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337條款”背景
“337條款”是《1930年關稅法》第337節的簡稱,現被匯編在《美國法典》第19編1337節?!?37條款”的前身是《1922年關稅法》的316條款,后經修改為《1930年關稅法》第337條而得名。自此以后,美國歷次貿易立法不斷對該條款加以修正與發展。該條款成為美國重要的貿易保護手段之一。
“337條款”的主要內容:“如果任何進口行為存在不公平競爭方法或者不公平做法(主要指侵犯美國版權、專利權、商標權和實用新型設計方案等知識產權),可能對美國產業造成抑制,ITC可以應美國國內企業的申請進行調查?!?/p>
“337條款”的立法目的在于防止美國產業因進口產品的不公平競爭而遭受損害,特別是在知識產權方面。
事件背景
2013年初,歐盟和美國不約而同對中國通信設備商華為和中興發起責難。
2013年1月31日,媒體報道,歐盟貿易專員卡爾·德古特提出要求稱,華為和中興必須將其出口商品的價格上調29%。德古特還提出,歐洲設備供應商應該獲得中國電信市場30%的份額。作為交換,歐盟會放棄對中國公司接受補貼一事的調查。
同一天,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宣布,對華為、中興、三星和諾基亞公司的3G和4G無線設備發起“337調查”,以確定這些產品是否侵犯了美國公司的專利權,這是今年以來美國對中國產品發起的第四起“337調查”。
解決歐美的貿易調查,在某種程度上需要通過更高層面的談判實現。據悉,商務部已有人赴歐磋商。因為從貿易保護主義的角度來說,這個事情也不是單純的企業事件,而且在中國的很多行業中都有出現,因此政府的態度與措施也顯得尤其必要。
歐盟發起調查
歐委會于2012年5月24日就召開閉門會議向成員國通報情況,稱已掌握可靠證據證明中國無線通信企業自中國政府獲得非法補貼,并將發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產品主要為中國輸歐基站、天線等無線通信設備。歐委會聲稱,為使歐盟企業免于因提起申請而遭受報復,歐委會將依職權自主對中國無線通訊設備發起貿易救濟調查。
如果歐盟裁定中國企業獲得不當補貼,中興和華為將面臨被征收懲罰性關稅的可能。對于取得非法政府補貼的說法,華為和中興多次否認。華為表示,在海外的成功主要是因為創新,而非價格。中興通訊表示,作為深港兩地的上市公司,一直致力于公開透明的運營,遵守WTO和相關國家貿易規則。同時,中興通訊是一家全球化企業,一直依靠創新的技術、高度定制的產品和優質的服務贏得市場和客戶的信任。
美國發起調查
在歐盟向華為、中興發難的同時,美國也打出了“專利牌”, 向華為、中興、三星和諾基亞公司的3G和4G無線設備發起“337調查”。
2013年1月31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發表聲明說,涉案產品主要是包括智能手機在內的移動電話、移動電腦卡、移動優盤、個人電腦和其他具有移動功能的網絡設備。聲明說,今年1月2日,美國4家移動設備公司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申訴,指控在美國市場銷售的上述涉案產品侵犯了公司專利,要求啟動“337調查”,并發布排除令和禁止進口令。
根據“337調查”條款,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在啟動“337調查”后,必須在45日內確定終裁的目標時間,并盡快完成調查。通常案件需要在一年內做出裁決。如果涉案企業被裁定違反了“337條款”,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將發布相關產品的排除令和禁止令。這意味著涉案產品將徹底喪失在美國市場銷售的資格。
按常理,可以通過互相授權和專利購買而達到和解。盡管目前對兩家公司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影響,但一旦裁決中國公司侵權,就會比較麻煩。
中興擁有大量的國際專利,并將基于公平合理的原則積極應訴。華為認為InterDigital的申訴沒有依據,也將會積極應訴的。
歐美同時施壓
歐盟和美國共同出手,使華為和中興面臨更加嚴峻的國際市場形勢。
對于歐美設備商來說,華為和中興對歐洲和美國的市場形成很大的沖擊,而歐美設備商在中國的市場也被擠得越來越小,所以需要通過這種方式對華為和中興施加壓力。
歐美的調查說明中國的設備企業在全球有了很強的競爭力,導致市場格局的變化,從而使得其他國際設備商日子更加難過,因此需要通過一系列手段來削弱其競爭力。在國際競爭中需要中國的企業從各種角度盡可能的進行溝通交流,避免中國公司在國際市場的一些不良形象。在未來的科技競爭中,需要多方面的手段來保護自己和拓展市場,包括專利以及目標市場的進入。
雖然歐美的調查圍剿突顯了嚴峻的國際市場形勢,但目前的通信設備市場已無法只靠技術走天下,靠的是技術、產品、服務的綜合實力。如果中國企業能保持好這方面的競爭力,還是會有機會的,最終雙方將在博弈和利益的合作互換中達成新的平衡。
中國企業也表達了這樣的意愿,針對歐盟調查,中興通訊表示,作為中國通信產業的一員和國際通信行業中負責任的企業,中興通訊愿意在WTO規則允許的范圍里,維護中國和歐洲通信產業共同的利益和健康的生態。
企業的應對策略
中國企業應本著“既治標,又要治本”的原則,做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中國企業在向美國出口產品前,要進行有關的知識產權調查。如果發現存在侵權的可能,應及時對產品進行修改,或者通過更換非專利的方法來避開侵權。據悉,美國對專利的保護是非常細化的,顏色、聲音甚至是氣味都可以作為保護的客體。另外,還可以與美國進口商簽訂協議,由進口商對侵權行為承擔責任,從而轉嫁可能存在的風險。
一旦被起訴,中國企業不僅要考慮到應訴成本,還要考慮到不應訴帶來的實際損失和潛在損失。對于“337調查”,不應訴將會是最大的損失,可能會失去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應訴時,中國企業可以辯稱自己的產品沒有侵犯對方的專利權。這是因為在美國關于專利權的保護具體權利范圍已經記載在權利要求書中,可以有一項或多項的技術要素。只有當該權利要求書中的所有技術要素都涉及相關的進口產品時,才可以判定侵權,否則就不屬于侵權。另外,在“337調查”中,一項專利權是否真的有效,要由ITC來最終判定,因此中國企業還可訴對手的專利權無效或不具有執行力。
與國外的成熟企業相比,中國企業對當前國際貿易中通行的“游戲規則”不甚諳熟,所以在美國的“337調查”中一直處于被動地位,就算最后能達成和解,也會因為我們沒有籌碼繼而付出高昂的學費。因此,中國企業必須增強知識產權、專利權和商標權等方面的意識,尤其是要注意知識產權保護的地域性。也就是說,如果產品出口量較大,最好能在目標市場申請知識產權保護,這樣一旦碰到涉及知識產權的官司,我們也有與對手進行交換的籌碼,在知識產權中“交叉許可”和解的門檻可以低一些。
中國企業在面對美國和歐盟的反傾銷調查時,經歷了從恐慌、不應訴、積極應訴到屢有戰績的過程。如今,面對來勢洶洶的“337調查”,中國企業不能再“緩速處理”了,畢竟失易、奪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