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礎護理技術》包括護理理論和護理實驗兩部分。實驗教學是《基礎護理技術》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基礎護理技術》教學中存在明顯的問題,如實驗教學設備陳舊、損毀嚴重,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陳舊,課程安排不合理等等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如完善實驗設備、改進實驗教學方法、調整實驗教學內容、合理安排護理實驗課,充分利用實驗室等。
關鍵詞:《基礎護理技術》;實驗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6-0234-02
《基礎護理技術》包括護理理論和護理實驗兩個部分,實驗教學是《基礎護理技術》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目前,《基礎護理技術》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很多。根據學生反映的問題及本人四年的教學經驗,現將《基礎護理技術》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總結如下,并且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一、護理實驗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實驗教學設備陳舊、損毀嚴重
護理實驗教學需要大量的教學設備,但該校實驗課上物品常不齊全。電動吸痰器已壞,吸痰法教學無法進行。部分實驗課內容須在模型人身上進行練習,如鼻飼法、心肺復蘇術等,但護理模型數量少,損毀多,功能差,不能進行真實模擬,學生無法預料在實際操作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另外,臨床上醫療設備更新較快,如使用一次性導尿包,一次性灌腸筒,而學校教學中,仍使用老式包布無菌包,過程煩瑣,物品陳舊,嚴重與臨床脫離。
(二)實驗教學內容陳舊
實驗教學內容也與其他大多護理院校一樣,仍然以15項護理基本操作技術為主[1],而實際上臨床有些操作基本不用,該校因為電動吸痰器已損毀,吸痰法操作教學無法進行,所以該校的護理基本操作技術為14項。實驗教學內容長期得不到更新,醫學科學新的發展成果和技術沒有能夠及時轉化為現實的實驗教學內容,存在不同程度的教學內容脫離實際的現象[2]。實驗教學基本上沒有開放性、設計性實驗,嚴重制約了學生的靈活性和個性思維的發展,導致學生臨床實習期間遇到應急問題時應變能力較差[3]。
(三)實驗教學方法單一
目前我國護理教育教學方法仍多采用以教師為中心,很少以學生為主。傳統實驗教學課前由實驗員和任課教師為學生準備用物,學生幾乎不用獨立思考。在實驗課上,學生死記操作步驟,機械模仿老師,對實驗課缺乏興趣,操作時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老師過分強調操作程序要精確、操作動作要規范,使學生雖嚴謹但不靈活,雖規范但無創新。激發不了學生主動實驗的興趣,研究氣氛不夠,學生學習的熱情也由高到低,甚至產生厭倦心理[4]。
(四)缺乏高效的實驗室管理
護理實驗室是培養護理人才的搖籃,是護理技能訓練的基地[5]。對實驗室的開放進行科學管理,可以提高學生的護理技能熟練程度,培養學生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護理實驗教學用物多、零散繁雜、消耗更新快。該校實驗室管理混亂,職責不明確,雖然配備專門實驗員,但實驗物品多由任課教師準備,而任課教師還需承擔理論、實驗授課,教學任務重,使實驗室不能高效利用。學生離開實驗室未能保證實驗室衛生及物品整潔,每次下課后,實驗室臟亂不堪。經學生要求增加護理實驗室課外開放,但是師資力量有限,由實驗員對學生操作進行指導。實驗員本身操作不熟練,沒有與任課教師進行很好的溝通,對學生的指導有很多不當之處。這也使學生很迷茫,對教師的教學產生懷疑。愿意課外練習的學生越來越少,最后只能停開。
(五)實驗考核固化
長期以來,實驗課成績依附于理論課,《基礎護理技術》課程100%成績=期末成績50%+期中成績20%+操作成績20%+平時成績10%,操作成績僅占該課程總成績的20%。操作考核必須一個一個進行,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教師針對每位學生進行考核,則沒有辦法管理班級剩余學生,這勢必會影響正常的課堂教學,所以,一般盡量減少考試次數,且選取耗時短的操作如單人心肺復蘇術進行考核。學生考什么練什么,其他較復雜且重要的操作都不再練習,這樣重要的操作學生反倒不會做了。另外,《基礎護理技術》實踐考核標準基本上是以操作為中心,這種考核標準導致學生死記硬背操作流程,模仿老師,機械地完成操作,而不顧病人的感受,缺乏愛傷觀念。
(六)教師少、學生多
該校護理專業在校學生約2000人,在校專職護理教師19人。教學任務非常重,理論教學150人左右大班上課,實驗教學為60—90人上課,教學模式一般是首先教師示教,學生分組練習,教師指導,最后回示總結。因為學生多,一般最少30名學生配一名教師,有的是60名學生或90名學生配一名教師。學生剛開始學習,存在的問題較多,教師數量無法滿足學生要求。學生存在的問題不能得到及時解決,教學質量下降。
(七)課程安排不合理
該校護理實驗課的安排不合理,安排時間集中在周一至周五七八節課。課程過于集中,導致其他時間實驗室閑置,而七八節課沖突,教師不足、示教室沖突、操練室沖突、爭搶實驗物品、實驗模型等。早下課的班級實驗物品、模型充足,而晚下課的班級物品缺乏,無法進行正常練習。任課教師為了讓自己班級物品充足,爭取早下課,對操作流程的講解就很粗糙。
二、護理實驗教學改革對策
(一)完善實驗設備
實驗教學設施建設是實現實驗教學改革的物質基礎,是培養高素質實用型護理人才的先決條件。因此應加大實驗教學的投入。增加實驗室投入,購置新的模型,教導學生愛惜模型。購置新的電動吸痰器。對于不能真人練習的操作,增加學生臨床見習、實習的機會。
(二)調整實驗教學內容
該校教材采用人民衛生出版社張少羽主編的《基礎護理技術》,強調以人為中心,以護理程序為框架的授課模式,將技術操作融入到相應理論中,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驗內容在以往十五項基本護理操作技術基礎上增加適應護理發展的內容。壓縮床上擦浴、床上洗頭等,增加三腔管壓迫止血術、穿刺術、備皮、換藥、引流術等技術,注重實踐教學與臨床接軌,在操作中要求學生不能違背操作原則,但不過分強調操作步驟先后順序,例如,對護理基本操作技能中的各種注射法,可以只講原則,不講具體做法,讓學生在不違反無菌原則情況下,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三)改進實驗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示教、練習及指導、回示的教學法,嚴重制約了學生的靈活性和個性思維的發展,針對這一情況,我們采取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改變教學方法,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強師生互動。在《基礎護理技術》Ⅲ教學中,采取學生示教,全班同學觀摩,找出該同學操作中的問題及優勢,最后由教師總結,加強學生對該操作掌握的熟練程度。這種方法受到學生的好評,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也進一步豐富了教師的專業知識,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
(四)完善實驗室管理
成立護理實訓中心,明確分工,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配備專門實驗室管理人員及實驗員。在實驗員帶領下,學生自己準備物品、自己管理實驗室,保證實驗室整潔、有序。課程開始從實驗室領取,課程結束后清點交回,如有破損應說明原因,寫出書面材料,按要求賠償。針對實驗課時少,不能滿足學生需求等情況,在學生空余時間開放部分實驗室,增加訓練時間。并準備不同操作用物,學生可以選擇在實驗課上未能熟練掌握的護理操作,由任課教師進行指導或者對實驗員進行操作培訓,統一操作標準,增加學生對實驗員的認同感。
(五)改革考核方式
增加教師配備,每15人配一名教師,加強實驗巡回指導。增加考核力度,針對一些特別復雜的操作如靜脈輸液法等,經常給予考核,強化學生對這些操作的印象。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及能力的培養,技能考核時采取隨機抽簽選擇考試內容。無菌操作強調無菌觀念,非無菌操作強調流程的熟練程度。注意培養學生靈活的思維方法,注意操作過程中對患者的人文關懷,體現愛傷觀念。教學考核方法除了基本的考核方法外,還可以通過實驗報告、學生互評結合等進行,評定出綜合分。對實驗報告的評改打破一刀切的模式,對原文照抄的給予批評,對實驗內容綜合分析、有創意的報告給優良等級予以鼓勵。在實驗考核環節,建立健全相關制度,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全面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六)增加教師的數量
提高護理專業教師的待遇水平,增強學校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高學歷的優秀的護理專業人才。增加《基礎護理技術》實驗課教師的人數,做到15—30人配一名護理教師,在操作練習的時候,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做到個性化教學。在考核的時候應配備更多名教師,以便加快考核的速度,另外,可以對沒有考到的或已經考過的同學加強管理,同時也降低了教師的工作量。
(七)合理安排護理實驗課,充分利用實驗室
與教務科進行協商,合理安排《基礎護理技術》實驗課的上課時間,保證每次上課的班級與實驗室的操練室數量、物品、教師人數相匹配,提高教學質量,并保證實驗室作用的最大化。
以上是筆者從事《基礎護理技術》教學四年以來,對于《基礎護理技術》實驗教學發現的問題及提出的解決的對策,希望通過強而有力的改革,我校的護理實驗教學的現狀得到改觀,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得到加強,更能適應臨床工作。
參考文獻:
[1]李英娥.加大實驗教學改革力度,提高實驗教學質量[J].醫學教育,2003,(1):32-33.
[2]蘇樺.優化護理實驗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J].護理研究,2003,(10):1226.
[3]朱玲,馬翠萍,姚英.護理實驗教學的改革與思考[J].護理研究,2004,(18):1779-1780.
[4]何國喜.抓護理教育薄弱點,提高護生綜合素質[J].衛生職業教育,2005,(18):89-90.
[5]沈霞,李定國.現代生物化學檢驗與臨床實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10),38-47.
[6]史瑞芬,曾愛芳,吳俊.改進護生護理技術操作質量考評標準的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01,(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