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緣于城鄉二元結構體系的羈絆,農村已婚家庭在夫妻誰外出務工,誰安扎后營作出了選擇。根據成都市留守婦女數據為依托,從霍曼斯的社會交換命題理論視角來解讀留守婦女的行為。作者認為,“留守婦女家庭”選擇丈夫外出務工,妻子留守家庭是一種理性選擇,也是其家庭利益最大化的選擇結果。
關鍵詞:霍曼斯;社會交換命題;留守婦女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6-0052-02
前言
隨著中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在這樣龐大的勞動力轉移的過程中,受制于二元城鄉分割的制度以及配套的教育、醫療、衛生等福利制度,再加上婦女自身的性別特征羈絆,農村已婚家庭在由誰外出打工掙錢,和由誰安扎后營為對方創造穩定的家庭環境的問題上做出了抉擇,因此丈夫在外務工或經商而其妻子留守家中進行生產和照顧幼小及老人的現象也不斷凸顯。相關的調查也發現,外出務工男性所占比例較大,而女性中,未婚女性所占比例較高,已婚女性外出務工或隨同丈夫一起外出的現象比較少。因此,在農村就形成了“留守婦女”這樣的弱勢群體。四川省作為輸出勞動力的大省,留守婦女現象也極為突出。特別是發生大竹縣“留守媽媽”帶領三個孩子自殺的事件被報道后,社會公眾對于“留守婦女”和“留守媽媽”就更為關注。筆者有幸參加了由成都市婦聯舉辦的關于成都市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現狀的調查這一課題,了解了成都市留守婦女的生產生活、學習教育、心理情感、權利保障的現狀。基于這一調查的基礎上,從霍曼斯的社會交換幾個命題來解讀留守婦女現象。
本文的“留守婦女”指丈夫在本縣(區)以外的地方打工一年以上,自己單獨或與家庭其他成員生活在戶籍所在地的婦女。
霍曼斯的社會交換基本命題:成功命題,刺激命題,價值命題,剝奪-飽和命題,進取-贊同命題,合理性命題。
一、數據說明
課題組在前期對各區市縣留守婦女數量摸底調查的基礎上,將調查的抽樣范圍(樣本框)集中在成都市留守婦女較多的二、三圈層,特別是三圈層。經過第一階段隨機抽樣,確定了都江堰、金堂、邛崍、蒲江、青白江為調查縣(市區)。在第二階段抽樣中,按照各縣(市區)留守婦女的人口數量,抽取了數量不等的鄉鎮分別從青白江和都江堰各抽出2個鄉,蒲江抽出3個鄉,邛崍抽取4個鄉,留守婦女最多的金堂縣抽取5個鄉鎮。在第三個階段從每個鄉鎮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分別抽取2個村,每個村采用等距隨機方法抽取10名留守婦女填寫問卷。這樣,在金堂縣抽取100人、邛崍市抽取80人、蒲江縣抽取60人、都江堰市和青白江區各抽取40人,獲取樣本總量320個。剔除了無效問卷8份。最后結果是:發出問卷320份,回收有效問卷312份,問卷有效率為97.5%。
為了了解留守婦女的行為,我們從本次問卷中選擇了這些問題來做為數據的說明。一是“您留在農村沒有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二是“你們全年的經濟收入是多少?”和“您丈夫外出務工后,您家一年的經濟收入增加了多少?”三是“丈夫外出務工后,您覺得下面發生了怎么樣的變化?”
二、數據分析
(一)對留守婦女不能外出打工的原因
1.調查留守婦女沒有外出打工的原因:73.72%的留守婦女為了照顧孩子和老人,14.42%的留守婦女是為在家務農。7.05%的是在城市里找不到到工作,3.21%因為其他原因。可以看出,留守婦女不能外出務工就是為了照料家庭。
2.調查留守婦女是否愿意像丈夫一樣外出打工,35.26%的選擇不愿意,11.54%的選擇無所謂,51.92%的選擇愿意。說明大部分的留守婦女都希望能夠外出打工。
以上的數據可以分析得出:一半的留守婦女愿意像丈夫一樣外出打工,但是絕大部分留守婦女為了照顧孩子和家庭才沒有選擇外出打工。而承擔家里農業生產的擔子也是她們沒法外出務工比較重要的原因之一。在選擇外出務工還是留守家中,留守婦女家庭是做了最合理的選擇。從霍曼斯的合理性命題即個人將會理性選擇的基礎上決定其具體行為,當面臨各種選擇時,個人會選擇獲利最大的行為。留守婦女像外出務工,但是照顧孩子,料理家庭是她們在這樣的選擇中做出的利益最大化的決定。
(二)全年家庭經濟收入情況
從上面表4中可以看出,留守婦女家庭的經濟收入主要來源是其丈夫外出打工的收入,僅有少許的留守婦女依靠自己。丈夫外出掙錢養家,留守婦女留于家中照料家庭和從事農業生產是目前留守婦女家庭的主要模式。丈夫外出務工解決了家庭的經濟問題,從上面的表3可以看出,留守婦女家庭經濟收入均值為30391.04,中位數為29000,這說明留守婦女家庭經濟狀況處于中低等水平,中等收入的家庭和低等收入的水平基本持平,高收入水平比較偏低,也說明這一群體的家庭經濟狀況。這一狀況的改變也得力于留守婦女丈夫外出打工緩解了家庭經濟壓力,改變了家庭經濟狀況。
霍曼斯社會交換基本命題中的刺激命題是:如果過去的刺激一直使人獲得報酬,那在這種刺激下個人獎做出類似的行動,以獲得報酬。從上面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丈夫外出務工的確給留守婦女家庭帶來經濟利益,改善了她們的經濟條件,提高了她們的生活水平,緩解了家庭經濟壓力。給留守婦女家庭帶了較大的報酬,因此,留守婦女家庭選擇了這種“男工女耕”的生活模式。
(三)留守婦女生活變化
我們的問題是:丈夫外出務工后,您覺得再以下幾個方面發生怎么樣的變化?
目前,從上面的數據我們發現,從留守婦女丈夫外出務工,改善了留守婦女的社會關系,她們得到了親戚朋友政府的幫助,和家庭內人員關系以及周邊鄰里的關系都變好。我們可以看出,丈夫外出務工后,留守婦女的生活壓力增大,身心健康狀況一般。
分別建立生活改觀指數同丈夫外出打工的年數,丈夫打工月收入,丈夫每年回家待多久、丈夫與家里聯系次數,丈夫外出期間是否將賺的錢給家里的方差分析發現,生活改觀指數只在丈夫與家里聯系次數的不同類別上有顯著差異。進一步分析發現:丈夫“經常與家里聯系”的婦女生活改觀指數均值為20.6,丈夫“偶爾與家里聯系”的留守婦女生活改觀指數均值為19.3。二者差異顯著,“丈夫經常聯系”的留守婦女生活改觀指數的確更高。
霍曼斯的剝奪-飽和命題是說一個人的行為如果沒有得到他所預期的報酬或得到出乎意料的懲罰,他就會心生不滿,憤憤不平。而如果個人行為所收到的報酬超出了個人的預期,他就會感到高興,并更傾向于去做受到贊同的事情。我們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留守婦女“得到朋友的幫助”,“村干部的幫助”增多的比例較高,這說明“留守婦女”在丈夫外出務工后,個人所獲取的“人際報酬”比例較高,因此“留守”這件事情給她們帶來的影響并不是很大。反而提高了她們的社會交往能力。“留守婦女”夫妻關系變化來看,變好的占到35.44%,沒有變化的占到61.05%。有學者認為男性勞動力外出導致留守婦女孤獨,煩悶和性壓力。由于城市化不同步,夫妻感情基礎不穩固的家庭婚變的可能性較高。也有學者認為丈夫由于收入和職業變化,改變了社會交往方式和生活消費方式,與農村妻子形成了心理差距,促使夫妻關系淡化。但是,另一些些學者認為,對一般留守妻子而言,夫妻之間的差異不大。丈夫外出務工并不會影響夫妻關系,反而增進了夫妻關系。目前,由于成都市“留守婦女”丈夫外出地多為成都周邊,離家較近,他們在外都是以掙錢為目的,工作相對不是很穩定,收入不是很穩定,因此,并沒有給“夫妻關系”帶來太多的影響。從“剝奪—飽和”命題可以看出其丈夫多為家庭忙碌奔波,改善了家庭經濟狀況,也給“留守婦女”帶來了新的信息和憧憬,這有利于緩和“夫妻關系”。
參考文獻:
[1]陳源靜.從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視角對農村留守婦女生活方式的解析[J].社會觀察,2010,(3).
[2]牛芳.西北地區農村留守婦女的社會支持網絡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甘肅省農村調查[J].科學經濟社會,2011,(3).
[3]許傳新.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研究-以四川兩縣農村為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4]侯公林.丈夫外出時間對農村留守婦女主觀感受的影響[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1,10(5).
[5]吳惠芳.留守婦女現象與農村社會性別關系變遷[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1,9(3).
[6]葉敬忠.丈夫外出務工對留守婦女婚姻關系影響[J].中州學刊,2006,2(4).
[7]朱國宏.經濟社會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