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將兩種教學方式融合在一起,使網絡教學成為學校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有利于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加強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因而高校應積極推進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的整合。
關 鍵 詞:網絡教學;課堂教學;整合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13)03-0078-02
網絡教學作為一種新興現代化教育形式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有其獨有的特點和優勢,高校充分利用網絡教學的優勢,把網絡教學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對豐富教學資源、改善教學條件、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意義。
一、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整合的必要性
傳統課堂教學是以“傳遞—接受”為特征,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能充分駕馭課堂,有助于學生思維的集中。傳統教學重視科學知識的系統傳授,利于學生的知識體系和結構在短期內形成。傳統教學首推班級授課制,教師可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組織和監控。傳統課堂還有助于師生面對面的情感交流,能充分運用情感因素在教學中發揮作用,有利于學生的言語表達、意志品質的培養。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以信息技術為依托的網絡教學模式有著很多前者無法實現的效果。(1)網絡教學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學生可自主支配學習時間,選擇學習內容。(2)網絡信息和學習資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接觸到教材以外的音頻、視頻等各類學習資源。(3)網絡教學還具有傳統教學不具備的互動交流優勢, 能夠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討論、提問的機會,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促進探究式學習的開展。(4)網絡教學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的顯示、播放、情景模擬優勢,可增強學習的趣味性、生動性、直觀性。(5)多樣的教學形式是網絡教學的另一個優勢。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 不局限于固定的學習模式和內容, 可提供多套學習模式和內容,滿足分層教學的需要。這在英語教學中,對于英語基礎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成功完成從高中到大學英語學習的轉變意義重大。
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的整合, 就是將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兩種教學方式融合在一起, 優勢互補,使網絡教學成為學校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有利于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加強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性, 也有助于解決課程內容和課時之間的矛盾。因此,推進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二、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整合的模式
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整合的組成要素包括:課程內容、網絡技術的應用、教師主導教學行為和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行為。這四個要素缺一不可,只有對四要素綜合評價才能探索出實際有效的整合模式。根據這四要素,筆者將整合模式概括為以下四種:
(一)基于課堂講授型的“情境探究”模式
情境一般是指由客觀事物和人物關系等多種要素有機結合后構成的具體的環境。課堂教學情境是由教學內容、教學工具、教學關系等構成的知識在其中得以存在和應用的環境。探究是對知識的搜尋、調查和檢驗、提問和質疑,就是對知識的求真活動。因此,基于課堂講授型的“情境探究”模式就是在網絡環境下,教師依據教學目的創設特定的情境,并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的教學模式,它主要針對課程標準中認知目標和情感目標的達成。情境探究模式具體來說首先要展示資源庫中的一項資源創設情境,然后針對課程內容和展示的資源提出有關問題,再利用資源庫提供的資料探究問題,最終進行歸納總結,從而解決問題。
利用網絡進行情境探究教學的課程教學過程是: 通過情境資源展示提出個案情境→利用問題呈現工具提出問題→采用資源展示操作進行思考和探索→運用信息加工工具進行意義建構→運用自我測評工具進行自我評價,從而達到學習目標。
(二)基于網絡資源利用的研究型學習模式
基于網絡資源利用的研究型學習模式,是教師依托網絡引導學生從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自我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的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目前基于網絡資源利用的研究型學習模式較為著名的是1995年美國的伯尼·道格和湯姆·馬奇提出的Web Quest(網絡探索)教學模式。Web Quest是一種以探究為取向的學習活動,它要求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Web Quest,有組織、有計劃地引導學習者利用網絡技術和資源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從而在學習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運用此模式時,首先要進行調查,然后確定學習主題或者目標,確定目標后學生分組進行學習,可通過角色扮演、競爭、設計等方式進行學習,而后運用網絡資源和工具進行學習成果展示,然后對作品進行評價、完善,最終完成意義建構。
(三)基于專題學習網站的任務驅動型學習模式
專題學習網站是在網絡環境下, 針對一個專題建立學習網站。 它是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以及教育城域網和校園網的普遍建立、 應用而出現的。專題學習網站不僅有結構化知識展示,便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 還有擴展性學習資源和網上協作討論空間,便于學生進行知識擴展和討論,同時,還有網上自我評價系統,用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檢驗。
該學習模式主要有三個環節: 一是學生根據學習任務和目的,利用網絡收集相關信息和資源,并形成自己的知識管理體系; 二是依托自我儲備的資源,充分運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根據對信息和資源的分析和判斷, 形成相關成果, 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三是利用網絡資源和工具,形成最終學習成果,并與他人進行交流和分享。經過三個環節的學習,達到最優學習效果。
(四)基于因特網的校際遠程協作模式
基于因特網的校際協作模式也可稱為遠程協作學習,是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明確分工的協作學習方式。基于因特網的校際協作模式開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初, 由挪威民間組織發起的“Kidlink(小鬼網絡)”被認為是最早的跨國合作學習項目。
遠程協作模式中最為關鍵的因素就是教師,教師不僅要有高度的教學熱情和先進的教學理念,還要有信息技術能力以及培養學生協作學習的教學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要根據學生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主題,而后確定協作對象和具體的教學計劃,然后根據教學目標進行協作學習,并展示和交流學習成果,同時開展網上評價和網下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梁正明. 基于INTERNET網絡的輔助教學[J]. 中國電化教育,2000(8).
[2]王磊. 論遠距離教學中的互動理論[J]. 電化教育研究,2000(4).
[3]解月光. 高中信息技術教師的課程認同狀況及其歸因分析[J]. 中小學電教,2005(10).
[4]孫月亞,李爽,楊麗娜. 網絡教學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與與作用的調查與研究課題研究報告[J]. 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