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多小時的滬劇《雷雨后》靜靜地落下了帷幕,觀眾廳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人們驚喜地發現,話劇《雷雨》誕生近80年后,在浦江舞臺上竟出現了它的續篇《雷雨后》。滬劇《雷雨后》描寫1933年《雷雨》故事發生幾年之后,1937年日軍大舉侵略中國,在周樸園家中演出的又一部人生活劇。
劇中的人物大部分延續《雷雨》。周沖、四鳳觸電而亡、周萍開槍自殺之后,周樸園、大海、侍萍、蘩漪、魯貴在日寇鐵蹄下生活,除了新增加的周樸園的第三個妻子吳曼莉、女兒周湄,又增加了日軍憲兵隊長渡邊及其士兵幾個人。人物的增加完全符合生活的邏輯。這些人物經過作者的藝術想象,其性格在新的形勢下有了發展和變化,而這些發展和變化,根據生活的邏輯、人物性格的邏輯,是合情合理的。
周樸園作為一位在社會上有地位的民族資本家,一出場便與渡邊展開了一番較量。第二幕,渡邊押著周樸園的女兒周湄,逼他主持煤礦復工:“希望你礦山早出煤,為皇軍源源不斷來供應。”周樸園先是以工人都已逃命,無人下井加以推托。渡邊馬上說:“如果缺少挖煤人,押一批俘虜去下井。”周樸園馬上又用押來的“俘虜跑了誰負責任”加以婉拒。渡邊馬上說:“此事好辦,我會派皇軍來礦上。”同時馬上派周樸園非常熟悉的人“來周公館當我的總代表”。周樸園忽然看見他家原來的管家魯貴,低頭哈腰地出現在客廳,心中暗吃一驚,便以“容我仔細策劃”為由加以拖延。渡邊則毫不放松,只給他三天時間,“合作便罷,如果煤礦不能復工,那么,后果你自己應該明白。”這一場戲,將周樸園絕不為虎作倀、堅持民族氣節的性格,展示得十分鮮明。
《雷雨》原作中的大海,原是資本家周樸園的死敵,在滬劇《雷雨后》中,性格也有了變化。此時的大海,已不是自發罷工的工人領袖,而是一位在地下黨影響下(劇中沒有明寫)有民族覺悟的工人。一出場,他便將一位女大學生(周湄)從日寇魔爪下搶救了出來。兵荒馬亂中,他與母親在教堂相遇,母子悲喜交集。大海告訴侍萍,他打算去見周樸園。母親堅決反對,并且哭訴當年風狂雨暴周樸園狠心“將我們母子逐出門”的往事,大海當即告訴母親往事不會忘,“我也絕不會做周家人”,然而“眼前是國難當頭事要緊”,為了團結周樸園、抵制日寇,他必須親自登門做周樸園的工作,這顯示了此時的大海已經從一個當年自發斗爭的工人成長為具有民族覺悟、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先進工人。這些都是劇作家根據新的規定情境對原作所作的新的創造。
滬劇《雷雨后》在藝術上的第二個特色,是充分繼承了滬劇藝術運用唱腔刻畫人物的優良傳統,贏得了劇場里觀眾廣泛的藝術共鳴。
戲曲離不開歌舞,滬劇是以唱為主的年輕劇種。用唱腔抒發人物內心感情、塑造人物形象,是滬劇藝術體現中最重要的一環。這一特色在《雷雨后》一劇中體現得十分鮮明,尤以第三幕最為出色。這一幕開場,已是基督教嬤嬤的蘩漪,在國際紅十字會難民避難所工作,此時奉命要撤離去香港。即將離開“生我養我的家鄉”,她百感交集,大段唱腔細膩地抒發了她睹物思人的惆悵心情。在她將行之際,遇到周樸園的另外兩個妻子。侍萍聞聽她遠行,特來為她送行;周樸園的第三個妻子吳曼莉為了尋找女兒也來到教堂。三個女人不期而遇,陌路相逢,心情各異。此時的大段唱腔抒發了她們各自不同的心情,中間又穿插了三人對周樸園的誤會,以為他金蟬脫殼,撇下女兒、后妻,又讓大海守礦當替身,使劇情發展撲朔迷離、曲折多姿。
緊接著是蘩漪與樸園兩個人的“對子戲”。這一場又通過三個層次,層層遞進地揭示了兩個人物復雜的內心:(一)蘩漪起初懷疑周樸園“天涯孤鴻獨逃命”,后來才知他是去找克大夫,“求他幫我一家逃出城”;(二)蘩漪責備周樸園為什么留下來?周樸園告知“日本人將我牢牢盯,只有逃亡求生存”,并聲明自己也并非讓大海當替身。(三)周樸園求蘩漪幫他一家逃出城,遭到蘩漪斷然拒絕。這時,只是到了此時,周樸園吐出了一番由衷之言,徹底承認“過去都是我的錯”,“左右為難懇求你,幫我渡過難關重做人”。也只有在這個時候,蘩漪才拋棄舊恩怨,寬恕了他。兩位主人公的這一大段對唱,將人物曲折深沉的內心世界,抒發得淋漓盡致,王勤、康榮華的演唱繼承了滬劇老藝術家的優良傳統,充分發揮了滬劇唱腔的魅力。
滬劇《雷雨后》在創作演出過程中,主創人員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一些人認為滬劇《雷雨》在江南地區已經家喻戶曉,光滬劇的改編劇本就有五個之多,有無必要續寫一個《雷雨后》?
筆者認為劇組人員這樣創造是有遠見的。
半個多世紀以來,滬劇對曹禺劇作的改編有五個特點:歷史久;演出曹禺劇目多(五大名劇演出了四個);改編版本多;演出地域廣;演出次數多,觀眾面廣。這次滬劇《雷雨后》的演出則顯示了滬劇改編曹禺劇作的第六個特點:敢于首先續作曹禺的《雷雨》。
名著續作有無意義?歷史已經作出了回答。在中國古典文學史上,《紅樓夢》、《水滸傳》就有不少續作。這一方面反映了人民對名著的熱愛;另一方面,這些名著的續寫,也以另一種形式擴大了名著的影響。例如京劇舞臺上有些名劇就是改編自續作《水滸后傳》中阮小七與他女兒肖桂英以及花榮后代的故事,其中的《打漁殺家》、《白水灘》等,已成為京劇舞臺上歷演不衰的保留劇目。
當然,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滬劇《雷雨后》也還有些需要改進的地方,限于篇幅,本文略舉幾點,供劇組修改時參考:
第一幕,侍萍向大海哭訴30年前舊史,此事專指周樸園一人不妥,曹禺原作寫的是“你們”,主要指周樸園父母,否則周樸園也不會久懷愧疚之心;結尾大海與周湄明知日寇已包圍周宅,還要硬沖,猶如以卵擊石,宜改為設法突圍,較合情理;第二幕周樸園任命大海為礦上總經理,大海說:“總經理恐怕我做不了。”從斗爭策略考慮,大海宜同意暫接此任;此劇主要對立面人物渡邊,寫得還可以更有個性化些。
盡管有如此這般的不足,這個戲的創作和演出仍是難能可貴的。她不但有利于市民文化藝術修養的提高,展示滬劇獨特的文化底蘊,顯示上海這一國際大都市開放、包容的文化風貌,而且有利于鍛煉、提高滬劇演員的藝術水平、藝術素質。相信這個戲通過進一步的修改、廣泛演出,定會為光大我國的文化瑰寶、弘揚滬劇藝術作出有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