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1日晚,由著名表演藝術家尚長榮、史依弘等領銜主演的優秀傳統京劇《霸王別姬》,經上海京劇院整理復排后以豪華陣容展演于上海大劇院,這是京劇藝術家在新年春節奉獻給公眾的一場藝術盛宴。
京劇是有歷史傳統積淀的老劇種,它興起于清代中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尤其是古裝傳奇京劇,能不能再出新,這一直是有爭論的話題。時代的不同、理念的改變、創作人員水平的出新和舞臺科技手段的發展,戲曲是可以在新的歷史時期獲得再發展的。即使是傳統戲,也可以演出新意來,讓古樹開花結果。當然,對古典傳統戲,除進行示范、展示或教學演出時老戲老演之外。不妨用今天的價值觀取向,對劇本進行藝術整理、豐富,對唱腔、音樂保留或刪簡,因為今天觀眾的欣賞價值觀與過去時代不同了,舞臺科技手段高了,服裝也能更亮麗了,樂隊也大了,完全可以使老戲演出新意來。上海京劇院的新版《霸王別姬》首先一個強大的演出陣容,尤其是選調了最強勢的主角演員,唱念做打都拿得下來;另有整齊的配角,名演員當小角色(如著名武生徐孟珂演了一個報子),表演時配角當主角演,一招一式都不松懈;還有亮麗、齊整的龍套及宮女,武打時技精而不亂。這次由藝術大家尚長榮先生主演此戲中“悲歌別姬”這樣的重頭場次,實在是給全劇畫龍點睛、錦上添花。尚長榮是一位傳統藝術底子深厚的“老花臉”,他的念白、唱功、身段動作無不透出一種“霸氣”,他演楚霸王,藝術爆發力與角色所需的氣質真正是融為一體了,在表演時善用眼神及面部動作,身手敏捷,銅錘花瞼的底子加上架子花臉的功底,唱時吐詞清晰,具有黃鐘大呂的威武和磅礴,看得人很過癮;武旦(刀馬旦)出身的史依弘,飾演虞姬不僅扮相漂亮,“梅腔”純真,還以其深厚的武功底子,使得劍舞更加出彩,動作干凈利落,既有力度又有美感。這里還要特別指出青年演員楊東虎的表演,他在第一、二、四、五、六、七場飾霸王項羽,高水平完成了任務,其表演特點是能文能武,亮相動作有力度、有氣勢,扮相有霸氣和威勢,演唱時吐詞清朗,這是個很有前途的演員。
其次,是劇本的豐富、整理和舞臺的調度上有新的亮點,過去老版本的《霸王別姬》共九場,不拉幕流水式推進劇情,這次改為八場,拉大幕,這種結構借鑒了話劇,亦無不可;同時,在基本保留故事脈絡前提下,對劇情也作了一些革新,如原先的演法,末一場虞姬自刎后,以項羽含悲帶馬出去迎敵而結束,這次改為項羽力拒絕艄公幫助渡烏江,在烏錐馬投江后他亦自刎,以加強英雄的悲壯感。老版本全戲第一場以韓信點將始,開幕即人物起霸,有曹參、周勃、英布、樊噲、彭越等人物,這次第一場名為“霸王親征”,剪去一些枝蔓,刪略了一些人物,從結構上看比前更洗煉。同時,為了符合當代人欣賞舞臺劇時間習慣,刪了一些唱段及繁雜的起霸等程式,使劇情更緊湊,時間上也不拖塌了。
傳統戲的出新,一定要遵循原有的、經過時間考驗并且公認的藝術本體,不能搞虛無主義而改得面目全非。傳統戲重排重演時,雖然可以修改、革新,但精華藝術要素的保留,是成功的前提,否則觀眾就不接受。如果將楚霸王的花臉臉譜取消,改為俊扮,甚至將一匹真的黑馬牽上舞臺,就會破壞京劇固有的藝術虛擬、寫意的獨特魅力。這次我們欣喜地看到,上海京劇院的演出既銳意出新,又真正“循規蹈矩”,尚長榮、楊東虎的楚霸王和史依弘的虞姬造型、臉譜都是原汁原味,韓信、劉邦、李左車、虞子期等造型和服裝也是遵循傳統,沒有搞“寫實歷史”,這都容易為戲迷所歡迎;尤其是在第八場“悲歌別姬”中,保留了百聽不厭的[南梆子]“看大王”及[西皮二六]“勸君王”兩段經典唱段,保留了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歌詩],新老戲迷自然是大呼過癮。當然,我覺得第三場“韓信點兵”的開頭中,為了表現漢軍的勇悍(非此不能戰勝楚軍也),也應該有“起霸”的程式,這不是可有可無的贅舞,而是人物鮮亮、勇武登場出彩,客觀上可以烘托主要人物的英姿,表示漢軍、楚軍都不是“豆腐渣”。但“起霸”時程式舞蹈應精煉、革新,以便控制好時間。本場結束時,應遵循傳統演法,讓大將及兵丁龍套先下場,然后才是韓信和劉邦跑雙圓場下場,這場戲也是烘托霸王的,不是過場交代,說明項羽碰上的是一個勁敵、強大對手。
《霸王別姬》內容的出新也許還有更精磨的空間,主要是在文本整理的理念方面,似可注入一些新的研究見解。傳統戲為了好看、簡單,把項羽的失誤歸結為剛愎自用、拒諫霸道,這當然也很好,而且這一理念使項羽已成為剛俊自用者的代名詞。但假如我們讀《史記.項羽本紀》和《漢書.陳涉項羽傳.》,就會發現從歷史研究的視角看,項羽的失敗在于更復雜的政治原因,即他思想保守,不愿延續秦朝所開啟的政治制度改革,走了分封諸侯、分裂國家的老路。項羽在取得霸主地位后,不是繼承秦朝統一國家、廢分封為郡縣的正確政策,而是恢復西周的分封諸侯制度,自己不當皇帝而當類似于周天子那樣的霸主王,自立西楚國,占九郡之地,封劉邦為漢王,準許從前六國貴族復國成為諸侯王,又裂士分封功臣為侯,這樣,這些新諸侯間便很快為爭土地而發生戰爭。項羽的政策既助長了分裂勢力,又未得到既得利益集團諸侯們的歡心,實在是一錯再錯,他的剛愎本質即在于此。反觀劉邦,得天下后把大部分土地改為郡縣,為照顧功臣、皇族皇親,一方面是為了拱衛漢朝廷(如親族王、侯),一方面也是照顧大家的認識(秦取消諸侯分封制改郡縣,理論準備不足,人們認識還跟不上),因而也分封了功臣、子孫親族為王為侯(這個政制開了個壞頭,一直延續到清朝)。但劉邦腦子卻清醒,不僅當了皇帝君臨天下,而且絕對不允許諸侯勢力、尤其是異姓諸侯勢力坐大,一經感受到威脅,便即翦除,后來劉邦殺韓信、英布、彭越,手段雖很政客很殘忍,卻說明他懂得維護國家統一的重要。今天我們假如要給項羽別姬的戲注入新的理念的話,能否在當代史觀下有一些新的拓展?
令人興奮的是,上海不僅十分重視經典傳統劇目《霸王別姬》的演出,還將投入巨資拍攝成戲曲電影,一為更廣泛地傳播京劇經典藝術,二為更永久地保留藝術火種。這次《霸王別姬》再拍電影,其意義相當于當年拍攝《秦香蓮》、《楊門女將》等,是可以期待的精品盛宴,演員珠連璧合的演出,必將留下一段藝術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