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促進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健康發展有利于加快現代農業步伐和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盡管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較快,但從總體上看還處于初級階段,存在整體水平不高、內部治理不規范、利益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結合對湖北省黃岡市的調查,分析了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現狀,揭示了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若干對策措施。
關鍵詞: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現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04-0991-03
The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armers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Taking Huanggang City as Example
LIU Han-cheng,CHENG Shui-yuan
(Business College,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Huanggang 438000, Hubei, China)
Abstract: Promoting healthy development of farmers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was beneficial for speeding up the march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and realizing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ics. At present, despite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farmers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it was still in the primary stage with problems such as the overall level was low, interior management was not normative, and interest mechanism was unsound and so on. 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Huanggang city in Hubei province,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farmers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was analyzed firstly; and then existing problems were pointed out; in the end, 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accordingly.
Key words: farmers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actuality;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曲折前進。土地改革和人民公社時期成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只是作為政府的一個分支機構,沒有真正實現農民所有并實現自我管理;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奠定了農戶家庭作為農業生產基本組織單元的地位,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伴隨著農產品市場化改革,各種專業技術協會、專業合作社甚至公司等稱謂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相繼產生,加入WTO以后,為應對全球挑戰,中國又進一步明確了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思路和措施,各種支持政策體系不斷完善[1]。實踐證明,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對于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應清醒看到,盡管中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較快,但從總體上看還處于初級階段,存在整體水平不高、內部治理不規范、利益機制不健全以及帶動能力不強等問題。結合對湖北省黃岡市的調查,在分析當前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揭示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促進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健康發展的對策措施。
1 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現狀分析
1.1 發展速度快
2007年7月《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實施以來,各地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迅猛。2011年,黃岡市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夯實,糧食增產4.3億kg,達到32.7億kg,實現“八連增”,油料、畜禽、水產、板栗、茶葉等主要農產品全面增產。農業產業化經營深入推進,新增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36家,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1 756家。以農機專業合作組織為例,雖然黃岡市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發展農機化的自然條件并不優越,但是農民對農機化服務的需求迫切。近年來,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拉動下,黃岡市農業機械裝備水平明顯改善,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作業公司、農機作業協會等新型服務組織涌現。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農機作業服務為中心,以農機化技術推廣、技能培訓、機具維修、配件供應等為支撐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據調查統計,2011年黃岡市有農機專業服務組織154個,其中農機合作社52個;農機戶9.3萬個,農機大戶1 511個;農機培訓、推廣等公益性服務機構141個;農機維修網點、銷售網點1 139個;農機從業人員達16.1萬人。
1.2 組建模式多樣化
近年來,黃岡市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模式呈現多樣化的發展態勢,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有以下兩種模式:一是大戶牽頭型。如農民宛西平是黃梅縣獨山鎮葡萄種植大戶,他針對各戶小規模栽種葡萄現狀,成立了小宛葡萄專業合作社,并創辦了綠興生態果業有限公司;目前共有178戶加入合作社,葡萄種植面積達133 hm2。二是龍頭企業帶動型。如團風縣天鷹畜牧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采取“龍頭企業+聯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使農戶依托企業發展參與市場競爭,并與聯社形成“統購統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實現了人才、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聯社在生產資料上采取對外統購、對內分銷的經營策略,降低了養殖戶的必要性開支;依托龍頭企業加強產品研發,提高了產品品質,形成了一批特色優勢畜產品,如“林家大灣”鮮蛋、“夢沖牌”綠殼蟲草雞蛋等,增強了畜產品市場競爭力。
1.3 服務領域不斷擴展
目前,黃岡市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涉及種植、畜禽、水產、苗木、服務等領域,各領域圍繞特色產業實施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英山縣現有的10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中,從事茶葉、中藥材、蔬菜、食用菌等種植業的有70個,約占66.6 %;從事畜禽等傳統養殖和特色養殖業的有16個,約占15.2 %;從事加工、儲運、保鮮等農產品加工的有5個,約占4.8 %;從事生產資料、產品銷售、技術服務的有9個,約占8.6 %;其他行業如農機合作社等有5個,約占4.8 %[2]。麻城市鹽田河鎮13名經營大戶發起成立大別山板栗專業合作社,籌集資金2 000萬元,興辦板栗深加工項目,建成面積1 120 m2、每年可提供2 000 t板栗的鄂東第一大冷藏保鮮庫,加工生產板栗罐頭、板栗粉等系列產品,直接增加了板栗種植戶的收入;另外合作社還通過提供冷藏服務調節市場供求,提高經濟價值。宋埠鎮兆至蔬菜專業合作社組織蔬菜種植、銷售大戶32人,及時為成員提供信息技術服務,開辟固定銷售渠道,實行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帶動了當地蔬菜產業的發展。
1.4 管理運行日趨完善
團風縣富民農機專業合作社管理運行主要有3個方面的特點:一是依靠農機化技能人才引領。合作社積極發揮農機經營作業技術優勢,引領合作經營;二是實行入社、退社自由的運行機制。社員通過農機器具、技術、資金、土地等自愿入社,進出自由,并采取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管理模式。統一聯系業務、統一機具管理、統一作業收費、統一核算經營,按勞付酬與按股分紅相結合;三是合作社服務實現全程化。從耕作、播種、除蟲治病、收割到運輸,甚至到收購農副產品實現一條龍跟蹤服務。從運行效果看,該合作社有效解決了團風縣大路崗村的糧食生產方式效益低、季節性糧田拋荒、耕地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低以及農村勞動力轉移不穩定等問題。
2 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宣傳缺位,農民認知不足
盡管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對于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現代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但大多數農民對合作經濟組織了解不多,認知程度低,參與人數還相當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黃岡市所轄縣市大多地處偏遠地區,農民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在入戶訪談時發現,大部分農民對合作社知之甚少,出現了調查人員談論農民合作社,農民卻認為是在討論農村合作醫療的情形。抽樣調查表明,48.0%的人不了解農民合作社,37.0%的人了解一點,10.5%的人比較了解,只有4.5%的人真正了解。可見,由于當地對合作社的宣傳不夠,導致農民對合作經濟組織認識還比較模糊,最終影響其參與的積極性。
2.2 產權不清晰,內部人控制問題明顯
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在制度安排和運行機制中存在嚴重偏差和缺陷,難以形成對組織成員和經營管理者的有效激勵和約束,也難以從根本上保護擴大農戶的經濟利益,調動其參與和支持合作組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對加入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的調查發現,有21.0%的農民加入時繳納了少量會費,10.0%的農民在合作組織中有股金,這說明大多數農民與合作經濟組織沒有緊密的產權聯系。由于產權關系不明確,在農民合作組織經營決策問題上,表現為內部人控制問題突出[3]。調查表明,回答對“如何經營決策”說“不知道”的農民占全部樣本的50.0%,尤其對盈余及其分配狀況不知道的比例更高,回答“參與決策”的占20.0%,回答“只是了解”的10.0%。可見,普通農民與合作經濟組織的管理者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缺少農民參與決策及利益保護機制。
2.3 缺乏有效的資金支持
近年來,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快速發展,各地政府雖然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來鼓勵和引導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資金支持,但當前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資金仍然相對不足。調查表明,只有30.0%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享受到了政府的政策扶持,且主要來源于中央和省級政府的財政資金;另一方面,由于金融信貸在抵押、擔保等方面門檻較高,手續繁雜,往往難以達到信貸的條件。團風縣富民農機合作社由于缺乏資金支持,只能依托自身積累解決農機設備問題。2003年合作社擁有收割機1臺,2007年增至2臺,到2011年2月總量才增加到4臺。聯合收割機的數量因增長較慢而導致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因此,解決合作社融資難問題已經成為農機事業發展中的當務之急。
3 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3.1 廣泛宣傳引導,激發農民參與熱情
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對合作經濟組織進行廣泛宣傳,轉變不利于發展的落后觀念,化解農民對合作經濟的誤解;通過多種形式的合作培訓班,讓農民了解合作知識,懂得合作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明白合作的價值和意義,是合作發展的迫切任務[4]。通過找準好的項目,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以產業為核心帶動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吸引農民以較低成本進入市場,讓農民看到實際利益;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了解和尊重農民的意愿和需求,先示范后推廣,發揮典型的模范帶動作用,有助于激發農民踴躍加入合作經濟組織的熱情。
3.2 明晰產權,構建利益分配機制
一方面,要確保產權與投票權一致且相對獨立,實行一人一票制,成員均享有一票的基本表決權。“出資額或者與本社交易量(額)較大的成員按照章程規定,可以享有附加表決權,但不得超過本社成員基本表決權總票數的百分之二十”[5]。另一方面,合作社成員既可以以貨幣出資,也可以以實物、技術、土地承包經營權等代價出資。引導合作社遵循“股權大體平均”的原則,將單個股東的股金規模控制在總股本的20%以內,以避免因資金來源的異質性而導致剩余控制權的畸形。在利益分配激勵機制方面,合作社對農戶的利潤分配應重視按股金分紅與按交易額返利結合進行。針對管理者(一般為核心會員),可建立收入與目標責任制相結合的制度,以體現其對合作經濟組織的價值和貢獻。
3.3 放寬農村金融市場準入制度,引導農村金融機構規范化發展
按照“低門檻、嚴監管”的原則,鼓勵社會各類資本到農村地區設立村鎮銀行、信貸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相關部門和機構應進一步放寬對微型金融服務業的市場準入制度,開放民營資本進入微型金融服務業的途徑,大力發展小額信貸。允許符合條件的小額信貸公司改制為村鎮銀行,并在此基礎上,繼續擴大試點范圍,完善監管,積極利用民間借貸。引導更多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組建農村資金互助社試點工作,大力推行貸款聯保制度,由合作社按自愿原則組織成員簽訂聯保協議,通過互保互利、共擔風險的形式提高成員獲得貸款的能力;可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聯合會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信貸擔保公司,為成員單位及其成員提供信貸擔保。
參考文獻:
[1] 魏瑞斌,程 剛.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危機信息管理機制的構建[J].財貿研究,2011,10(5):39-42.
[2] 湖北省英山縣財政局課題組.英山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情況的調查與思考[J].農村財政與財務,2011(11):36-37.
[3] 徐龍志,包忠明.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優化:內部治理及行為激勵機制研究[J].農村經濟,2012(1):112-116.
[4] 劉 彤,朱興濤.論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困境與出路[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37-41.
[5] 包忠明,徐龍志.優化農民合作組織運行機制的個案分析與對策建議[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1(1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