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介紹約瑟夫·奈的“軟實力”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主要內容等方面入手,結合文化自覺的兩重性,主張發展文化軟實力,對內以“除舊立新”、“推陳出新”、“溫故知新”為基礎,加強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增強內部文化軟實力;對外開展文化交流,促進文化產品輸出,取得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
關鍵詞:軟實力;文化自覺;啟示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6-0127-03
隨著經濟全球化把世界變成“地球村”,一方面人們的生活方式、衣著服飾等趨于同化,國家和民族文化面臨邊緣化甚至消失的境地,另一方面以文化為核心的“軟實力”成為衡量綜合國力的重要內容和價值標準。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傳統,為提升國家影響力,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亟須改善文化發展現狀,從增強內部文化凝聚力和外部文化影響力兩方面著手,以文化自覺提升“軟實力”,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一、約瑟夫·奈與“軟實力”理論
哈佛大學名譽教授約瑟夫·奈提出的“軟實力”理論(soft power),不僅豐富了國際政治領域的學術成果,也為各國改善發展現狀、提高綜合國力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視角。
(一)“軟實力”理論的產生和內容
20世紀80年代,作為世界超級大國之一的蘇聯出現了明顯的衰落跡象,許多專家認為另一個超級大國美國也會因帝國的過度擴張而走向衰落[1]。作為新自由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約瑟夫·奈對該觀點持質疑態度,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國家實力已不單單由軍事、經濟等硬實力決定。1990年,約瑟夫·奈首次提出“軟實力”的概念。
根據約瑟夫·奈發表的一系列論文以及國內學者的理解和翻譯,“軟實力”又被稱為“軟權力”或“軟力量”,是指“通過文化和意識形態的魅力吸引的能力”[2]“一種通過讓他人做他人自己想做的事情而獲得預期結果的能力”“通過吸引而非強迫獲得預期目標的能力”[3]。筆者認為,國家的“軟實力”主要是指與軍事力量、武器裝備等“硬實力”相對的,側重于溫和的漸進的方式發展的包括文化產品、意識形態、價值觀念、法律制度等在內的受到他國認可或吸引他國效仿的能力。
(二)“軟實力”在中國
自改革開放后,令世界瞠目的“中國速度”引起西方社會的普遍擔憂,尤其在東歐劇變后,中國成為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威脅論”將我國推到矛盾的風口浪尖,成為眾矢之的。因此,為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進一步提升綜合國力,對內萬眾一心建設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對外樹立起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均離不開“軟實力”的構建。
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4]近年來,在黨中央與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和推行下,隨著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活動的相繼承辦,中國形象得到有效提升,我國在“軟實力”建設方面取得一些成果。以武術、儒學為代表的文化產業發展迅速,《論語》、《弟子規》等傳統著作重新流行起來;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國受到廣泛關注,有效通過“軟實力”提高國家影響力。
二、文化自覺的兩重性
“文化自覺”是由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在1997年北京大學舉辦的第二屆社會學人類學高級研討班上首先提出的[5]37。費教授認為文化自覺的意義“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展的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6]筆者認為文化自覺具有兩重性,包括對內文化軟實力的塑造和對外文化傳播兩方面。
(一)文化自覺的對內屬性
一些人把文化自覺的重點放在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上,認為文化自覺的概念突出了文化建設對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性[5]38。在文化自覺的對內屬性上,正如費孝通教授在《關于“文化自覺”的一些自白》一文中所言,文化自覺首先應該是對我國文化的了解和關注。筆者認為,第二步便是吸取文化中的精華,開發文化的育人、和諧的功能,應用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去。
具體而言,文化自覺的對內屬性要求我們從促進國家繁榮的角度關注文化,關心文化發展現狀,制定長遠的文化發展路線,使人們了解我國文化,并在日常生活中將中華文化的精神內化于心,達到育人的目標。
(二)文化自覺的對外屬性
另一些人則把文化自覺的重點放在認識中國文化對于世界文化的意義上,認為要從世界歷史的高度來看待中國文化[5]39。毋庸置疑,文化的存在本身就含有與其他文化相互交流、融合、沖突等特征。費孝通教授指出:“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6]
文化自覺的對外屬性使文化具備成為“軟實力”的基礎。一個國家通過對外輸出文化產品或意識形態,以提高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力,提升在各項國家事務中的決策能力和國際地位。
三、以文化自覺提升“軟實力”
英國前首相撒切爾曾說,中國不會成為超級大國,因為中國“沒有那種可以用來推進自己的權力,進而削弱我們西方國家的具有‘傳染性’的學說——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7]在當前紛繁復雜、利益錯綜的全球化時代,文化自覺對于正處在發展階段的中國而言尤為重要,借助文化自覺的對內屬性和對外屬性兩個方面,提升我國的“軟實力”,以在下一次全球競爭中獲得有利地位,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優秀民族之林,其意義不言而喻。
(一)增強內部文化軟實力
為提升人們對其文化的“自知之明”,完善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內在發展動力,可以吸收以下三方面優秀文化資源。
1.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并推動文化創新。借鑒我國傳統文化發展文化軟實力,要“立足本土,兼收并蓄,整合轉化,培植創新”[8]。一方面,挖掘具有普世意義、哲學內涵的傳統文化的精華,將儒家的“仁”、“民本”、“孝悌”等思想精華再次搬上歷史舞臺,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知行統一。另一方面,不拘泥于傳統文化的形式和內容,結合當前社會狀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創造出傳統文化的新面貌,保持與時俱進的先進性。
2.有效吸收世界先進的現代化和全球化文化資源。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在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與世界緊密聯系,也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我國在吸收外來文化方面并沒有學到世界優秀文化資源的內涵和本質。從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中國人已經意識到與外國的差距在于文化,而不是制度。因此,我國應有效地吸收世界先進文化,探索核心內容和元素,使中國的技術人員、文化工作者等了解到全球化文化資源的內涵,并促進文化繁榮,起到提升文化軟實力的作用。
3.牢固確立并引導全民族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軟實力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其價值觀體系決定著文化軟實力的性質和發展方向。”[9]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國意識形態的本質反映,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生命之魂和內在精神。在其現實性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人們抵制外來糟粕思想,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尤其使黨員干部、青年學生提升中華文化的“自知之明”,加強內部文化軟實力。
(二)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
文化自覺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文化的對外輸出,這對于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具有實質性意義。正如費孝通教授所言:“我們一方面要承認我們中國文化里邊有好東西,進一步用現代科學的方法研究我們的歷史,以完成我們‘文化自覺’的使命,努力創造現代的中華文化。另一方面了解和認識這世界上其他人的文化,學會解決處理文化接觸的問題,為全人類的明天做出貢獻。”[6]筆者認為,要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改善“軟實力”現狀,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具體著手。
1.開展文化交流。正如文化交流是雙向的,隨著市場機制的日漸成熟,我國應抓住機遇,使中華文化“走出去”。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首都首爾掛牌。截至2010年10月,全球已建立322所孔子學院和369個孔子課堂,共計691所,分布在96個國家(地區)[10]。與世界各國開展文化交流,不僅提升了我國文化水平和實力,同時也讓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宣告中國是個愛好和平的文化大國,改善了中國形象。
2.參與國際文化機制的建設。在現存的全球經濟、政治秩序中,發展中國家處于弱勢地位,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應主動謀求并積極參與國家文化機制建設,打破第三世界國家被動的被支配的不利地位。
3.加大文化傳播力度。我國擁有良好的文化資源,應通過加大文化傳播力度,比如運用多國語言輸出中國電影、電視劇,推廣漢語的使用等,使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國,從而達到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目標。
總之,“軟實力”理論為我國實現社會轉型、提升國際地位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和發展的突破口,警醒世人文化自覺,一方面增強內部民族凝聚力,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予以了解、認同、傳承,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積極向國際市場輸出中國制造的文化作品,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全面改善“軟實力”在文化方面的現狀,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參考文獻:
[1]呂榮.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軟實力構建[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1.
[2]劉穎.相互依賴、軟權力與美國霸權:小約瑟夫·奈的世界政治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3]羅伯特·基歐漢,約瑟夫·奈.權力與相互依賴[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4]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
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http://politics.people.
com.cn/GB/101380/16017722.html.
[5]俞可平.思想解放與政治進步[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6]費孝通.關于“文化自覺”的一些自白[J].學術研究,2003,(7).
[7]蕭盈盈.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現狀分析與發展思考[J].現代傳播,2012,(1).
[8]李媛媛.和諧社會建設中的文化自覺——“和諧社會與文化建設”研討會綜述[J].攀登,2007,(5).
[9]張國祚.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戰略思考[J].紅旗文稿,2011,(2).
[10]孔子學院[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
44373.htm#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