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黨和政府以及全體人民共同為之努力奮斗的價值取向,也將成為中華民族走向民族復興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偉大的精神向心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聚共識”的價值觀,是打上了“國情烙印”的價值觀,是體現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精神”的價值觀,是能夠形成“百姓氣場”的價值觀。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識;國情;基本精神;氣場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3)02-0078-03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是一個統一全黨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報告,也是一個引領全民思想,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光明前景前進的報告。報告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三組“倡導”、十二個范疇、二十四個字,這是反映現階段全國人民“最大公約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黨和政府以及全體人民共同為之努力奮斗的價值取向,也是我們共同的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將成為中華民族走向民族復興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偉大的精神向心力。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聚共識”的價值觀
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在黨的文獻中第一次出現,是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議,當時沒有用“價值觀”,而是用相近的“價值體系”這個概念,決議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2]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也重點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3]除了中央文件的提法,許多地方黨委和政府已先后概括出了具有各自地方特色的核心價值觀,如北京提出的“愛國、創新、包容、厚德”,上海提出的“海納百川、追求卓越”,杭州提出的“讓我們生活得更好”等等。許多領域也概括出了具有自身特點的核心價值觀,如革命軍人的核心價值觀—“忠誠于黨、熱愛人民、報效國家、獻身使命、崇尚榮譽”,司法界提出的核心價值觀——“公正、廉潔、為民”,公安部門提出的人民警察核心價值觀——“忠誠、為民、公正、廉潔、奉獻”。這些核心價值觀的概括和凝練,為凝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累了經驗,提供了素材,但這些核心價值觀都只具有地方性、局部性的特征。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該具有為全國各族人民所接受的全局性、整體性特征,反映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心聲,而不是僅僅反映部分地區、部分階層、部分領域、部分行業的價值訴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旦提出,就應能夠成為引領全體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
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和理想。這些目標和理想的實現,需要在最大的范圍內增進共識,才能凝聚力量,激發活力。而核心價值觀作為一個社會意識形態的主體和靈魂,是社會穩定發展的支撐和動力。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我們精神家園的源流豐沛、葳蕤生長。如同物質家園種上花草才更加富有生機,精神家園用核心價值構筑才能產生巨大能量。沒有核心價值觀,一種文化就立不起來、強不起來,一個民族就沒有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一個國家就沒有統一的意志和共同的行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中華民族的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圍繞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信念產生一種引領民眾精神的向心力,三個“倡導”、十二個范疇、二十四個字的系統性結構,具有為全國各族人民所接受的全局性、整體性特征,反映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心聲;體現了黨對改革開放以來領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精神文明建設的經驗總結和認識的進一步成熟和深化;體現出執政黨提出的目標理想及價值取向符合全社會成員的長遠與眼前的利益訴求,得到老百姓的基本認同并成為社會遵守的基本準則。“共識”產生“合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必將成為凝聚人心、匯集民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引領全體中國人民團結奮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柱。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打上了“國情烙印”的價值觀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基本原理。那么,中國的社會現實是什么?就是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用鄧小平的話說是“不夠格的”社會主義。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是一個什么樣的歷史階段呢?它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從時間上來看,“我國從五十年代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至少需要上百年時間,都屬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漫長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有兩點:一是人口多、底子薄,地區發展不平衡,生產力不發達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二是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成熟,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還不夠健全,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和小生產習慣勢力在社會上還有廣泛影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基本路線是一個中心(經濟建設)、兩個基本點(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已取得了巨大成就,勝利地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的前兩步戰略目標,生產力水平上了一個大臺階,商品短缺狀況基本結束,市場供求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時期。但“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展都要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1]13;“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一倡導,表明了我們這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的奮斗目標。具體為:經濟上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政治上要建立真正的人民民主,文化上要創造引領世界文化潮流的先進文明,社會上要形成安定有序和諧相處的良好氛圍,這既是執政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和對民眾的莊嚴承諾,也是全中華民族自覺的價值追求。國情決定道路,在當代中國,追求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實現國家昌盛、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決定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30多年來這條道路所描繪出的美好前景,也符合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尋求民族復興的共同愿景。道路決定命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將始終是我們這個國家一個鼓舞人心、振奮精神的價值理想,是一個能夠凝聚起億萬人民群眾智慧和力量的宏偉目標。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體現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精神”的價值觀
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為當代中國社會的價值觀,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展現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敢于和善于解放思想的最新成果。它說明,我們黨并不認為“自由、平等、博愛”僅僅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專利,社會主義社會同樣也應具備,這些范疇都是人類文明的成果,也是人類共同追求的理想和目標,它體現了現代人類社會的基本精神要素。自由平等是對每個人人格和權利的尊重,讓每個人生活得有樂趣、有尊嚴、有安全感是社會對個體的責任。公正是社會主義制度的首要價值,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如果不能真正為大眾所分享,那么勢必威脅社會穩定。而法治是實現公民自由平等的基本保障,一個處于轉型期、高速發展的社會是不可能沒有矛盾的,但所有的矛盾都應該并且能夠在法制的框架內進行解決,堅持司法獨立和公正,是依法執政、依法治國的根本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屬性,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奉行的核心價值理念。
馬克思主義政黨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我們黨從成立之初就將其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并為之做出不懈奮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這個核心價值理念,可以換一種說法,就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因為只有“以人為本”,才能最本質地反映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發展規律和價值取向。社會主義社會所以成為人類孜孜以求的美好社會形態,從根本意義上說就是因為這個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之所以成為進步人類自覺遵循的科學真理,從根本意義上說就是因為這一學說以謀求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解放為根本基點。以人為本,是科學地理解社會主義、正確地認識社會主義和全面地推進社會主義的根本之點。堅持以人為本,推動社會進步,必然提出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的要求。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而作為社會主義民主的生命特征就體現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則內在地成為社會主義發展的最高價值標準。“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主義的靈魂,沒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則內在地成為社會主義發展的最大價值追求。在社會主義全部歷史進程中,以人為本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只有充分發展民主、張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只有真正建立在全體社會成員權利與利益基礎之上的民主與公正,才能真正成為推進社會主義發展的價值目標和強大力量。黨的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堅持執政為民和依法治國;最終目標也就是服務人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踐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崇高理念。
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能夠形成“百姓氣場”的價值觀
鄧小平說過,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改革開放這場革命,不僅對整個社會傷筋動骨,其實質是一場從體制到思想的深刻革命,它不僅涉及人們的利益,而且觸動人們思想及靈魂。這場革命性質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從改革初期,到改革中期,直到現代我們所直視的一個不確定的變革的時代,當我們面對“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執法司法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一些領域存在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現象”等等窘境時,在面對社會種種壓力挫折挑戰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給困惑的人們指出一條光明的出路,從而為我們的改革開放和社會持續發展獲得廣泛的支持與長遠的成功提供“精神軟實力”支撐。這與中華傳統儒家思想的內圣外王,以內圣之功收外王之效,實是同一道理。“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就如同孩子們吟唱的心經一樣,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個更好的世界、美好的社會等等夢想將逐步變成現實。“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對個人道德規范的高度概括,這也與從古至今炎黃兒女都在追求的仁愛德義的傳統行為操守不謀而合。“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一倡導,讓社會公眾找到了核心價值觀里的“個人定位”,它為誘惑頗多的多元化時代修煉個人道德操守指明了方向。熱愛祖國、報效人民,維護國家統一,捍衛民族尊嚴是國家公民的應有義務,也是對中華傳統忠孝文化的繼承和弘揚。敬業是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也是職業道德的重要內容。誠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以建立的基石,講信用、守承諾、公平競爭是公民最起碼的道德品質。而友善是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讓人感到溫暖和快樂的源泉,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價值觀的主體在于人,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這四個方面,那么全社會的文化、道德土壤就能充滿營養與活力。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中國這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民應當樹立的基本價值追求和應當遵循的根本道德準則,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核心要求,體現了社會主義價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為的本質屬性。它涵蓋了社會主義公民道德行為各個環節,貫穿了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各方面,集成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國共產黨人革命道德和社會主義新時期道德的精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機勃勃的事業是靠人民群眾創造的,當人民群眾的道德規范、行為操守朝著正確方向行進時,勢必為我們所從事的偉大事業創造出更大的“百姓氣場”。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新華網,2006-10-18.
[3]胡錦濤.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EB/OL].[2007-10-24]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content-6938568.htm
責編編輯 張忠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