紅巖新村打造的鄉村旅游品牌形象,為其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鄧 敏.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發展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7.
[2] 曾雪飛.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發展研究[J].貴州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54-56.
[3] 徐興美.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經濟發展探析[J].科協論壇(下半月),2007(3):132-133.
[4] 黃新躍. 農家樂樂萬家 看紅巖新村如何打造生態旅游品牌——恭城瑤族自治縣成立20周年成就報道之二[EB/OL]. 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0/09/26/011185704.shtml.2010-09-26.
[5] 龔 娜.貴州民族地區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探析[J].貴州民族研究,2010,31(2):96-100.
[6] 方小燕.體驗經濟中旅游模式的轉變[J].商場現代化,2006(18):156.
[7] 杜倩萍.略論西部大開發中民族生態博物館的建設 [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1,28(4):73-76.
[8] 容小寧.廣西生態博物館建設探索與規劃[J].中國博物館,2005(3):44-45.
[9] 周躍云,趙先超,于 倩.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鳳凰古城保護與開發對策研究[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19-24.
[10] 趙 健,許南垣.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旅游發展戰略研究——以騰沖旅游改革試點為例[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5(2):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