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博作為一種交流方式在現今的中國社會廣為流行,微博自2007年進入我國,2009年進行整頓,2010年“爆發”,迅速在我國發展起來。現在每分每秒都有微博在刷新,而每天都有大量新的微博用戶在增長。作為一種被廣泛使用的信息傳播方式,微博受到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視,但對其在道德倫理層面的研究卻極為稀少,以倫理考量為切入點深入分析微博在道德方面的問題及產生的原因,并努力尋找到解決策略,進而推動我國微博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微博;倫理;道德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6-0039-03
前言
微博作為一種交流方式在現今的中國社會廣為流行,據調查顯示,直至2012年中國微博用戶已超過2.5億,是世界微博客戶量的第一大國。隨著微博用戶的不斷增加,微博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其效用也越來越引起了社會的注意[1]。但通過筆者研究發現我國學者對微博的研究大多為積極效用的研究,而應用領域大多是在商業方面的,即使有負面研究也是在傳播學層面的,對微博的倫理道德問題涉及較少。
一、案例分析
微博社會影響力極大,當然正面影響固然居多,但其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就以“郭美美事件”為例,2011年的郭美美炫富微博把中國紅十字會推到了風口浪尖上,據其后調查受郭美美事件影響,2011年6月全國社會捐款為10.2億元,但自6月下旬“郭美美事件”等一系列事件發生后,社會捐款數以及慈善組織捐贈數額均出現銳減[2],甚至出現了許多地方零捐款的現象。雖然其后郭美美對其行為進行了道歉,但其影響已無法挽回,人們對紅十字會以及諸多慈善機構都產生了質疑。這不得不說是微博所引發的社會道德倫理信任危機,其影響之深、結果之嚴重都出乎人們的預料。這一系列的問題,引發了微博道德層面的思考,而筆者則就其倫理層面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
二、微博世界中存在的倫理問題
本文從倫理范疇三要素出發,即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角度分析,認為微博發展主要帶來的倫理問題有:倫理觀念方面,表現為道德相對主義、意見領袖主義和個人主義;倫理規范方面,現實倫理規范對虛擬世界的約束力極弱,表現為倫理規范運行機制失靈;倫理行為方面,微博的倫理道德為題不斷出現,微博正考驗著虛擬世界的道德底線,其結果的嚴重性難以想象。
(一)倫理觀念問題,極端個人主義的發展
微博限制極少,可以隨時隨地以各種方式發布,所以有著極高的大眾參與性。微博被認為是“草根盛筵”的平臺,是體現“公權力”的主戰場,是哈貝馬斯提出的“公共領域”的真實寫照[3]。但正由于其可以暢所欲言,也就產生了一些潛在的倫理觀念問題。
微博為道德相對主義提供了溫床。微博的載體是網絡,而網絡交流是一種虛擬行為,許多人都是匿名發布,所發布的信息不受任何限制,完全是個人觀點,這就使得道德相對主義盛行[4]。人們以“我”的角度進行道德規范,沒有了“超我”的限制,完全進入了“本我”的狀態,許多平日不會說、不敢說的都在微博上得到了發泄。所以,微博上常常指著各種過激的語言,甚至是許多不負責任的言辭。諸如,近兩年不斷發生的罵戰、造謠生事等現象。
意見領袖現象蔚然成風。微博的影響力來自兩個方面——粉絲的數量(關注人數)和轉發率,有了高的人氣,其微博的擁有者就成為了意見領袖。上海交通大學輿情研究實驗室發布的2010中國微博年度報告顯示,2010年影響較大的74起與微博相關的輿情案例中,有近五成存在明顯的意見領袖[5]。而且部分人為了爭當意見領袖,擴大其影響力,就會發出虛假的、夸張的信息以到達吸引關注的作用,進而個人主義膨脹。
為信息繭房的產生推波助瀾。微博的信息都是極其個人化的,以個人喜好為基準,其關注的人、領域、信息也是依據自己的個性去選擇的,而運營商也會投其所好,這就使得某些微博用戶只看想看的、只聽想聽的,為自己織了一個繭,產生了信息繭房[6]。但如果一個人只接受想接受的信息,長此以往就會切斷與不同人群的交流,導致思想的偏頗。這種閉目塞聽的行為,時間長了,對個人和社會都會造成極大的危害。
加重群體極化傾向。猶如信息繭中的人只和其有共同喜好的人進行交流,這樣時間一久就會形成圈子[7],將這一部分人聯系在一起。其意見和行為就會產生共鳴,從而采取集體行動。這種行為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像是愛心的傳遞、打拐行動等都是有著正面的積極效果的,但也有負面的像是前一陣子的對日貨的“打砸搶”等一系列行為。
(二)倫理規范問題,規范機制失靈
現代社會的人生活壓力巨大,而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受到道德倫理和一些觀念的束縛,壓力和不滿等負面情緒不能很好地發泄。而微博作為一個自由的言論交流場所,就成了一個“排壓閥”。在微博的世界可以不受年齡、性別、身份、地位等的限制,沒有了超我的捆綁,那些被壓抑的負面情緒得到了釋放。在現實生活中的倫理道德規范,在虛擬世界里被淡化。
在現實中人與人進行的面對面的交流,這樣就會受到“超我”的約束,而在微博這個虛擬的載體上,人與人的交流是通過人機形式進行的,哪怕是陌生人也能在微博上交流,很容易沖破道德底線,發生“逾越”行為。在此情況下,社會輿論承受的對象對個體來說不明確,直面的道德輿論抨擊難以進行,從而使社會輿論作用下降[8]。由此說明,倫理規范運行機制受阻,對道德行為約束下降。
(三)倫理行為問題,不道德行為泛濫
微博所造成的影響主要在道德觀念上,但卻會誘發道德行為的失范。首先,在微博上隱私權被侵犯,有些微博用戶出于個人原因將他人隱私或不愿透露的事情公開并傳播,使得受害人受到侵害,無法追究其法律責任。其次,在微博上發表的微小說、個人傳記、思想感悟等獨創性作品的知識產權得不到保護,甚至被剽竊也無法追究其責任[9]。最后,微博上的虛假行為泛濫,有的微博用戶為提高人氣或詆毀他人會發布一些虛假信息,這是讓許多人頭疼的事,很多名人都“被死亡”、“被離婚”、“被懷孕”;而一些不正當的謠言也通過微博在沒證實的情況下迅速傳播。
三、微博倫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有問題的產生就有原因的存在,微博潛藏了如此多的問題,究其原因也是極其復雜的。首先微博問題的產生原因和許多其他網絡問題的產生有著共性的原因,但其也有著其特有的原因。
(一)共性原因
1.法律層面,法律法規建設不健全
我國針對微博并沒有相關的法律,網絡活動大多是參照其他非專門法律法規進行約束。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法律沒有涉及的,自我約束意識很難發揮作用。并且我國沒有中央信息處理系統,而主流媒體在突發事件上的滯后性以及敏感問題的模棱兩可性與微博的實時性報道比較起來有所不及,也致使更多的人愿意關注微博新聞類內容[10]。
2.技術層面,網絡結構缺陷
作為運營商出于利益考慮,在注冊環節上較為簡單,服務協議注冊時默認為同意,使得用戶很少注意協議內容,從而使其無法發揮效用。另外,在微博運營商對微博進行管控時,采取的是大眾監督方式,既不檢舉不控制。這就使得許多虛假的新聞在沒有被驗證的情況下就在微博上廣為傳播[11],而運營商無疑起到了二傳手的作用。
3.用戶層面,觀念的過度解放
這是最關鍵的方面,作為發布微博的行為主體,微博用戶的世界觀、價值觀、道德意識極其重要。當其在倫理、道德方面產生了問題,所發布的微博就產生了“變異”。而當這種意識和行為在一個群體內產生共識時,其影響是極其嚴重的。而我國社會意識過度解放,以往被束縛的一些偏激思想在微博這片土壤上生根發芽。
(二)個性原因
1.特征層面,“自媒體”的失控和信息碎片化
微博降低了“記者”的門檻,每一個人都可以在微博上發布屬于自己的“新聞”。沒有專業的限制,沒有社會大眾的監督,在微博上用戶可以暢所欲言,這是言論的自由,但一旦失控就會引發連鎖問題。例如“神奇的數字35”:有網友列舉了國內許多重大事故的死亡人數,不偏不倚正好死亡35人。雖然事后網易微博網友發表評論,證明了該說法是惡意虛構的,但是“神奇的數字35”這一信息錯誤地引導網民將矛盾指向政府部門,造成了很嚴重的負面影響,也誤導了更多民眾對7·23事故的判斷力,非常不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12]。
140個字,使得微博廣受喜愛,這是微博的重要特點之一是簡潔簡單,但這也造成了另一個問題,140個字所表達的信息內容是有限的。所以微博上所發布的信息有時是破碎的、割裂的,這就導致了信息碎片化,甚至只是信息失真,使得人們容易被不完整的信息誤導。
2.管理層面,“把關人”缺失和無底線限制
在微博的世界里“把關人”是一個欠缺的概念,在現實世界里人們自己和周圍的人充當著“把關人”的角色,而微博世界中人們對自我進行了釋放,同時又欠缺了其他人的監督,這就致使在微博的世界里“把關人”這一角色成為了空白。而在當前熱議的“微博有無倫理底線”的這一話題中可以看出,作為一個時代的特殊產物微博在倫理道德層面有點“脫韁”了,過度的自由,使得微博成了“無主之地”、發泄負面情緒的場所,甚至是有些不法分子散播謠言的“工具”。
四、微博倫理規制策略
(一)倫理觀念層面,用戶自我約束,進行思想推廣
作為微博用戶要進行自我約束,提高自身的道德倫理意識。作為微博用戶有責任和義務維護微博環境,進行監督,并進行自我約束。在發布、評論、轉發的過程中注意相關利害關系,不發布或轉發未經證實的消息,更不能憑空捏造,要實事求是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并且尊重其他人的隱私和知識產權[13]。也不要受到微博的煽動采取一些過激的行為,要做到提升自我的道德修養。
要對微博倫理問題引起關注,為微博設置倫理道德底線,并加強思想教育。讓微博用戶了解到自己的責任,慎重對待自己的權利。從根本上關注微博信息源,使微博用戶在倫理道德觀念上有正確的意識,從而促進微博健康發展。
(二)倫理規范層面,完善法律法規,做好道德規范
國家針對微博為主的網絡信息傳播方式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并擬定微博自律公約進行推廣。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微博是一個可以自由發表言論的空間,但不能毫無限制,首先就要給微博“框上框”,這不是為了使微博失去自由,而是使微博更加規范。當然法律只是輔助手段,最重要的還是要讓人們形成自律意識,進行自我約束。因此可以參照博客服務自律公約的形式,由互聯網協會或者多個微博運營商牽頭組織,制定出針對微博服務切實可行的規范和標準,并在微博注冊時或者使用時以某種方式讓用戶閱讀、理解和吸收,從而幫助大眾形成一定程度的微博道德意識[14]。
要對組織內部人員進行思想學習和素質培訓,并使其了解微博的用處與使用方法。要讓組織內部的領導和相關人員了解微博的重要性,知道自己的社會責任、所應承擔的職責以及其所代表的組織形象問題,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要對組織的形象負責,具體形式可以是開展學習活動、培訓、思想會議等。進一步地要讓組織內部的領導和相關人員了解微博的使用方式,甚至擁有自己的微博,對一些職責之內的事情進行辟謠,或進行政務公開[15],但要注意言行,把握好度,讓領導以身作則,起到示范作用。
(三)倫理行為層面,采取實名制,媒體做好引導
運營商要能盡到職責,為微博把好關,做好監控與管理。運營商要改變態度,在注冊等環節上加強管理,例如微博注冊采取實名制,但要為用戶做好保密工作;或是在注冊中采取一些措施使注冊者對用戶責任與義務進行了解。具體操作時,可以對實名制客戶給予特權[16],而未實名制的用戶則設定限制,實名制客戶會在意識中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達到自律管理的作用。
作為一塊公眾可以自由發揮言論的地方,對微博發布內容進行管控是不可行的,這與微博產生的意義背道而馳,不過在微博的評論和轉發過程中進行限制。例如設置敏感詞匯,檢測到敏感詞匯時取消其評論功能、轉發功能、復制功能。這樣可以讓想發泄的人得到滿足,但不會造成太大影響;想嘩眾取寵的人達不到目的,打消其念頭;想造謠生事的人失去實施的空間,等等,最終達到阻斷負面微博裂變式的傳播[17]。
在此之外,運營商更應該擔起輿論導向的責任,對虛假新聞、侵犯隱私權或知識產權的產生階段給予控制和規范,并在社會爭議事件中擴展主流媒體的聲音,適度引導輿論的導向,從而疏導大眾情緒[18]。
微博是把雙刃劍,利用得好對社會道德倫理建設都會有所助益,利用得不好則會使社會道德淪喪[19]。本文首先對微博其特點和所引發的道德問題進行倫理考量,找到了其產生問題的原因,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膚淺建議,希望能夠對我國微博道德倫理方面的研究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Stanley Hoffman.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Jiang Weicheng, such as translation[M].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1990: 310.
[2]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 2011年中國政務微博客評估報告[Z]. 2012.
[3]復旦大學“輿情與傳播研究實驗室”. 中國政務微博研究報告[Z]. 2011.
[4]第二十八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 http://
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107/W0201107195217252
34632.pdf,2011-07-20.
[5]王彥紅.關于微博的批判性思考[J].東南傳播,2010,(12).
[6]RA Spinello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ethics case study [M].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2003.
[7]David Miller, Wei Nong Bogdanor.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Political Science [M].Beij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Press, 2002: 635.
[8]N icho lasN egr oponte. Being digital[M].New York: Vintag e Boo ks, 1995: 153.
[9]任雅麗. 中國公安微博現狀研究[J]. 圖書情報工作, 2012,(2).
[10]張愛鳳.微博空間的媒體知識分子與社會公益行動動員[J].南京社會科學,2012,(5).
[11]The Case R Sunstein information utopia everyone how to produce knowledge of [M]. Wyatt translation Bijing., Beijing, Law Press, 2008: 8.
[12]Gustave Le Pen. Rabble mass psychological research [M] .Feng Keli translation,Guil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7: 37.
[13]The Case R Sunstein. Issue of democracy in the network of the Republic of the network society [M].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3: 41.
[14]Richard Woolman information anxiety [M]. Taipei: China Times Publishing Co., Ltd., 1992.
[15]王斌. 政府傳播2.0:微博的應用歷程與發展理念[J].對外傳播, 2011,(4).
[16]王彥紅.關于微博的批判性思考[J].東南傳播,2010,(12).
[17]Lev Gro ssman. Iran pr otests: Twitter, the medium of the movement[J].Time, 2009,( 1) .
[18]胡磊.我國互聯網信息服務自律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情報雜志,2010,(2).
[19]沙勇忠.信息倫理學[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