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在1845年寫的一部偉大的哲學著作,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最集中的體現,恩格斯稱贊它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是非常寶貴的。特別是文章中表現出了實踐的觀點,它以一種新世觀的視角展現在歷史的舞臺上,通過闡述實踐的觀點、人的本質的觀點和改變世界的觀點等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創建過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實踐;人的本質;改變世界
中圖分類號:B516.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6-0030-02
19世紀上半葉,隨著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部矛盾的日益尖銳化,特別是較發達的英、法等歐洲國家出現了無產階級多次反對資產階級的武裝斗爭,這是無產階級已經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但此時的工人運動仍然帶有自發性質,這就迫切需要有科學的理論作為指導;同時馬克思也是出于總結自己的新哲學,需要以區別于以前的舊哲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環境下,《提綱》這部偉大的哲學著作孕育而生,通過闡述實踐的觀點、人的本質觀點和改變世界的觀點等創建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標志著新世界觀的確立。
一、實踐的觀點
(一)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提綱》一開始就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1]。在這里馬克思揭露了一切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不懂得革命實踐的重要意義。他們只把客觀世界看作認識的對象,而不是把客觀世界當作實踐的對象和改造的對象,從而也就把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割裂開來看待,也就造成了只是以客體的或直觀的思維方式認識世界,即忽略了人的能動性。
相反的是唯心主義把能動的方面抽象地發展了,他們認為意識具有絕對的作用,用精神去解釋歷史,把實踐的能動性看作是意識的能動性,所以馬克思指出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人的能動方面。事實上,馬克思是從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上批判了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片面性對待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從而指出他們都存在著各自的不足,并認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兩者是在實踐基礎上的統一。
為了進一步批判費爾巴哈的不徹底唯物主義,馬克思指出“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它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質》中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于實踐則只是從它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1]。這里馬克思批判了費爾巴哈對實踐的觀點作出的錯誤理解。由于費爾巴哈不了解實踐活動的重要意義,因此,他認為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在于人具有的理性、意志和心等活動,也就出現了他在《基督教的本質》中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于實踐則只是從它的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把實踐看作是人們吃吃喝喝、利己主義和人與人之間瑣碎的交往形式等活動。正因為費爾巴哈不懂得實踐的科學含義,他無法找出通往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橋梁,最后他還是倒回了唯心主義。
而馬克思則運用辯證唯物法考察了人與客觀世界的相互作用關系,指出兩者是在實踐基礎上的統一,實踐是認識世界的基礎。
(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在《提綱》第二條中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1],這里馬克思明確表明了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客觀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人們的思維活動只能由實踐來檢驗,也就是說,人們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把主、客觀統一起來,確定人們的思維是否正確認識客觀世界,只要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實踐中得到合理的發現和解決。而費爾巴哈在真理問題上承認有真理標準,但是他有時以為感性直觀作為認識的真理標準,有時把大多數人的意見一致當作真理。可見,他的真理標準沒有擺脫思想的范圍,沒有擺脫主觀標準,也說明了他不懂得實踐的重要意義。針對于這一錯誤的觀點,馬克思進一步指出“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3]。既然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那么人們要證明思維認識是否正確,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這里馬克思批判了康德認為“自在之物”的彼岸性,即不可知論。同時也批判性地指出如果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實性或非現實性的爭議,那么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即有力地批判這種脫離實際的抽象思維方式。
(三)實踐具有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動作用
《提綱》的第三條中主要指出人們通過實踐活動,能夠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周圍環境,即對環境具有能動的改造作用,同時通過能動的實踐改造作用,使人們的認識能力得到不斷的豐富和深化。這里馬克思批判了舊唯物主義,由于他們不了解社會實踐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不能正確地理解人和環境和教育的關系,即他們得出的是環境決定論,從而在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上陷入了唯心主義。正如馬克思指出“關于環境和教育起改變作用的唯物主義學說忘記了: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1]。
(四)實踐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基礎和源泉
馬克思在分析費爾巴哈的宗教觀時指出:他在反對宗教斗爭中做出了偉大的貢獻,把宗教世界歸結于世俗基礎,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沒有正確揭示出產生宗教的社會根源和消滅宗教的正確途徑。這都是因為他不了解社會實踐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不懂得實踐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基礎和源泉。他喜歡用直觀的思維方式看待事物,同時把人看作是自然界的產物,但這種產物卻離開了社會生活實踐,把人當成生物上的人,所以馬克思批判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實踐的、人的感性的活動”[1]。
馬克思通過社會實踐的分析,認為“對于這個世俗基礎本身應當在自身中,從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實踐中使之革命化”[1],從而科學地分析出了剝削的階級制度是產生宗教的社會根源,只有通過“實踐中使人革命化”,即只有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實踐才能改造人類社會,才能擺脫人們被剝削、被壓迫的社會地位和消滅宗教根源,也就是馬克思指出的“自從發現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應當在理論上和實踐中被消滅”[1]。
二、人的本質觀點
(一)費爾巴哈的人的本質觀點
關于人的本質觀點,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于人的本質,他認為宗教的本質就是人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愛和友情關系,他稱自己的哲學為人本學,旨在把人的本質體現在人與人的統一關系之中,從中抽象出人作為一個類的共同性——理性、意志和情感,正如《提綱》中提到“把宗教感情固定為獨立的東西,并假定有一種抽象的——孤立的——人的個體”,“本質只能被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自然地聯系起來的普遍性”[1]。由此可見,費爾巴哈所講的人不是社會中的人,而是自然中的人,人的本質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即是人的某種共同的自然屬性。
(二)馬克思的人的本質觀點
針對費爾巴哈的人的本質觀點,馬克思深入分析了由于費爾巴哈不了解社會實踐的重要意義,必然會對人的本質做出錯誤的觀點,他的人本學只重視人的自然屬性,卻無視人的社會屬性,而人的社會屬性恰好反映了人的本質,因為實際的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歷史階段上,是屬于一定的社會形式的人。因此,馬克思鮮明地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這一著名論斷,為歷史唯物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而此時的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已經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了,這種人類社會或社會人類是完全不同于舊唯物主義的市民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它是一種超越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后變成的一種具有生產資料公有化的那種社會,即共產主義社會。這種立場體現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鮮明的階級性,它是旨在為人類社會解放的一種新唯物主義哲學觀。
三、改變世界的觀點
(一)舊哲學家們對世界的觀點
舊哲學家們對世界的觀點只是以不同方式解釋世界,只是停留在理論的口號上,他們總是想有著一個永恒不變的終極真理來規范現存的社會秩序、完善社會的思想體系,他們不愿意對現存社會有任何的改變,從而最終也將會導致對世界的解釋變成對現存社會制度的辯護。不僅黑格爾、黑格爾青年派是這樣,費爾巴哈也是這樣的情況,正如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批判費爾巴哈時指出“他(費爾巴哈)希望確立對這一事實的理解,也就是說,和其他的理論家一樣,只是希望確立對存在的事實的正確理解,然而一個真正的共產主義者的任務卻在于推翻這種存在的東西”[2]96-97。
(二)新哲學家對世界的觀點
馬克思在《提綱》最后一條提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這一著名論斷。這里馬克思用一種新的唯物主義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以往舊哲學的根本區別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明確說明了它不僅要解釋世界,更重要的是改變世界,即注重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辯證統一關系,而這一論斷也成了判斷一位哲學家是否只是在解釋世界的標準。同時,它也為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一個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綜上所述,在《提綱》中所體現出來的實踐的觀點、人的觀點和改變世界的觀點等創建了一種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統一在人們實踐基礎上的新的世界觀,特別是《提綱》提出的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等可貴的觀點。此外,這三種觀點并非是互相獨立的,而是具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性,即實踐的觀點是理論核心、人的本質的觀點是理論前提和改變世界的觀點是理論歸宿,這三觀共同構成與舊哲學的根本區別。總之,《提綱》作為一部包含著新世界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具有著劃時代的偉大意義,它同后來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創作的《德意志意識形態》這部科學巨著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和對共產主義做出了哲學的科學的論證,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全面確立和成熟起來。
參考文獻:
[1]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G]//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G]//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