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以追求現實自由為目的,對黑格爾思辨法哲學體系進行批判,確立了人民主權的自由觀念、普遍利益的行政觀念、平等自由的立法觀念等重要思想。深入探討馬克思的自由思想,對于我國保障人民政治自由、完善法律體系等方面都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黑格爾;馬克思;自由
中圖分類號:B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6-0027-03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是馬克思思想發展轉變過程中一部重要著作,這個時期的馬克思通過對現實問題的思考,意識到“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全面清理自己舊的哲學體系的同時,在政治價值觀上尋求現實的自由。以自由思想為切入點解析《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以下簡稱《批判》),有利于我們充分理解馬克思以市民社會為基礎的政治價值觀及其現實意義。
一、《批判》中透視出的馬克思的自由思想
黑格爾認為政治國家把自己分為三種實體性差別:立法權、行政權和王權。國家制度只能與意識的發展共同進步、與人的發展同進步,而馬克思在這里就明確指出黑格爾是詭辯家,不是國家制度適應人的發展,人本來就是國家制度的原則和出發點,黑格爾已經意識到現實的人的作用,卻要把人作為意志的現實化。馬克思認為黑格爾根本顛倒了國家內部制度自由的體系,黑格爾式的自由只能是停留在他大腦里,而不是真正的塵世的自由。下面就從黑格爾三種權力體系的劃分及馬克思對應的批判中來具體分析。
(一)對黑格爾王權思想的批判,體現了人民主權的自由觀念
黑格爾認為,王權本身包含著理性整體的三個環節:國家制度和法律的普遍性,作為特殊對普遍的關系的咨議,作為自我規定的最后決斷的環節。王權的三個環節表明:王權具有普遍性和自我規定性,在自我設計中完善自身,王權的實現不需要根基。黑格爾的權力體系是從國家到主權、君權最后才分化出民權,而馬克思的理解正好相反,從人民出發,君主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國家和制度也是人民民主的結果。
1.馬克思以人民主體自由出發批判黑格爾的國家主體君權思想
馬克思對黑格爾國家主體君權思想的批判主要有幾個方面,第一,從產生上看,黑格爾認為君主的產生是通過直接的自然方式肉體出身。“君主作為這樣一個從其他一切內容中抽象出來的個人,天生就注定是君主尊嚴的化身,而這個個人被注定為君主,是通過直接的自然方式,是由于肉體的出生”[1]301。君主之所以是君主,由他的出身尊嚴決定,貌似人人都有成為君主的可能,但真正的君主只能有一個,黑格爾對君主的理解充滿任意性和偶然決斷性。在馬克思看來,人民才是君權的賦予者,不是肉體的出身造就了君主,也不是意志偶然性和最后的決斷。第二,從人民主權和君主主權的關系上看,黑格爾認為把人民主權與君主主權對立起來是一種混亂的思想,沒有君主以及“同君主必然而直接地聯系著的整體的劃分”[2]39人民就會是一盤散沙,不能組成國家,人民的權力也就根本得不到保障。黑格爾顛倒的,缺乏根據的思想同“上帝為主宰還是人為主宰”[2]39命題一樣,馬克思沒有簡單地否定君權,而是指出人民主權的決定作用的同時,給予君權存在的關注。把君權與民權置于一對矛盾的基礎上探討,得出君權歸根結底還是由人民賦予的結論。
2.民主制是真正反映人民自由的制度
馬克思十分推崇民主制,他認為民主制是真正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的自由制度。黑格爾把國家看成是倫理性實體,人民只是這個實體的客體化和單一化。而馬克思認為,民主制從人出發,把國家變成客體化的人,“一切國家形式都以民主為自己的真實性,正因為這樣,他們有幾分不民主,就有幾分不真實。”[2]41可見,民主制在馬克思心中象征著真正的人民民主。
馬克思說:“在民主制中,國家制度本身只表現為一種規定,即人民的自我規定。在君主制中是國家制度的人民;在民主制中則是人民的國家制度。民主制是一切形式的國家制度的已經解開的謎。”[2]39民主制與現代國家的君主制和共和制不同,后兩者在本質上是一樣的,而真正的民主制是實現市民社會與國家的統一,公民與市民的統一的理想制度。個人在貌似以平等的國家權力方式建立起來的體系中得不到自由,只有從人民自身出發,以民為本來構建整個社會的法律、道德,才能真正實現個人與國家關系的和解即自由。
(二)對黑格爾行政權思想的批判,展現了普遍利益的行政觀念
馬克思在《批判》中認為黑格爾的行政權是抽象的二元論,一方面承認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對立,另一方面,又企圖以官僚機構來使人民掌握國家的權力,實現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同一。“行政權是最難闡述的。與立法權相比,它在更大程度上屬于全體人民。”[2]69在馬克思看來,只有從市民社會的公民出發來劃分國家行政權力才具有合理性,才能真正展現普遍利益的行政觀念。
1.官僚政治、同業公會及行政權三種關系解析
在黑格爾的行政權體系那里,官僚政治是國家用來統治和監督人民的機構。官僚政治的基礎是國家同市民社會、特殊利益同普遍利益的分離,而正是由于這種分離,使官僚政治披著君主國家賦予的“特殊職能”的外衣,打著“普遍利益”的口號來管理市民及其“特殊利益”。可以說,官僚政治是君主國家行政權的表現形式,行政權通過官僚機構實現其在市民社會中的統治。
從馬克思的論述來看,黑格爾承認同業公會與官僚政治的對立,也認識到官僚政治要想得以實施必須依憑同業公會,行政權要通過同業公會才能運轉。馬克思則認為,“同業公會是官僚政治的唯物主義,而官僚政治則是同業公會的唯靈論。”[2]58這種官僚政治是缺乏根基的,不是國家賦予官僚政治權力,只能從同業公會的利益中產生。
2.揭露黑格爾企圖以官僚政治調和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對立的思想
在黑格爾那里,國家與市民社會,普遍利益與特殊利益是對立的,而要消除這個對立,就要通過“國家形式主義”官僚政治及其附庸的機構,使得市民社會也成為國家的形式主義。市民社會不僅是個人私利的戰場,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場,而且也是私人利益跟特殊公共事務沖突的舞臺。同業公會對這些沖突和矛盾是無能為力的,只有通過王權在官僚政治中派出的代表來規范調節利益。
同業公會是市民的自發組織,應該代表人民利益,但黑格爾認為“同業公會必須處在國家這種上級監督之下,否則它就會僵化,故步自封而衰退為可憐的行會制度。”在公會內部的分配職務時,一般采取由最高權力任命和人民選舉的形式相結合。這樣的權力體系表面上看是平等的,但黑格爾的根本目的是想以官僚政治調和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對立。
3.自由源于人民自主管理
黑格爾的官僚政治體系是從國家的特殊利益出發,把官僚政治體系變成獨立的、脫離市民社會的存在,這必然帶來的后果是,作為普遍利益代表的國家反而不能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而僅僅成為官吏謀取功名、升官發財的名利場。所以馬克思主張要鏟除官僚政治,實現人民的自主管理。他指出:“只有普遍利益在實際上而不是像在黑格爾那里僅僅在思想上、在抽象中成為特殊利益,才有可能;而這又只有特殊利益在實際上成為普遍利益時才有可能。”[2]61行政自由的真正保障在于人民掌握權力,使人民真正代表普遍的利益,也是人民實現自身價值,參與國家管理的方式。
黑格爾還認為在國家中通過等級制度的因素,結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形式來對國家的行政權進行監督。等級制度的因素最終只能是代表貴族、代表君王的利益。馬克思說:“在真正的國家中,問題不在于每個市民是否有獻身于作為特殊等級的普遍等級的可能性,而在于這一等級是否有能力成為真正普遍的等級,即成為一切市民的等級。”[2]61
由此可見,馬克思批判黑格爾官僚政治調和國家與市民社會的矛盾,揭露了黑格爾行政權的空虛性,更重要的是馬克思認為只有人民才是國家的真正主人,只有人民自主管理,才能代表和維護普遍利益,實現人民的平等自由。
(三)對黑格爾立法權思想的批判,透視了平等自由的立法觀念
黑格爾對立法權的論述,認為立法權是國家制度的一部分,是對王權和行政權在思辨法哲學體系中的深化,馬克思在《批判》中用了很大的篇幅來對它進行剖析。
1.立法權不是國家制度的衍生物
在黑格爾看來,立法權只是國家制度的一部分,國家制度處于立法權之外,也就是說,立法權是服務、從屬于國家制度的。黑格爾在這里提出了一個二律背反,立法權是組織普遍物的權力,是確立國家制度的權力。然而從另一個方面看,立法權只有在國家制度的范圍內才是立法權,而國家制度如果在立法權之外,那么,它就處在法律之外了。立法權是按照國家制度確立起來的權力,所以它是從屬于國家制度的。黑格爾對這個二律背反的解決采取了詭辯的方式,國家制度不直接屬于立法權,但立法權卻間接地改變國家制度。立法權通過迂回的途徑來達到它以直接的方法所不能達到而且沒有權利達到的目的。
在馬克思看來,立法權不是國家制度的衍生物,黑格爾對國家制度的理解是抽象的邏輯,從這樣的邏輯出發得到的不是國家制度的概念,而是概念的制度。換言之,黑格爾在這里的邏輯是顛倒的邏輯。那么,到底誰才是立法權的決定者呢?黑格爾在國家制度能否成為立法的內容的問題上,答案是模棱兩可的。針對這一點,馬克思明確指出:“人民是否有權為自己制定新的國家制度?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應該是絕對肯定的。”[2]73原因在于“正因為立法權代表人民,代表類意志,所以它進行斗爭,反對的不是一般的國家制度,而是反對特殊的陳舊的國家制度。”[2]73在馬克思看來,人民是立法的主體,立法權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意志,人民有權推翻舊的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立屬于人民自己的國家政權和法律制度。
2.普選制是政權法律產生的基礎
關于政權法律是怎樣產生的,在黑格爾那里有三個環節“在作為總體的立法權中,起作用的首先是其他兩個環節,即作為最高決斷環節的君主權和作為咨議環節的行政權。行政權具體知道并全面了解整體的種種方面和穩固地存在于整體中的現實的基本原則,特別是了解國家權力的需要。最后一個環節就是等級要素。”[2]76這段表明了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君主擁有最高決斷的權力,立法權的最高權限是根據君主的任意行為來確立的。第二,所謂的“作為咨議環節”只不過是君主意志的衍生,圍繞在君主周圍的附屬組織,如集體委員會等都是君主的奴仆,代表君主的意志。第三,等級要素環節,在這里,黑格爾設想的是國家的意志通過各“等級要素”到達人民的主體性,從而人民也就能夠參與到國家行政權的決策中。等級要素在這里起到了“中介”的功能。
針對黑格爾關于法律產生的三個環節的劃定,馬克思認為,這樣產生出的行政權只能是國家意志和國家利益的體現,根本不能體現人民民主的環節,人民生活在這樣的行政法律體系中根本得不到自由。為了使人民的意志在國家層面得到體現,馬克思認為只有通過普選制才能實現,雖然代議制是一大進步,但這個立法體制本身就是一個矛盾,所以代議制不能代表人民的利益。關于普選制的主體范圍問題,馬克思是贊同全民參與選舉的,馬克思指出:“擴大選舉并盡可能普及選舉,即擴大并盡可能普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2]150誠然,要實現全民參與選舉投票來決定自己國家的事務有一定困難,但隨著社會發展,民主的進步,一旦條件成熟,全民參與普選的理想是能夠實現的。
3.平等自由的立法思想
從馬克思對黑格爾的批判中可以看出,黑格爾在立法權問題上是意識到國家制度與立法權之間存在矛盾,黑格爾說得很明確,法是自由意志的定在,而人民在他看來只是法理自由的體現,為什么黑格爾要極力排斥人民擁有立法權呢?在馬克思看來,立法權不是國家制度的衍生物,實現人民自由的立法權只有通過普選制,私有財產限制人的自由意志。黑格爾害怕法國式的革命,他的軟弱性決定了他的法哲學思想不可能站在人民這一邊,他所提倡的自由觀也必然是消極的。
從以上的論述中可以看出,馬克思所追求的是平等自由的立法思想,必須打破所謂的君主意志、等級因素等的束縛,把人民推向國家政治的前臺,實現人民自主的管理。市民的價值在于它能夠參與國家事務,通過各種形式如普選制來行使自己的政治權利,這樣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而由人民普遍參與的立法才是真正平等自由的立法。
二、《批判》的文本意義及邏輯啟示
《批判》中馬克思所表現出來的自由思想的理論價值及現實意義可以解讀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自由思想是理解馬克思批判語境的鑰匙
黑格爾寫作《法哲學原理》基于解決現代性自由觀的困境,啟蒙運動以來,人從宗教和封建的壓迫中解放出來,提出了理性的訴求和自由平等口號,但可悲的是,啟蒙運動在破除中世紀宗教神話的同時又給人樹立了新的理性,自由、平等的理念只是空洞的抽象,以人的主體性為基礎的自由觀的困境逐漸明顯,黑格爾建立自己的法哲學體系,正是為了消解個人自由與國家之間的矛盾。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黑格爾是通過對現代性的政治倫理批判來實現自由的。馬克思以內批判的方式來看黑格爾的思想,換句話說,跟黑格爾站在同一語境中,理解其思想的內涵,揭示其思想的不足。馬克思正是站在了黑格爾的肩膀上,指出黑格爾法哲學體系同樣只能是思辨的虛幻的體系,而個人的自由只有從市民社會出發,從現實出發才能得以實現。
(二)自由思想是通向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過渡
自由思想是馬克思世界觀轉向的重要出發點,也是后來歷史唯物主義的萌芽。長期以來,學界對《批判》在馬克思整個思想發展史上的地位及其中思想與后來的歷史唯物主義的關系問題上是有爭論的,但至少有一點可以確定,馬克思假如沒有《批判》的寫作,沒有對黑格爾思辨哲學體系有一個整理和批判,其后來的理論提出至少不會是沿著歷史唯物主義路徑進行的。通過前文論述我們可以認為,自由思想是馬克思實現世界觀轉變的重要出發點,馬克思批判黑格爾也是基于自由語境進行的,對其政治倫理的批判也開啟了另一個重要研究方向。沒有對人民自由的關懷,沒有對國家和市民社會關系的探究,沒有對國家政治的深刻反思,馬克思是不可能站在唯物主義立場上進行后續研究的。
科學性、革命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標志,今天,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思想從萌芽、發展到成熟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時間,但理論魅力依然值得我們去深入探究。馬克思畢生致力于尋找和實現廣大人民的平等自由,其留給后世的不是一個具體的制度、圣經式的教條,而是思考和看待世界的眼光,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深入探討馬克思的政治理論,有利于更好地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和社會制度,對于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第3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曹典順.自由的塵世根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5]丁雪楓.論馬克思批判黑格爾法哲學的成果[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