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多元文化社會中大學生黨員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問題進行研究,其影響因素有兩方面:主觀因素體現為大學生黨員的心理特點和接受文化觀念的方式,客觀因素有社會轉型引發的多種矛盾、學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缺失和合力育人機制尚未真正形成。其對策是整合多元文化、完善學校理想信念教育、形成合力育人機制,實現大學生黨員的理想信念教育。
關鍵詞:信仰危機;馬克思主義信仰;多元文化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6-0088-02
一、大學生黨員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現狀
大學生是社會成員中的特殊群體,他們的社會化程度較弱,缺少社會實際經驗,但是接受新觀點、新思想的能力很強,同時缺乏批判性思維。他們的心理不夠健全,這導致他們容易針對主導價值觀產生逆反心理。綜合調查結果,高校大學生黨員馬克思主義信仰雖主流較好,但存在的問題不容小視。具體表現在下述各方面。
第一,大學生黨員理想信念呈現出不穩定性的特點。在調查中,認同黨的執政能力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同學占多數,他們對此很有信心或基本有信心。還有一少部分大學生黨員對黨的執政力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感到困惑,甚至喪失信心,這一部分大學生黨員處于中間游離狀態,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不夠堅定。這表明高校學生黨員存在著理想信念淡薄的現象。
第二,大學生黨員更多地關注自我,人生理想呈現多層次性和務實性的特點。關注自我的思想使得大學生黨員把人生理想首先定位在自我的職業、家庭和道德理想的追求上,其次定位在追求真理,再次是為國做貢獻。還有少部分的大學生黨員喪失遠大理想,把追求生活安樂這種低位性的生活理想作為人生目標,甚至還有大學生黨員明確表示自己沒有理想和信念,生活迷茫。
第三,大學生黨員學習科學的政治理論認知不足,顯現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危機。多數大學生黨員對待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學習態度較端正,能夠形成科學認知理解。但是,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黨員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既不感興趣,也了解甚少。這種不端正的學習態度將導致對科學理論認知理解的偏差。對于理論認識的漠視和理解的偏差,已經說明大學生黨員中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在小范圍潛伏。
二、大學生黨員馬克思主義信仰問題的成因分析
(一)主觀因素
我國學者張虹指出大學生對價值目標追求更加世俗化、功利化;思維發展不成熟,看問題片面、絕對化、靜態化、微觀化、表面化;承受著多方面的壓力,心理狀態不佳;對信仰教育需求不迫切這四個原因是造成當代大學生信仰問題的主要自身原因。這也是大學生黨員出現信仰危機的原因。同時,我們還應看到,大學生黨員年齡小,閱歷少,從學校到學校,科學批判能力較弱。他們接受文化觀念比較快,很容易通過文化的交流、碰撞而實現自身文化價值觀念與外來文化價值觀念的整合調適。
(二)客觀因素
1.社會轉型引發多重矛盾導致大學生黨員的信仰危機
我國社會的轉型就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封閉性社會向開放性社會的變遷和發展。社會轉型,推動文化向多元化發展。正是這種多元化的情況造成了大學生信仰選擇的困惑。
多元文化社會環境一方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實用主義、權力主義等多種落后價值觀念充斥著整個社會,這些復雜的社會環境改變了大學生黨員的價值觀體系,價值取向開始偏向自我、重視物質性需求、趨向實利。
2.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缺失
(1)學校思政教育力量薄弱,缺乏終極關懷。
(2)課堂上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大”和“空”。高校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師及學生思想工作指導教師重視不夠。這種認識無形中導致部分思政工作者缺乏工作熱情。加之教育手段單一,理想信念教育時效性不強,在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和宣傳過程中,教學方法陳舊,嚴重脫離實際,使學生們產生逆反心理,影響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和認同感。
(3)教師素質對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制約。思政教師身處經濟市場化、文化多元化時代,置身于急功近利、金錢至上的社會環境,對社會實際、現實國情了解、認識的廣度和深度不夠。他們逐漸對思想政治理論失去了學習的熱情與興趣,逐漸放松了對自身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不再“仰望星空”,理想弱化,信念模糊,人生態度趨于功利,有的把對社會現實的不當認識帶到課堂,對大學生黨員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帶來消極影響。
3.合力育人機制尚未真正形成
少數學校沒有把大學生黨員的信仰教育擺在首位、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亟待加強,輔導員仍然是開展大學生黨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少數教師不能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缺乏靈活有效的體制機制來對大學生黨員進行信仰教育,導致理想信念教育流于形式。
三、克服大學生黨員信仰迷失和信仰危機的對策
社會轉型期制度的缺失及多元文化和價值觀所帶來的激蕩,帶來大學生黨員價值觀的混亂以及信仰方面的危機,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如何解決大學生黨員信仰迷失和信仰危機問題,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
(一)整合多元文化,實現大學生黨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創新與轉型
多元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為大學生黨員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新方法,開辟了新途徑。我們必須利用多元文化的積極因素,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大學生黨員,引導大學生黨員自覺把個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和信念。
第一,樹立“一元主導、多元并存”的大學生黨員意識形態教育觀念,開展信仰教育。“一元”即馬克思主義,“多元”即馬克思主義之外的其他意識形態,引導大學生黨員客觀評價多元文化所帶來的利弊影響。
第二,創新教育工作載體,增強大學生黨員意識形態教育的吸引力。首先,構建優質的校園文化氛圍。其次,依托網絡平臺,發揮大眾傳播媒體的作用。最后,全方位地推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
第三,創新信仰教育的工作方法,增強大學生黨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實效性。在多元文化社會中,必須摒棄“訓導觀”,倡導“指導觀”。高校思政教育應該指導大學生黨員在比較與鑒別的基礎上,自主、合理地選擇真正符合時代要求的價值觀,引導大學生建立一種開放的系統,讓他們通過自己真實的生活來體驗與認識這一系統,以此提高大學生黨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吸引力。
(二)理想信念教育的完善
1.加強和改進高校大學生的信仰教育
必須確認信仰教育在整個教育系統中的獨立地位,使之成為整個教育活動的終極目標或“靈魂”,從而努力完成教育活動對教育對象應有的終極價值關懷。加強和改進高校大學生黨員的信仰教育主渠道,主要從轉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觀念、豐富信仰教育的內容和創新信仰教育的途徑方法這三個方面著手,提高學校對于大學生黨員信仰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改變“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和“重易輕難”的狀況,明確信仰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時代主題,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的根本。注重“個體性和社會性相結合、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相結合、信仰教育的政治性與公共性相結合”的方法,把信仰教育寓于生活中、學習中,使信仰教育生活化、實踐化、真正使大學生黨員樹立起明確而堅定的信仰。
2.創新思政理論課教學方法
(1)切實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針對性,把信仰教育融入其中。首先,精選教學內容,并加強教法的研究。其次,把握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黨員的思想動態和他們身邊的實際。深入學生、了解學生,才能感染學生、教化學生。最后,把理論知識、信仰教育與國內國際實際問題和熱點問題結合并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提高大學生黨員的分析辨別能力,同時,才能更好地開展信仰教育。
(2)建立民主交流與價值引導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我們需要創設一種民主、開放的教學情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利用課堂、網絡和其他各種傳媒工具,組織各種形式的討論、辯論、對話,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以及表達、對話、協商和尋求利益均衡點的能力,從而在多元價值面前進行理論討論和抉擇,進而把信仰教育滲透其中。
(3)凸顯實踐性教學的實效性,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切忌流于形式。過去的實踐性教學出現了為形式而形式、為活動而活動的局面,結果教師應付領導、學生應付老師,效果甚微。克服這種現象就要求思政教師開動腦筋、積極思考、精心策劃實踐性教學的具體內容、形式、過程,并進行結果評價。在學生實踐的全過程,教師要始終進行有效督導。讓學生在真正的身體力行中體驗知識,提高認識,提升能力,做到知行合一。
3.直面多元文化現實,建立“精專業”和“強責任”的師資隊伍
(1)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思政課”教師的學習和工作條件,幫助教師樹立職業自豪感和工作責任心。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第一,重視社會實踐,幫助思政教師形成馬克思主義的新認識。第二,尊重思政教師的主體性,使其政治素質達到新高度。第三,強化激勵機制,為思政教師發揮才能提供新平臺。
(2)必須進一步優化“思政課”教師隊伍結構,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嚴把“入口”關,并從多方面加強對青年教師的教育、培養和鍛煉,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3)要從校內外聘請一些優秀的專家學者、黨政干部,組成兼職教師隊伍,參與到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去。只有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滿懷信心熱情,具有極強的責任感才能對學生產生感召力、吸引力。
(三)社會、學校、家庭緊密配合,形成合力育人機制
社會環境對于大學生黨員的信仰生成非常重要。要想解決好大學生黨員信仰迷失和信仰危機,不是單靠學校和家庭單一的力量,而應該要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之間形成合力,三者齊心協力、齊抓共管、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共同完成。
四、結語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黨員的理想信念教育非常重要。我們需要堅持兩個維度,一是社會發展的維度,二是個體人生的維度,在兩者有機結合的基礎上,尋求社會發展、生活滿意度和個人信仰的相關性,在深層次上開展大學生黨員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既體現出信仰本身的理論魅力,又能滿足大學生黨員的主體需要,從而確立大學生黨員科學而堅定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