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某師范大學為例,采取文獻、問卷、訪談和spss數據統計分析四種研究手法對全日制在讀教育學原理碩士研究生專業認同現狀開展調查研究。結果表明,某師范大學全日制教育學原理碩士研究生的專業認同水平總體一般,其中專業認同的認知水平較高,可情感水平偏低;專業認同程度在所在年級和社會背景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該專業的認同程度受社會、學校和就業等方面因素影響,基于影響因素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教育學原理;認同;專業認同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6-0205-02
教育學原理,原稱“教育基本理論”,研究教育學中的基本理論問題,探求教育的一般原理和規律。它為教育理論的發展和教育改革提供綜合性的研究成果。該專業所培養的研究生要求具有較系統的教育學及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了解本學科發展動向和研究熱點,并且能較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閱讀和翻譯本專業的外文資料、運用掌握教育學的研究方法獨立地進行科學研究,畢業后能夠承擔科學研究、高等學校教育學教學和教育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近年來,國家提倡培養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復合型人才越發地體現了社會的發展形勢對教育學原理專業提出的時代要求。完善教育學原理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機制,對適應不斷變化的專業現實要求具有重要的意義。
社會學者簡金斯認為:“在每個地方,我們都遭遇到認同的話語。而且,人們所討論的不僅僅是認同問題,還涉及變化問題:新的認同的涌現,舊的認同的復活,現存的認同的變遷。”[1]現今認同在多學科領域中頗受學者的關注,值得我們加以重視。本文以專業認同為視角對全日制教育學原理研究生開展調查,呈現專業認同現狀,并運用所收集數據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致力于為改善專業認同情況提供參考。
一、教育學原理碩士研究生的專業認同與研究方法
(一)認同
《心理學大辭典》中對認同的定義為“一個人將其他個人或群體的行為方式、態度觀念、價值標準等,經由模仿、內化,而使其本人與他人或群體趨于一致的心理歷程”。在現代的簡明心理學辭典中,側重于將“認同”定義為個體對外界的接受,著重強調外界思想觀念對個體的影響過程。學者秦攀博則認為,認同是“個體對某一事物或對象在認知了解的基礎上的接受和認可,是一種情感、態度乃至認識的移入過程”[2]。都有從認識、情感、觀念的接受和動態發展的方面去理解“認同”。
(二)專業認同
根據相關文獻查閱和研究發現,至今學界不少學者在對專業認同的研究上都強調了在個體對自身認同的基礎上對所學專業的學習過程中形成的認知和評價,都涉及個體對現在及未來的發展、提升關系。學者王頂明認為對專業認同的解釋應該從其結構維度來整體分析,即包含有個體的認知、情感、行為這三個方面,他指出“學習者對所學專業的接受與認可,并愿意以積極的態度和主動的行為去學習和探究”[3]。在以高校受教育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的研究領域中,學者秦攀博指出在校學生所進行的專業學習不是一種職業,而是職前的一種預備。他認為專業認同的結構維度也應是從受教育者的認知、情感和付諸的積極行為方面去考察。
結合“認同”與“專業認同”的含義研究,根據本文研究對象和領域的基本情況,筆者對“專業認同”的界定為“高等受教育者個體對自身所學專業的認知,并在情感上接受和認可,隨之對其專業付諸積極行為的相關活動,過程中受教育者個體飽有積極的內心體驗”。因此,本文也結合對“專業認同”的內涵和結構維度的相關研究,主要從受教育者個體的對專業的認知、情感、行為這三個方面來展開研究。
(三)研究樣本
本文采用文獻研究與問卷、訪談相結合的調查方法對該專業對象展開研究分析,對江西師范大學全日制教育學原理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發放調查問卷,選取個案進行訪談。此次調查共發放36份,回收有效問卷33份,有效回收率為91%。經統計,男生6人,占18.2%;女生27人,占81.8%;其中,9人有過工作經歷,占27.3%,24人沒工作經歷,占72.7%(如表1)。
(四)研究方法
本文從專業認同的認知、情感、行為三個維度去考察,首先針對教育學原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專業認同現狀開展問卷、訪談調查,結合該專業研究生的實際情況分析研究對象的個體因素(包括性別、年級、社會背景)對專業認同水平的影響。基于實際問題的考察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相關發展性建議。
本研究編制的問卷一共38題,分為單選與多選兩類。包含專業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維度。其中第二部分的專業認同測評采用LIKER5點計分,分為“完全符合”、“比較符合”、“說不清楚”、“比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依次計為“5分、4分、3分、2分、1分”。總分越高,表示專業認同水平越好。
二、調查結果
(一)教育學原理碩士研究生總體專業認同水平一般,其中專業行為維度偏低
根據本調查的實際情況編制的專業認同調查問卷中,把專業認同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維度分別設計了6道題,每題最高5分,每個維度滿分30分。結果顯示,該專業的學生專業認同水平一般,總體評分為49.0,占總分的66%。其中,專業行為認同最低,為15.0,占該維度總分的50%;而學生的專業情感認同水平較高,為22.9,占該維度總分的76%;專業認知水平占該維度總分的55%,為16.6分,處于中等水平(如表2:描述統計量)。
(二)教育學原理男碩士研究生的專業認同水平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維度上都比女生偏高,但總體偏差不大
根據數據分析的結果顯示,該專業男碩士研究生的專業認同水平分別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維度上都比該專業女碩士研究生的偏高。其中男生在認知維度上比該專業女碩士研究的認知水平偏高幅度最大,為18.3;在行為維度上男碩士研究生和女碩士研究生的認同水平都在15.0左右,無太大偏差(圖表3)。
(三)教育學原理碩士研究生的專業認同水平在年級上存在差異,其中在專業的行為認同維度上隨著年級的升高而遞減
在對教育學原理碩士研究生的年級差異與認同程度關系的調查結果顯示,該專業一年級的碩士研究生在專業認知維度上的水平一般,為15.5;但其認知水平隨著年級的升高而升高,二年級和三年級的認知維度水平都達到17.0;在專業行為維度的考察上,該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行為認同水平隨著年級的升高而依次降低,從一年級的15.5到三年級的14.6,行為認同水平偏低;而情感維度上的結果顯示,該專業情感認同水平在年級上是“先低后高,再降”,從一年級到三年級依次為21.9、24.0、23.0,總體偏差不大,仍處于三個維度中的最高水平(如圖4)。
(四)教育學原理碩士研究生專業認同水平在有無工作因素考查上并無顯著差異,其中專業情感、認知維度水平較高,行為維度水平次之
根據分析結果指出,在該專業中有9個人在考研之前有過工作經歷(一年以上),無工作經歷的為24人,有工作經歷的同學和無工作經歷的同學的專業情感維度都較高,認知維度次之,行為維度最低。其中,有工作經歷的同學的專業認知水平相對較高,而在情感、行為維度水平上相比無工作經歷的同學水平低,但該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水平在有無工作經歷的相關性分析上并無顯著差異(如表5)。
三、訪談結果
根據問卷數據的分析結果本文開展針對性的訪談調查,依據該專業的實際情況,編制訪談提綱,主要涉及選擇該專業的動因、對所學專業的態度和看法、對本專業的就業情況以及對該專業的培養機制和師資因素方面。主要結果顯示如下。
(一)選擇動因
根據訪談調查,該專業的學生在本科畢業后選擇繼續報考研究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為了暫時緩解就業壓力,希望有更多的就業準備時間。如有學生表示“進一步求學主要是為了能有更多的時間參與實踐從中豐富經驗,有更多的時間為就業做準備”,同時也有被訪者談到“具備逃避心態”。第二,為了更好的就業和出路。有學生表示學歷在就業中的影響很大,“希望能通過高學歷贏得更好的工作”。第三,處于親友的影響。部分被訪學生表示親友的影響也促使自己繼續求學和深造。
研究發現:那些進一步求學動機不明確、由于親友的影響或希望能逃避就業而求學的學生,往往對所學專業的認同程度水平偏低,在讀研期間往往沒有規劃或忙于與專業無關的事務上,如社會實習、兼職等。
(二)所學專業的態度和看法
在前期調查問卷中發現,有近七成以上的學生對所學專業的了解程度表示一般或不了解。在訪談中發現:第一,實際與預想不一致,與讀本科時沒什么差別;如“老師還是一樣的站在講臺上對著PPT教授理論,很少有互動”。第二,專業的有效培養程度不高,學生覺得自己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體系的專業素養。
(三)本專業的就業情況
在前期的問卷調查中,有八成以上的被訪者認為該專業在就業領域沒有優勢,如“當中小學教師吧,就業單位嫌不夠專業,沒有學科針對性;當高校教師吧,資格又不夠;剩下的出路就是中專教師,自己創業,或找與本專業不相關的工作”;“我們這個專業就業好像不是很容易,因為現在高校都要求要博士了,大中專呢又要求本碩是一個專業的,這對我們就更不利了,因為我們專業很多人都是跨專業考過來的。如果去初高中教書的話,我們都不占優勢,因為初高中根本就沒有教育學這個學科,專業又是不對口,去考公務員,職位表里招教育學的是少之又少。”
(四)專業的培養機制和師資因素
根據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專業的培養和師資對專業認同水平的影響顯著,七成以上的被訪者表示:第一,課程設置不完善,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如“我認為我們的培養機制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首先在課程設置上沒有考慮到很多學生都是跨專業考進來的,應該安排一些選修課來補充我們的基礎知識;還有就是能夠給大家提供實踐的機會,讓理論能夠付諸實踐,也有利于我們去檢驗理論,更加能夠體會在實踐中會遇到什么樣的問題和困難,否則我們就是紙上談兵。”第二,沒有有效、充分發揮師資力量的優勢。“由于沒有中小學的實踐機會,我們很難體會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學習到如何解決問題的能力,專業眼界和專業思維都很難提高和發展”;“另外導師們的科研實踐能力肯定是沒話說的,都很強,但是對于學生的指導卻很少,我認為導師應該每個星期跟學生至少有半天的交流時間,指導一下大家的學習,解決大家的困惑,雖然說研究生的學習靠的是自己,但是總還是需要有人在前面指引一下的,而不是任由學生自己抹黑的學習,這種完全的放養式對于我們可能是弊大于利”。
四、結論和對策
研究結論:第一,教育學原理碩士研究生總體專業認同水平一般,其中專業行為維度偏低;第二,教育學原理男碩士研究生的專業認同水平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維度上都比女生偏高,但總體偏差不大;第三,教育學原理碩士研究生的專業認同水平在年級上存在差異,其中在專業的行為認同維度上隨著年級的升高而遞減;第四,教育學原理碩士研究生專業認同水平在有無工作因素考查上并無顯著差異,其中專業情感、認知維度水平較高,行為維度水平次之;第五,全日制教育學原理的專業認同程度受到求學動因、對所學專業的態度和看法、對本專業的就業情況以及對該專業的培養機制和師資因素的影響,綜合涉及社會、學校和就業三大方面的因素影響。因此,我們有必要結合社會、學校的共同努力去重視和改善現階段下的專業認同水平。根據實際調查情況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強專業宣傳和入學教育指導
通過加強專業宣傳可以普及學生對該專業特殊性的了解,明確考慮自身情況是否與專業期待相契合;適當加強專業報考的分析輔導,使更多的學生能有機會與該專業的導師交流,在報考前深入了解該專業的培養機制,充分考慮自身的未來定位是否與該專業相適合。一方面為學校從源頭上抓好招生質量,一方面也能保證報考學生的專業認同和專業信念,另外,加強專業宣傳也能讓社會進一步了解該專業的社會地位和作用,加深良性互動。在入學后,應加強入學指導方面的交流,深入體會專業優勢和學習要求,明確學生的學習規劃,加強學生的專業認識,加深專業情感。
(二)完善課程設置和師資力量
對于該專業的學生部分來自不同學科背景,有著本碩非同一專業的實際情況,因此,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應根據學生不同學科背景的情況具體安排,在學習過程中加強專業認識和提高專業情感,提升專業認同水平。
1.加入實踐課程。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在實踐的過程中指導學習,加深理論的深刻體會,根據實踐反饋的結果由導師帶領學生開設專題研討,更好地培養專業思維。
2.以人為本,有效發揮師資力量。導師對學生的尊重和關切,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學生克服專業學習方面的困難,大部分學生表示希望能得到導師適當的專業指導和幫助。而現階段該校的大部分導師忙于科研和行政,無暇顧及學生的專業發展需要,對專業學習中的困難無法給予及時的重視和幫助,對學生的專業認同水平有極大的影響。對于發展方向不同的學生,應合理給出培養指導、實踐或理論學習的機會,加強“以人為本”提高專業認同水平。
3.重視健全就業指導體系。研究表明,就業情況對該專業學生的認同水平有很大影響,其實,一個專業就業前景好壞不僅與專業本身是否符合社會需要有關,還與該專業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有關,也與該專業所在高校的就業指導體系有關[4]。“學有所成”的激勵對專業認同進一步發展和持續十分重要,社會和學校應對學生的就業現狀加以關切,建立完善的“互通機制”,有效發揮社會、學校的就業資源,及時反饋信息針對性的完善專業培養,讓學生“學有所用、學有所成”。
參考文獻:
[1]Richards Jenkins. Social Identity[M].Routledge Publishing Group,1996:7.
[2]秦攀博.大學生專業認同的特點及其相關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9.
[3]王頂明.對專業認同有關概念的理論述評[J].學園,2008,(2).
[4]李慧敏,胡成功,劉浩.法學類碩士研究生專業認同調查報告[J].中國電力教育,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