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洋務運動是清政府部分統治者為了抵御西方入侵和鎮壓人民起義,而學習西方科學技術以維護封建統治的一次改革。洋務運動與當今改革開放是中國在不同時代的兩次現代化嘗試,雖然二者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但也存在一些相似點。對二者的比較分析啟示著我們,加快政治體制改革是我國今后改革開放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洋務運動;改革開放;現代化;政治體制改革
中圖分類號:D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6-0009-02
洋務運動是清政府部分統治者為了抵御西方入侵和鎮壓人民起義,而學習西方科學技術以維護封建統治的一次改革。它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引進西方技術的舉措,其初期口號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后期口號是“自強”、“求富”,核心思想為“中體西用”。它的本意是掌握新技術以實現“富國強兵”和維護舊體制,但最后結果卻適得其反。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是我國走向富強的必由之路。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等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
洋務運動與改革開放是中國在不同時代的兩次現代化嘗試,雖然二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但也存在一些相似點。對二者進行比較分析對我國今后的改革開放有著重大的啟迪意義。
一、洋務運動與當今改革開放歷史背景的比較
19世紀,兩次鴉片戰爭給了清政府當頭棒喝,中華民族遭遇“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驕傲自大的大清帝國第一次面臨比自己更先進文明的入侵,中國人第一次痛苦地認識到自己不再是“天朝上國”,闖進國門的也不是蠻族邊夷,而是在各方面都優于中國的西方列強。一部分先進的有識之士開始反思,從林則徐、魏源到曾國藩、李鴻章等,開始向西洋人學習,“師夷長技以制夷”。洋務運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興起的。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人民政權的建立,民族自尊心空前增強,加上安定團結的國內局面,和平共處的國際環境,中國再次形成了邁向現代化的契機。然而,政治上的反右擴大化,經濟上的“大躍進”,后來的“文化大革命”,再加上兩大陣營對立和與蘇聯決裂造成的惡劣國際環境,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遭受重大挫折,再一次嚴重落后于西方國家。“文革”過后,一批有強烈民族責任感的中央領導和普通知識分子開始反思。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標志著撥亂反正的開始,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改革開放的正式開始。
由此看來,不管是洋務運動,還是改革開放,都是中華民族在遭遇危機后的一種救亡圖存的變革,也是一種現代化嘗試。兩者的區別是,洋務運動所處的是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專制社會,之前整個中國從上到下對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基本上是一無所知;而改革開放時我國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國家,之前中國雖然也還是相對封閉,但對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文明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二、洋務運動與當今改革開放的領導者及其目的比較
洋務運動是一場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或者說是封建階級為了維護其統治而進行的一次改革運動。洋務運動的領導者分為中央和地方兩派。中央派的代表人物是恭親王奕■,他支持舉辦近代軍事工業,開展洋務活動,成為清廷中樞主持洋務的首腦人物。地方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他們是洋務運動的真正發起者和實踐者。不管是中央派還是地方派,他們都是清朝統治階級中的一員。他們打著“自強”、“求富”的旗號,但根本目的就是要引進西洋先進技術以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
而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在新的歷史條件所進行的一場新的偉大革命。改革開放的領導者是中國共產黨,而參與者卻包含了人民群眾的每一分子。“這場革命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1]6
三、洋務運動與當今改革開放的具體措施比較
洋務運動一開始的目標是鞏固國防,創辦“自強新政”以“求強”,具體表現在開辦近代軍事工業、創建新式軍隊、購買國外新式武器。從1862年開始,在李鴻章等洋務派領導人的主持下,中國的近代軍事工業體系在短短幾年間基本建成,火槍、大炮、彈藥、蒸汽戰艦都已能夠在國內建造,從此中國大地上有了自己的資本主義工業。洋務派在興建軍事工業的同時,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洋務派領導人李鴻章認為“求富”是“求強”的先決條件。于是洋務派開始將工業范圍擴大,興辦民用工業。1872年之后,煤礦、鐵廠、繅絲廠、電廠、自來水廠、織布廠、電報、鐵路相繼建設,這些民用工業的創辦打破了西方資本在中國的壟斷,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開辦近代工業、訓練新軍,必須要有懂得西方先進技術的專業人才。為此,1864年李鴻章奏請清廷改革科舉制度,清廷陸續開辦了外文、軍事、西醫、電報等學校培養技術人才,并于1872年開始向海外派出留學生,在多年之后這些留學生成了中國軍隊、工廠、外交方面的中堅力量。
改革開放的正式開始是以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標志的,這次全會重新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此后,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其中,經濟體制改革起步最早,程度最深,成就也最大。重大事件如:1982年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92年“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1999年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文化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也得到逐步推進。2002年“十六大”確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2005年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2006年做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決定;2007年“十七大”正式提出科學發展觀;2011年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2012年“十八大”強調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前,改革開放正在不斷深入。
四、洋務運動和當今改革開放各自的成果和局限性
洋務運動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它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人現代民族主義意識的增長,推動了中國人與現代社會的接軌。但是,“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就是要用‘洋器’來維護中國的封建制度。因此,就他們的認識水平看,洋務運動時期的現代化運動僅局限在直觀的器物層面。”[2]19希望利用先進的技術維護封建專制統治,改革不觸動專制制度,這是洋務運動最大的局限性。并且,洋務運動基本只停留在器物以及相關技術的引進上,卻完全排斥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制度。正因為如此,這次改革運動注定了不能帶領中國走入現代化,擺脫落后挨打的命運。
改革開放至今已經三十多年,其間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走上了復興的道路,中國由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變成了一個富強昌盛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但是,改革開放至今主要停留在經濟層面,其他領域的社會改革尤其是政治體制改革明顯滯后,以至于我國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逐漸脫軌。
五、加快政治體制改革是洋務運動對我國今后改革開放的重要啟示
洋務運動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中國開出了走向現代化的方案,但因在政治領域拒絕改革,洋務運動的破產是意料之中的事。同時代的日本也采取了學習西方的策略,但日本的方案比我們的更徹底。“日本不僅接受了西洋的科學和機械,而且接受了西洋的民族精神及政治制度的一部分。甲午之戰是高度西洋化、近代化之日本戰勝了低度西洋化、近代化之中國。”[3]85-86洋務運動留給我們的一個重要經驗教訓就是:單純的經濟領域改革無法取得現代化社會變革的最終成功,必須開展配套的政治、民主、文化等社會領域的改革,尤其是應適時地推動政治體制改革。
馬克思曾經指出:“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4]32-33毫無疑問的是,中國目前需要大力發展經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鞏固國家基礎。但是,除此之外,我們還必須進行其他社會領域的改革,尤其是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盡快建立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也就是建立起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當前,我國正處在一個新的戰略機遇期。我們必須珍惜來之不易的現代化大好局面,抓住稍縱即逝的歷史機遇。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的執政黨已經意識到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并且已經開始著手進行政治和社會其他領域的全面改革。
十八大報告用了較大篇幅專門闡述政治體制改革,報告指出“要把制度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積極借鑒人類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強調“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以保證人民當家做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5]20-21。
但是,既然已經認準了改革的大方向,我們就應該進行合理的頂層設計,更主動、更有計劃地加快政治體制改革,讓人民群眾看到決心、增強信心。因此,國家和政府盡快出臺一些能夠提振人民信心的政治體制改革舉措是很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左玉河.失去的機遇——中國現代化歷程的再認識[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3]蔣廷黻.中國近代史大綱[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夏東元.洋務運動史[M].長春: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7]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8]羅榮渠,等.中國現代化歷程的探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9]錢乘旦,劉金源.寰球透視:現代化的迷途[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