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期以來,日常生活審美化為人們所忽視,但是,隨著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普通大眾的具體生活方式以及娛樂消遣方式也相應地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日常生活審美化作為一個嶄新的美學現象在當今的社會文化語境展現了出來,并且日趨走進美學的陣營。它大大超越了傳統的藝術審美范疇,把審美引向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領域,從而導致審美者的心理也發生著快速復雜的變化。
關鍵詞:日常生活審美化;審美體現;審美心理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6-0138-02
一、日常生活審美化
關于“日常生活審美化”觀點的提出由來已久,但是,目前的學術界對“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命題卻沒有確定的解釋。如果把它當作是一個文化與美學的命題,則最早是由西方當代著名學者費瑟斯通和韋爾施率先提出來的。英國學者費瑟斯通在《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中給我們概括了日常生活審美化的三個方面的表現:一是藝術亞文化的興起,在西方,這個潮流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和20世紀20年代出現的達達主義,歷史先鋒派和超現實運動為代表,他們追求打破藝術和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消解一切藝術的“靈氣”。他們認為一切都可以成為藝術或審美的對象。不管是大街小巷的廢棄物,還是身體,偶發事件,甚至是便池,都可以成為審美的對象,進入藝術的殿堂;二是將生活轉換為藝術的謀劃,具體指的是追求生活方式的風格化、審美化。而審美化的謀劃可以追溯到19世紀后期的唯美主義、象征主義者波德萊爾,一直延續到??频群蟋F代主義者;三是日常生活符號和影像的泛濫。大眾電子傳媒的快速發展,導致今天的生活環境越來越符號化、影像化。它越來越像一面鏡子,構成現實幻覺化的空間。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日常生活審美化”實際上就是圍繞著高雅藝術和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而提出來的新命題。費瑟斯通在《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一書中提出的日常生活審美化的三層含義實際上給我們解釋說明了審美化的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藝術領域內部的各個藝術種類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覺地逐步地沖破高雅藝術與普通大眾生活之間嚴格的傳統界限;第二個時期,普通大眾越來越傾向于按照藝術來規劃自身的生活,希望自己的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藝術彰顯和藝術氣息;第三個時期,物質生活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形象化、圖像化、幻象化,人們習慣于眼球沖擊帶來的心理審美愉悅感。由此可見,日常審美化的出現導致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與高雅藝術之間進行了很好的溝通和融合,逐步地拆解了普通生活與高雅藝術之間的隔閡。它們之間的距離在當代社會中不停地被拉近,逐漸變得模糊甚至是完全消失。這種趨勢的產生非常強烈地沖擊著傳統的美學觀念,把傳統的藝術樣式,諸如文學、音樂、美術、雕塑、戲劇等高雅藝術都普及深入到大眾的日常生活中去,改變著普通大眾的生活觀念,深入地影響著大眾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習慣。比如人們的穿衣打扮、飲食起居、家電裝飾、電腦手機、汽車廣告、甚至人們去進行美發、美容、美甲或是美體都是如此,美已經成為普通大眾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因此說,日常生活極大地走向審美化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的發展趨勢和潮流,同時,傳統的美學范圍已經不能更多地涵蓋新出現的美學現象。所以,新時代的美學范疇也應該進行相應的調整,突破傳統美學的范疇,能夠更好地適應當下的文化語境,更廣泛地為普通大眾服務。
二、審美心理產生的原因
審美心理是一種綜合的文化意識體現,廣泛地涉及政治觀點、宗教觀念、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同時,它又是一個發展中的概念,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是與時俱進的。因此說,“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中國人)的審美心理,也隨著時代的改革和變遷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第一,上個世紀以來,工業化程度的提高給生活大眾提供了非常豐富和充裕的物質產品,人們的消費觀念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人們在消費的過程中已經不再完全是注重商品的實用性,而將更多的目光關注到商品的美觀性;第二,近十幾年來,文化產業大力發展,一片蓬勃興盛之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大眾的消費轉向了非物質化,非實用性的商品消費形式。商品的包裝和形式更能愉悅大眾的眼球,刺激大眾的消費。第三,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使人們的需求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為了最基本的吃穿住行去辛勤地勞作,人們的空閑時間越來越多,那么這個時候,審美的娛樂休閑因素就大大地凸顯出來,直接導致了娛樂產業、美容行業、身體文化、文化工業等的大力勃興。第四,大眾傳媒文化的迅速發展和大力普及,使我們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多地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圖像符號和影像:不管是佇立在街頭大量的廣告牌,還是豐富多彩的家居裝修,無論是各大電視臺的娛樂節目,還是各種類型的電影,甚至是流行歌曲的MV,或者電視報道美國和伊拉克的戰爭等等,我們都離不開影像的展示,而這些影像并不僅僅是對現實世界的簡單再現或者模仿,而且是主動地去影響現實構建現實。這樣,就會導致現實世界與影像世界之間差別逐步消失,使得大眾的日常生活以審美的方式表現出來。第五,日益豐富的大量的物質產品,極大地提高了普通大眾的經濟消費水平,同時也快速地改變著大眾的消費心理,人們除重視商品的實用價值外,更加看重商品的象征價值。這樣,商品不僅僅是一種物質產品,更多的是一個人身份和社會地位的象征,吃穿住行的檔次都成了衡量個人地位身份的標準體現,商品所包含的象征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壓倒了它的實際使用功能。人們對于各種商品外觀的大力追求體現了他們審美心理的變化。
三、審美心理表現
(一)彰顯個性
現代社會,人們更注重追求生活感官享受和張揚欲望。以服裝和發型的審美心理為例。
1.縱觀中西服裝的發展,服裝的演變過程最主要的是以強調功能為主線的,而服裝最基本的功能是遮蔽身體,抵御寒冷。但是,隨著消費水平和消費觀念的不斷變化,人們的消費生活正由追求數量轉向追求質量。人們不再是僅僅滿足服裝的遮體保暖功能,而是越來越強調服裝的美感以及服裝怎樣烘托自己的身價和個性氣質的功能。個性和時尚結合,彰顯鮮明個性的著裝特點,是這個時代呈現的主流。人們追求服裝的新穎和流行,追求著裝的與眾不同,而一些怪誕的服裝正好滿足人們的心理訴求。在現代人眼里,時髦、有創意的服裝能夠張揚個性,更好地修飾自我,當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時代賦予它的特定內涵,比如在時尚界,“波西米亞”風格成了追求放蕩不羈、自由浪漫的代名詞,而“波西米亞”風格也成了演繹小資情調的最好方式?!芭罂?、嘻皮”是反叛精神,頹廢思想的代表。而這些卻是新一代認為的最流行的時髦打扮。
2.美發是現代社會極熱的流行產業,染發燙發已經是一種流行狂潮。人們顛覆了對傳統黑發的審美,把頭發染成金色、紅色,甚至綠色、白色、藍色。更有甚者,一個頭發染成五顏六色,來達到獨特美的效果。近年來,各種各樣的怪異的發型也日趨流行。而日趨怪異的服裝和發型的搭配使人們顛覆了對傳統美女帥哥的認定,女性和男性之間的界限似乎越來越模糊。男人女性裝扮,女人男性裝扮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潮流。而近年來,各種各樣的選秀活動更是把這種彰顯個性的行為推向極致。
(二)釋放自我的價值追求
以文學藝術為例:文學藝術是對歷史現實中人的關注,通過觀察人的生存和發展,形成優秀的文學作品,表達特定時代的時代精神。這種時代精神,是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原創性美學精神,其衡量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尺度應當是審美、教化、娛樂功能的統一。但是,在當今的社會中,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中,人們日常生活的范圍和審美之間的界限正在逐步地模糊乃至消失。文學藝術通過廣告作品以及電視、電影等各種傳媒手段日益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并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因此,隨著日常生活不斷的審美化,在文學藝術作品方面也逐漸地展現出日?;奶卣?。作家們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大眾日常平凡的生活當中,開始敘寫油鹽醬醋和吃喝拉撒。我們把這種文學形態稱之為“亞文學”。它不再與先鋒文學掛鉤,也不同于正統的有明確文學界限的文學。亞文學強烈地沖擊了傳統文學的定義和傳統文學的觀念。比如近年來非常盛行的名著揭秘以及戲說歷史的影視作品都體現了大眾的娛樂消遣精神,也體現了現代人對精神價值的追求,過一種輕松、自在、和諧的生活可能是現代人的需求。
總之,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僅大眾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而且大眾更關注生活的內容和藝術性,傾向于對生活的審美體驗。這一方面是因為現代社會物質生產異常豐富,商家要想牢牢地抓住消費者,就必須凸顯物品視覺上的美感,極大地吸引消費者的眼球。另一方面,現代生活重重壓力之下,大眾為了更好地尋求釋放,過一種無拘無束的生活,從而推動了藝術的媚俗化傾向,改變了大眾的審美心理。
參考文獻:
[1][英]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M].劉精明,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2][美]沃爾夫岡·韋爾施.重構美學[M].陸揚,張巖冰,譯.上海:上海譯林出版社,2002.
[3][法]博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4]王德勝.視像與快感——我們時代日常生活的美學現實[J].文藝爭鳴,2003,(6).
[5][斯洛文尼亞]艾爾雅維茨.圖像時代[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6]陶東風.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與文化研究的興起[J].南陽師范學院報,2004,(5).
[7]童慶炳.“日常生活審美化”與文藝學[J].中華讀書報,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