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資本有機構成理論是馬克思經濟學一個亟待發展的很重要的理論。資本有機構成是馬克思經濟學在宏觀和微觀方面運用研究的一個關鍵變量。文章研究資本有機構成在宏觀經濟中的運行機制,揭示其與一些重要的宏觀經濟變量的關系。研究發現,資本有機構成的變化決定了其他變量的變化。資本有機構成與經濟增長不是簡單的線性“互相關”關系。當資本有機構成很低時,它與利潤率進而經濟增長率“正相關”,當它上升到一個“最優值”后才與利潤率和經濟增長率負相關。因此,要維持最優經濟增長就必須在資本技術構成提高的前提下,保持最優資本的價值構成不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無法做到這點,但可以借助政府的宏觀調控延緩危機發生;或者使經濟周期的“波幅”縮小。
關鍵詞:資本有機構成;經濟增長;宏觀經濟
中圖分類號:F0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3)02-0039-05
一、導論
資本有機構成理論是理解馬克思經濟學的樞紐之一。由于其豐富的內涵,也是發展和創新馬克思經濟學不可缺少的一個理論環節。深化資本有機構成理論對馬克思經濟學的發展和創新、對克服西方經濟理論的缺陷都有重要理論意義。如果將其作為一個關鍵“變量”,用于對馬克思經濟學的數理分析,不但為建立馬克思經濟學的數理計量模型,發展馬克思的資源配置理論,找到了便捷分析工具,它還優于西方經濟學的類似變量和范疇,諸如資本產出比率、資本勞動比、資本深化等,可解決現代經濟增長模型中的某些矛盾。由于資本有機構成理論是勞動價值理論的一個派生形式,是價值理論在資本運行過程中的特殊表現形式之一,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獨創的重要理論之一,同時又是貫通宏觀和微觀的中介,它對于研究馬克思經濟理論的發展與創新、研究馬克思經濟的具體運用、研究馬克思經濟理論的中國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借鑒現代經濟學研究工具研究資本有機構成方面已經有了不少成果。比如Wolff等人從理論和實證兩個方面運用數理模型深入分析了資本構成與利潤率之間的關系[1]。Anwar Shaikh還對資本有機構成本身進行了數理分析,把資本有機構成分解為“技術構成、價值構成和物質構成”三因素,并建立一個數理模型來分析其相互關系[2]。對資本有機構成與利潤率、與經濟增長率關系的研究方面,一般還停留于簡單的“線性”負相關的認識。實際上,資本有機構成無論是宏觀上還是微觀上,其與利潤率及經濟增長率的關系不是總是“負相關”,當資本有機構成很低時,它與利潤率進而經濟增長率“正相關”,當它上升到一個“最優值”后才與利潤率和經濟增長率負相關。這說明,創立馬克思主義的“最優資本有機構成理論”很有必要。這個理論在微觀上,可以借鑒西方經濟學的分析工具,研究企業(剩余)價值最大化問題,宏觀上可以研究最優經濟增長問題。馮金華研究了資本有機構成理論的“微觀”運用,他借用現代經濟學的等成本曲線和擴張線等分析工具,用數理邏輯分析有機構成與技術構成、價值構成之間的數量關系,然后按照剩余價值最大化的原則,討論完全競爭企業的最優資本構成,最后說明最優資本構成的變化規律[3]。本文將研究其宏觀意義:分析最優資本有機構成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二、資本有機構成理論
(一)資本有機構成的意義
資本有機構成是資本技術構成與資本價值構成的矛盾統一體,是資本二重性的集中體現;反映了資本的物質與社會、社會價值的分配、投資與消費等復雜的經濟社會關系。技術構成與價值構成的偏離反映了經濟結構優劣狀況和分配上的合理程度。從外延上看,資本有機構成分為“個別資本的有機構成”和“社會資本的有機構成”。個別資本有機構成的變化與個別企業的利潤率成正相關,社會資本有機構成的變化與一般利潤率總體負相關。
(二)資本有機構成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已有研究表明,資本有機構成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關系。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有不斷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以追求超額利潤的內生力量。因而資本有機構成提高不但有其必然性,還是資本主義經濟增長的動力;另外一方面,資本主義提高資本有機構成長期看會使一般利潤率下降,進而使經濟增長率下降,直至引起周期性的經濟危機[4]。而資本有機構成作為一個模型的變量與西方經濟學中的“資本產出比例”有類似作用,從某種角度說,它反映了增長模型中的“技術關系”。長期看,資本有機構成提高意味著技術進步。這就出現一個矛盾: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的發動機,即技術進步促進經濟增長,而模型表明的是技術進步導致了經濟危機!
市場經濟的增長和危機的過程正是這對“矛盾”產生和克服的過程[5]。經濟增長取決于資本積累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可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意味著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又是資本積累的結果。似乎資本有機構成提高有利于經濟增長。可是,模型卻告訴我們,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導致利潤率趨向下降,進而導致資本主義經濟增長下降。如何認識這一“自相矛盾”的現象呢?
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關鍵是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導致資本技術構成的提高,技術構成反映了勞動節約的程度,同時“降低勞動力價值”,因而導致價值構成也提高。如果二者方向一致,就是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動態看,雖然勞動生產率提高導致勞動力價值降低的同時,單位商品價值也降低,即這意味著“C”也隨勞動生產率提高降低,即它有與資本的技術構成反向變化的趨勢,阻礙資本有機構成提高;但是,資本技術構成提高的速度與其引起的資本價值構成的正向變化和反向變化誰的變化快,就決定了最終二者的變動方向。由于勞動力價值V與C一同降低的同時,剩余價值在增加,積累在加速,新增資本中C的部分在更快的增長,顯然,技術進步促進資本有機構成的正向變化的速度快于反向變化的速度,即技術進步引起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結論成立。不過這個解釋并沒有解決經濟增長與技術進步的“矛盾”,產生矛盾的原因及矛盾的解決途徑的秘密,要在“資本有機構成”內部去尋找。
(三)資本有機構成與經濟增長互相關的內在機制
資本家投資的目的是利潤,如果沒有利潤自然就沒有投資;因此,利潤率下降導致投資下降比較好理解。但一般利潤率為什么會下降呢?從利潤率公式分析,是“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導致了一般利潤率下降。可是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導致利潤率下降的內在機制是什么呢?
我們知道,資本構成包含資本的技術構成和資本的價值構成兩個層面。所謂資本有機構成,是指資本構成的這兩個層面的變化趨勢是一致的:即隨著技術進步(資本技術構成的提高),資本的價值構成不斷提高;換言之,從經濟增長的角度看,不變資本的增長與技術進步正相關,而可變資本的增長與技術進步負相關。也即是,資本的積累速度快于工資(勞動力價值)的增長速度。我們還是從增長模型來分析變量q究竟應該怎樣變化才能保證經濟增長不發生周期性變化,或者不出現經濟危機。換言之,尋找“持續穩定增長”的條件。
剩余價值率與儲蓄率提高短期雖然可以提高經濟增長率,但長期看不但不能提高增長率,反而加速經濟波動。因為,馬克思的經濟增長模型 [g =]中,s′,m′與q變化的相關性,即它們本身存在函數關系,因而先不考慮s′,m′的變換,集中分析q的變化。實際上,只要q不變,s′,m′則不變。而這三個變量都不變,顯然,將有一個不變的增長率g。換言之,q不變是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條件。我們還可以證明,持續穩定的增長率是價值公式中所涉及的所有變量c,v及m的增長率都相等,且等于總的價值(經濟)增長率。
設資本構成不變,即c/v=△c/△v;故△v/v=△c/c=(△c+△v)/(c+v);由于前面的內容可知,(△c+△v)/(c+v)=g,所以,經濟增長率g=不變資本c的增長率=可變資本v的增長率。同理還可證,g=剩余價值m的增長率。
這里把q稱為“資本構成”,或者資本的價值構成,而不稱為“資本有機構成”;因為資本有機構成是反映資本技術構成變化趨勢的資本價值構成。q 表示的是資本有機構成,則q不變意味著沒有技術進步(資本技術構成不變)。沒有技術進步的增長從長期看不但與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沖突,實際中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研究經濟增長時,一定以技術進步為前提。也就是說,在資本技術構成不斷提高的前提下,使資本的價值構成不變,成為經濟能否持續穩定增長的關鍵。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必然加速積累,剩余價值規律和資本主義生產目的決定了增長中v的相對縮小和c的相對增大,也即資本有機構成一定不斷提高。換言之,市場經濟沒有自動保證資本價值構成q不變的機制,也就是,市場經濟中沒有保證經濟均衡穩定增長的條件,必然會出現經濟周期,出現經濟危機。
資本價值構成q不能保持不變的秘密在于:(1)它反映的是資本主義分配關系。由于剩余價值m的越來越大的部分轉為c,q的提高意味著分配給資本家的部分的增長率大大地高于分配給勞動者的部分的增長率,即△m/m>△v/v。(2)它反映了宏觀經濟中的投資大于消費的關系。剩余價值中,用于資本家的消費部分由于資本家人數很少可以忽略不計,即使考慮資本家的消費,也是用于積累的部分增長遠遠大于用于消費的部分。這樣,我們可以粗略地把資本價值構成的比例看成是積累與消費的比率,其變化趨勢就是積累與消費的變化趨勢。資本價值構成的提高意味著投資的增長率快于消費的增長率,即△c/c>△v/v,從而導致經濟失衡。
三、最優資本有機構成原理及其對最優經濟增長的決定
根據利潤率公式:[p' = ]
由于隨著技術進步,q有不斷提高的趨勢,我們可以證明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導致利潤率下降,進而導致經濟增長率下降,直至經濟危機的出現。根據下面的分析,即使剩余價值的提高也不能阻止利潤率下降的趨勢,因為“極限利潤率”趨于零。是不是可以說,資本有機構成越低,經濟增長率就越高呢?
如果僅僅從利潤率模型和經濟增長模型“靜態”分析,即表面的分析,不考慮變量之間的關聯,確實如此。就像我們論證資本有機構成提高時,如果假定剩余價值率也提高,表面靜態分析,也會否定利潤率下降定律一樣。設c趨向于0,即新創造的價值全部轉化為勞動力價值。如此,則資本有機構成q趨于零。因為,當c 趨于0,則v趨于無窮大;剩余價值率m' 就趨于無窮小,即趨于0。此時,利潤率趨于0:
[=],式中,m'=m/v
可見,資本有機構成q并非越低越好。當q趨于無窮大時,經濟增長率和利潤率趨于0;當q趨于無窮小時,利潤率和經濟增率也趨于0。由此得出結論:存在一個適度的,或者最優的資本有機構成q,即保持經濟最優增長的資本有機構成。設有“最優資本有機構成”存在,用q表示。所謂最優資本有機構成,就是在其他條件不變前提下,保證經濟最優增長的資本有機構成。當不考慮其它約束時,可能的最高經濟增長率就是最優增長率。根據上面的分析,q等于0和無窮大,利潤率進而經濟增長率都等于0。因此,假定資本有機構成q=0開始,在整個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利潤率進而經濟增長率并不一直都與q負相關。當資本有機構成從0開始上升時,利潤率進而經濟增長率隨q上升而上升;當到達一個點時,利潤率和經濟增長率開始隨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而下降。即q 最優資本有機構成及其影響 從左下開始分析: (A)圖橫軸c與縱軸v分別表示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曲線表示資本有機構成變化的各點。(B)圖表示資本有機構成q(橫軸)與利潤率p'(縱軸)的關系。曲線表示q的高低值。橫軸q從0開始向右延伸,其值遞增。其對應的利潤率p'即縱軸。(C)圖橫軸I表示投資率,縱軸C表示消費率;曲線表示投資率與消費率的各種組合關系。(D)圖橫軸t表示時間,縱軸g表示經濟增長率。曲線表示經濟增長隨時間變化由開始的上升到一個極點后下降的周期變化。 上述4個圖形相互關聯,表示資本有機構成、投資率、消費率、利潤率、經濟增長率之間復雜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及其決定關系。 從圖形分析,(A)是決定(B)(C)(D)的決定因素。也即是說,資本有機構成的變化決定了其他變量的變化,其他變量的變化受制于資本有機構成的變化;資本有機構成q從0到無窮大的范圍內,只有一個點q決定了最大化經濟增長率:即最優資本有機構成決定最優經濟增長。因此,要使經濟保持最優增長率,就要先找出最優資本有機構成。資本有機構成通過影響其他“中間變量”,進而決定經濟增長率的機制如下: 從(A)開始。最優資本有機構成一方面向上到(B),決定了最優利潤率。可見,資本有機構成與利潤率負相關,是從最優資本有機構成開始的。另一方面,最優資本有機構成向右決定了投資與消費的比率,即(C)圖中最優投資消費比率。我們知道,總價值由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構成。其中,剩余價值的大部分轉化為追加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成為資本積累;在忽略資本家消費和不考慮稅收的前提下,剩余價值可以看成全部轉為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這樣,資本有機構成的分子不變資本近似反映了(生產)投資,可變資本近似反映了(生活)消費,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比率,即資本有機構成也就近似地反映了投資與消費的比率,因而最優資本有機構成決定最優投資消費率。 于是,(B)圖中最優資本有機構成決定最優利潤率、最優經濟增長率,即利潤率與經濟增長正相關,與(C)圖中由最優資本有機構成決定的最優投資消費率,共同決定了最優經濟增長率。 由于資本有機構成反映了投資與消費、資本與勞動者的分配關系,因此,最優資本有機構成的選擇就是選擇最優投資消費比例,和平衡資本與勞動的矛盾問題。這個“資本有機構成的最優原理”對于分析宏觀經濟和經濟危機的機理和治理都很重要。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資本有機構成理論是馬克思經濟學一個亟待發展的很重要的理論。資本有機構成是馬克思經濟學在宏觀和微觀方面運用研究的一個關鍵變量。本文研究資本有機構成在宏觀經濟中的運行機制,揭示其與一些重要的宏觀經濟變量的關系。研究發現,資本有機構成的變化決定了其他諸如利潤率、儲蓄與投資、消費與投資、生產與分配、物質增長與價值增長等的變化關系。資本有機構成與經濟增長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當資本有機構成很低時,它與利潤率進而經濟增長率“正相關”,當它上升到一個“最優值”后才與利潤率和經濟增長率負相關。 因此,要維持最優經濟增長就必須在資本技術構成提高的前提下,保持最優資本的價值構成不變,也就是讓經濟增長率等于勞動者價值v的增長率,即工資與經濟增長保持同等增長速度。這意味著勞動者分享利潤,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市場機制是不具有這個功能的。這需要在市場機制外施加一個“外力”,即政府的宏觀調控。當然,政府的宏觀調控不可能完全做到這點,但能夠做到使技術進步條件下,q值到了“最優值”后減緩上升,延緩危機發生;或者使經濟周期的“波幅”縮小。從預防和治理危機的角度分析,我們從模型中得到如下啟示: 1.協調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在增長速度方面的差距可以通過外生變量,比如調整分配關系,也可通過鼓勵人力資本投資,尤其是勞動者自己對自身人力資本的投資,以提高勞動力價值來“內生地”縮小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增長速度差距,達到經濟相對穩定增長的目的。通過提高勞動力價值的措施來降低過高的資本有機構成,就是加大對普遍提高勞動者素質方面的投入,即加強所謂的“人力資本”投資,尤其加強對“低收入者”在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公共投入,以提高勞動力價值本身,從而增加勞動力價值在總價值中的比重。勞動力價值比重的大小還與國家的經濟結構有關。在國際分工中主要從事低附加值的加工生產,進入低端產業鏈,而高度外向型的產業結構是導致勞動者收入份額縮小的關鍵;應該調整產業結構,加強自主創新,提高勞動的知識和技術含量,即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2.馬克思的模型沒有考慮產業的差距,是從社會評價資本構成來分析的。其實,由于不同產業的資本有機構成不同,可以通過調整產業結構來調節社會平均資本有機構成。加強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滯后一方面制約了第一、二產業的發展,同時,第三產業是“低資本有機構成”的產業,能降低整個社會的“資本有機構成”。 3.現代宏觀經濟學把投資、消費和出口當成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一駕馬車慢了,就通過另外兩駕馬車“加速”來彌補;比如,消費需求不足就通過“擴大投資”來拉動,“內需不足”就通過擴大出口來解決,這只是個短期的、治標不治本的辦法。因為,這個思路忽視了“結構”問題:最重要的是“資本結構”,即資本有機構成。從增長模型分析,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導致消費需求大大縮減,信用體系遭到破壞,利潤率極低,市場機制已不能拉動投資。經過“危機”的破壞性強制調節,通過公共投資,在短期內可啟動經濟增長;但是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某些“無效”投資造成資源浪費;生產性投資又可能導致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加快,生產更加過剩,為以后更大危機埋下隱患。所以,反危機應該“長”“短”兼顧,短期措施應立足解決貨幣和信用方面的危機,而長期措施應以資本有機構成理論為基礎,立足建立提高勞動者收入的長效機制,在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的前提下,力爭資本價值構成保持相對穩定。在經濟增長未達到最優之前,根據當時的具體條件,尋找到資本有機構成的最優點,進而發現最優投資消費比率,以保持最優經濟增長的實現。 參考文獻: [1]Wolf,Edward N.The Recent Rise of Profits in the United States[J].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2001,33(3). [2]Anwar Shaikh,“Organic Composition of Capital”,“Marxian Economics”in J.Eatwell et. al.(eds.),Marxian Economic,The New Palgrave,New York London: W.W. Norton,1990. [3]馮金華.資本的有機構成和最優構成[J].學習與探索,2008(1):137-140. [4]楊繼國. 馬克思的增長理論與現代增長理論比較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01(4):65-69. [5]楊繼國.基于馬克思經濟增長理論的經濟危機機理分析[J]. 經濟學家,2010(2):5-11. 責任編輯 莫仲寧q時,增長率開始下降,直至增加難以為繼;在沒有外力作用前提下,隨著q達到一個“極值”,經濟危機爆發。經濟危機通過消滅部分不變資本存量c,重新使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