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遼寧城鄉統籌發展途徑探討中,本研究是對遼寧城鄉統籌發展理論與實踐的研究不足做出回應,將遼寧城鄉統籌發展中的問題與文化區隔結合起來進行探討,以此說明遼寧城鄉間的差異不僅是表層次的、外顯的,城鄉差異是深層次的文化區隔造成的,并從城鄉的文化認同、文化治理,最終達至文化融合效用提出了遼寧城鄉統籌發展的新思路、新方法與新路徑。
關鍵詞:城鄉統籌;文化融合;路徑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6-0046-02
一、遼寧城鄉統籌過程中的文化差異
遼寧城鄉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物質文化差異
綜觀遼寧城市和鄉村: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較好,居民享受到便利的生活;城市中經濟活動頻繁,市場結構復雜;城市居民在服飾和飲食文化上表現為現代和多元特征。農村地區不便與外界進行較多的物質流通;農村基礎設施匱乏,沒有對居民生活提供各項便利;農村以農業生產為主體,市場結構簡單;農村居民在服飾和飲食文化上偏向傳統且較為單一。
(二)制度文化差異
在遼寧城市地區擁有較為完善的制度設置,而農村多項制度文化建構不完備甚至缺失。在教育制度領域,城市教育資源較多,教育水平較高,而農村教育設施簡單,教學體系不完備,部分農村學生要離家很遠接受高中教育,目前遼寧農村范圍內沒有高等教育資源。
(三)精神文化差異
城市居民大多有很強的理性和較強的獨立意識,具備民主思想,做事講求效率,重視現代科技的力量,善于抓住機遇,敢于冒險,追隨流行時尚,家庭宗族的觀念淡漠,注重個人的價值,講究實惠實利,帶有明顯的功利主義傾向。遼寧農村文化比較傳統且多具感性,深受道德習俗觀念影響,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農村居民大多勤勞簡樸,安分守己,做事墨守成規不甘冒險,工作生活中辦事效率不高,缺乏時間觀念,對技術等現代手段應用不足。
二、遼寧城鄉統籌發展中文化融合存在的主要問題
遼寧城鄉之間的差距不僅表現在物質形式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文化領域,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遼寧城鄉統籌的進程。文化融合領域存在的問題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村文化投入嚴重不足
遼寧是我國老工業重工業基地,由于經濟原因和歷史原因,用于文化發展的資金一直偏少,而用于發展農村文化資金的比例則更低。城市之中集中了絕大多數的高層次的文化人才、文化資源和文化活動,而農村的文化資源和文化活動十分匱乏。雖然改革開放以來,遼寧城鄉各項文化事業的投入不斷增加,但農村文化建設經費投入仍然嚴重不足,在遼寧廣大農村地區,文化設施缺失、經費投入不足、文化基礎薄弱、公共文化資源匱乏等現象十分明顯。
(二)城鄉居民在文化生活上差別很大
遼寧經濟社會的發展使得城鄉間的社會流動頻繁,但是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在長時間的接觸中,仍然處于彼此“難融”的狀態。這主要體現在:在文化休閑領域中,城市居民文化消費水平較高,休閑內容多樣,結構合理;而農村居民的文化休閑比較單一,看電視、唱歌、打臺球、打麻將、打撲克等成為廣大農村居民主要的休閑手段。一方面是城市文化的熱鬧非凡,另一方面是農村文化休閑生活的嚴重貧乏,這造成了城鄉居民在思想行為領域的差異。
(三)城鄉文化發展極不平衡
遼寧在文化領域存在嚴重的“城鄉二元結構”,這對于城鄉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十分不利的。長期以來,城市文化日益發展,而農村文化卻得不到明顯改善,在文化發展水平上農村明顯落后于城市,且差距越來越大,由此形成了“二元城鄉文化結構”。這種文化領域的差距,主要表現在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嚴重不足,農村文化產品的供給滯后于城市,城鄉之間知識、信息、文化的傳播和擁有存在著一條巨大的鴻溝,農村的文化體系不斷被邊緣化。
三、遼寧城鄉統籌發展中文化融合的路徑
(一)推進遼寧城鄉統籌發展的文化融合模式
以文化融合的熱點牽引,推進遼寧城鄉統籌發展的文化新路徑。遼寧目前政策上多是在經濟上扶持、政策上傾斜,加之一定的新農村文化建設,不過大多是一種缺乏體系的彼此孤立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成效不明顯。要有從問題的根源文化層面出發,來尋找建立遼寧城鄉統籌發展的完整途徑。
(二)遼寧城鄉文化融合的具體路徑
1.目標設定
遼寧城鄉文化融合的根本目標是構建理解、和諧、凝聚的遼寧城鄉文化體系。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遼寧城鄉間文化的相互理解。城鄉在經濟生產方式上的迥異,使得各自有著鮮明的文化特征,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在享受的物質文化、具有的精神文化以及體驗的制度文化等層面存在根本的差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同文化系統下面的人之間在理解“外群體”的時候,經常會存在偏差,而城鄉居民在互動中因為所屬群體的不同,很可能缺乏互相理解。因此,遼寧城鄉文化融合的實現,首先必須使各類文化承擔者具有相互理解性,打破群體之間的“文化敵視”。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文化交流以及共同的文化活動,創造城鄉兩類文化載體的共存環境和條件,在一種無對立的氛圍中實現文化的溝通和理解。
遼寧城鄉文化的和諧并存。遼寧目前正處于快速城市化時期,城市化率已超過50%,越來越多的人享受到城市化所帶來的生活水平的提升,城市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極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也反映了遼寧經濟發展狀況,但是并不意味著城市化率越高越好,并不意味著城市文化一定優越于農村文化。城市文化和農村文化應該并存、和諧發展,在制定和實施文化發展政策時,不應該有所偏重和傾斜。
遼寧城鄉文化的凝聚統一。遼寧是我國老工業重工業基地,遼寧作為一個整體在國家建設過程中做出了卓越了貢獻。在改革開放、日新月異的新遼寧建設中,城鄉文化的發展是具有相通性的,脫離了某一方,另一方文化不可能獨自進步和發展。城市文化與農村文化作為遼寧特有的文化特質在促進遼寧發展中起著同等重要的作用。
2.論點推進
文化審視。明確遼寧城鄉統籌中的文化區隔影響因素以及城鄉中優秀的需要保持的文化要素。遼寧城鄉文化融合并不是文化特質的趨同,每種文化都有其生長的土壤和存在的依據,是基于一定的社會背景形成的。遼寧城市和農村的文化內容都是經過長期積淀演化發展而來,都是基于各自的生產生活實踐而形成的。因此,城市和農村文化只要與各自的生產生活實踐相符合,就是合理的。
文化調整。既然文化是與社會生產生活實踐相一致的,就必須使文化與社會生產生活相適應。現代社會變遷的速度越來越快,遼寧城鄉的文化發展路徑必須根據社會物質條件實際情況做相應調整。遼寧城鄉中一些落后的文化習慣應該被剔除,同時根據社會生產生活實際要建立起新的文化特質,用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新的文化需要。遼寧城鄉文化融合的總體思路是建立合適的文化特質,而不是盲目的建設。
文化激勵。文化的發展具有很強的惰性,一經形成就很難改變或者改變十分緩慢,從而經常表現為文化領域的發展落后于經濟、政治領域,這就會對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起到減緩作用。因此,要有意識地促進文化的繁榮和進步。更新并轉變觀念,促進文化交流和融合,利用經濟對文化的扶植和鼓勵作用,發揮政策對文化的促進和保障作用。大力發展各種文化產業和文化活動,并深入到每個城鄉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3.行動推進
文化認同。城鄉居民在對本身文化有著很強認同的前提下,對對方的文化要素中合理的成分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認同。這是很難得的一種傾向,因為建立在自身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習慣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對“外文化”群體的理解,認同對方的文化要素更是一件很困難的工程。這就需要使城鄉居民間的交往更加頻繁,通過長時間的接觸達到彼此的理解和認同,至少是一種非排斥的狀態。
文化治理。這是一種對文化自身各層次要素的審視和修正。每種文化都有其滋養的沃土,都是建立在一種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環境中的。遼寧城鄉文化特征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基礎是各自的社會生產條件和環境,隨著新遼寧的建設,遼寧大地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有了全新的面貌,在這樣一種大形勢下,必須建立一種文化發展觀,審時度勢,適當地調整和發展文化,消解不適當的文化特質。
文化融合。遼寧城鄉統籌的基礎是文化間的理解和融合,這也是遼寧實現城鄉統籌的深層次基礎。具體來說,就是通過一種文化的相互認同和各自文化特質的治理,消解城鄉文化的區隔條件,實現城鄉居民的廣泛性溝通和互動,打破城鄉間看不見的“厚障壁”,真正實現城鄉一體化。文化融合代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達程度,既是遼寧城鄉統籌的目標,也是實現遼寧城鄉統籌的保障。
4.目標達成
促使城鄉文化的相互交流。首先要充分挖掘、利用好城鄉文化資源,實現城鄉文化的互動與融合。遼寧各地在推進城鄉文化一體化建設時,應充分挖掘具有一定歷史和影響力的特色文化,吸引城市優勢的人財物資源流向農村,促進城鄉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同時根據遼寧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堅持城鄉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并重,通過城鄉互動、共建共榮的思路,將遼寧城鄉文化事業發展納入到統一部署、統一規劃、統一發展的軌道,推進城鄉文化一體化新格局。
加快發展農村文化。遼寧各級政府要樹立城鄉文化協調發展的思想,大力發展農村文化,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鄉建設總體規劃,充分考慮農村文化建設投入總量偏少、水準偏低、農村文化發展滯后的客觀現實,堅持文化發展投入適當向農村傾斜的原則。引導機關、團體、城市居民開展各種形式的城鄉結對共建活動,不斷促進城市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館、影劇院等強勢文化資源向農村流動,重點支持文化站、科普室、圖書室、健身室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村公益性文化實體和文化活動。
統籌城鄉文化設施建設。文化領域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化”發展模式和重城市、輕農村的發展思路,農村文化設施建設資金得不到有效保障,基本文化設施建設水平大大落后于城市,農村文化生活極其單調。遼寧各級政府應積極培育城鄉文化市場,通過運用市場準入、資格認定、價格調節、財稅優惠等政策和現代交通通訊等手段促進城鄉文化市場雙向對接,把城市文化資源與農村文化市場、農村文化資源與城市文化資源緊密聯系起來,建立城鄉文化雙向交流機制,逐步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城鄉一體的文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