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寶山滬劇團出品的滬劇《挑山女人》,引起了戲劇界的好評。近日,北京、上海的專家匯聚一堂,對該作品以及戲曲舞臺如何反映現實進行了探討。
龔和德;三條感情線很成功
該劇成功提煉出了三條感情線,而且把它們糾結在了一起。這三條感情線展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一條是婆媳之間感情,反復唱的那四句唱詞其實是對主人公命運的一種詠嘆,這種情緒讓觀眾很好地感受到女主人公的情感;第二條線就是男主角的內心情感,那根扁擔發揮很大作用,上面的一個“等”字為推動劇情埋下了伏筆;第三條就是母親和兒女之間的情感,第七場,女兒要彌補以往的過錯,把陳叔叔給帶回來,就是在扁擔上做了文章,而主角最后唱出“等字刻在我的心邊”,對于主人公的內心情感很好地做了一次宣泄。我希望這個戲還要加強“要孩子讀書”的分量,因為女主人公的所作所為,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教育孩子;同時,她因挑山落下了很多的病,因此在演員形象變化上可以適當加強,更加突出她的精神美、心靈美。
呂育忠:展示大愛大義大忍
在看戲的過程中,它讓人深切感到久違的感動,仿佛回到了小時候的一些場面?!短羯脚恕氛故境隽藶槿酥傅拇髳邸⒋罅x、大忍。主人公的精神是當下社會所急需的。文化建設也是一種民生建設,客觀上就要求藝術創作必須以滿足觀眾精神需求為著眼點和落腳點。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就是要以人為本,凸顯人文關懷,以真情之心面對生活,真實地了解生活、反映生活,在平凡生活中挖掘出人生的意義,傳遞生活的熱情和溫情。
戴平:苦情戲中見功力
苦戲重唱。華雯在《挑山女人》中唱的是楊派,膾炙人口的“楊派”藝術是寶山滬劇團的一面旗幟,寶山滬劇團的前身是滬劇“楊派”創始人楊飛飛創辦的勤藝滬劇團。但當代的《挑山女人》畢竟不同于《為奴隸的母親》,在這出戲中,楊派唱腔在傳承中得到發展。華雯是有名的“出新花旦”,她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將哀怨纏綿、沙啞醇厚、委婉悲切的楊派唱腔,演化成為柔和中有高亢、迂回中顯亮麗的楊派新腔,并融入了越劇袁派和呂派唱腔的某些韻味。最后一場戲,華雯以近百句的賦子板,以情帶聲,一氣呵成,唱出了挑山女人的滿腹辛酸,字字血句句淚,深深打動人心。一曲終了,余味無窮,臺上臺下均淚流滿面。
酈國義:三個孩子的戲要加強
我感到不滿足的就是三個小孩的戲,這應該是最關鍵的部分。大家被挑山女人所感動,是因為她挑出了兒女的成長,挑出了孩子上學的錢,因此應該反映出孩子在母親培育下人格的變化。這個戲上演之后,有雜志發表文章,寫到生活中當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向母親訴說時,看到了母親那雙由于挑山而發臭了的腳,覺得自己的委屈算不得什么,就幫母親洗腳。而這兩個孩子暑假里通過打工掙錢,買了一個蛋糕為母親過生日,當天母親發現男孩的腳也因打工而發臭了。我覺得這些情節很好,可以加到戲中。
榮廣潤:選擇題材具有眼光
在選擇以及處理這類題材的時候,眼光、態度很重要。為什么說眼光呢?女主人公按戲劇性來講,一個女人失去了丈夫、有一個失明的兒子,又有一對龍鳳胎,公婆還離她而去,這非常有戲劇性。挑山對一個男人來講已經非常艱難,而她卻挑出了一對大學生。主創人員從她的日記中的一句話挖掘出了她的感情生活:她唯有一天沒有挑山,因為那個人走了,她心里面非常難過。創作人員捕捉到了這些東西之后,創造出了許多感人的情節。這些體驗值得我們總結,真實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令人感動的例子,但是會不會用戲劇的方式去寫?這需要創作人員認真研究。
胡曉軍:治愈“精氣神貧乏癥”
如今,物質享受與幸福感難成正比、甚至成為反比,只能證明一件事情,那就是精氣神的贏弱到了何種程度。抵抗不幸、應對苦難的能力正在流失,而不幸和苦難則將隨時隨地顯出可怕的面目。精氣神的缺失,最顯性地表現為自信心的低落、同情心的喪失。滬劇《挑山女人》的可貴之處,在于既發現了當代人的“精氣神貧乏癥”,又發現了藝術界的“精氣神貧乏癥”,并以良知和自覺,展現不畏磨難、吃苦耐勞,昭示知足常樂、感恩生活,呼喚做人的精氣神。
馬博敏:苦中見精神與大愛
由于創作者對生活原型人物內在精神及情感的了解和敬佩之情,因此,該劇在人物精神層面上的挖掘是非常充分的。原型人物汪美紅命運坎坷,此類故事必會讓人悲傷流淚。但創演者更注重塑造這個人物淚水背后自強不息的精神,把這種精神寫出來、演出來,是主創們的最高追求。如今他們的追求在舞臺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觀眾體會到了該劇苦中見精神、苦中見大愛的內涵。挑山女人,是我看過華雯演繹過的角色中最具有深度,也是最有底氣的一個人物。她的表演具有進發力,她的唱腔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導演、舞美把挑山女人的生命軌跡,聚攏在一個山頭的轉換之中,使戲顯得格外嚴謹而流暢。
馬莉莉:三位一體創作組合
李莉、孫虹江、汝金山這三位編、導、作曲和寶山滬劇團合作了多部戲,形成了寶山滬劇團一個相對固定的創作班子,我認為這樣的組合有利于劇目的創作,是符合戲曲創作規律的?!皸钆伞笔菍毶綔麆F的一張名片,這次在音樂唱腔設計方面,既傳承了滬劇“楊派”的特點,又豐富了“楊派”的音樂旋律,還有滬劇傳統唱腔和過門的運用,與女主人公特定的背景結合得相當融洽。華雯是楊飛飛老師的學生,在戲中她把楊派發揮得特別好,使觀眾聽著感到非常親切。
毛時安:原創 現實 市場 藝術
寶山滬劇團近幾年創作有四個特點,一是原創,他們的原創新戲,給上海乃至全國戲曲舞臺帶來了一批新劇目,滿足了觀眾的欣賞要求;二是現實,這些劇目取材現代的生活,緊扣時代脈搏,塑造大量光彩照人的正面典型,激發了觀眾內心的正能量;三是市場,寶山滬劇團依靠新劇目開拓市場,吸引大量觀眾,幾乎每一出新戲都能得到良好的市場回報,收獲良好的社會效益;四是藝術,寶山滬劇團有自己的文化積淀,善演由楊飛飛主演的苦戲,而這些年創排的都是正劇,在這些正劇中,寶山滬劇團以獨有的藝術智慧,根據劇目的需要,在保留了“楊派”的唱腔和表演精華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色。這也是寶山滬劇團成功的重要原因。
余雍和:在苦難中加一點溫馨
編劇李莉與寶山滬劇團的合作是珠聯壁合的,整個作品很協調、很和諧,渾然一體。但這個戲總體感覺太苦,能不能加一點溫馨,讓社會的溫暖、大山外面的愛心傳遞進來?否則顯得很封閉,像是一個被愛心遺忘的角落。但總體還是要保持苦難中孕育英才這個基調,中國很多優秀的人才都是苦難中出來的??嚯y出志向,苦難出能力。
周平:濃烈的“現代戲情結”
《挑山女人》讓我感受到,寶山滬劇團在新戲中保留,運用傳統唱腔做得比較好。老觀眾在這樣的新戲中也能聽到他們熟悉、喜愛、癡迷的流派唱腔。比如,戲中兒子在母親面前埋怨奶奶不照顧他們的唱段,就是用了邵派唱腔,顯得很親切。華雯最后那段賦子板也可謂“不吐不快”。這幾年連續看了寶山滬劇團三個新戲,逐漸感受到了他們濃烈的“現代戲情結”。西裝旗袍戲是滬劇的特色,而華雯及寶山團似乎更鐘情于現代戲的創作與演出,且一個比一個能抓得住觀眾,能樹起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