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思想政治課教師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關鍵。構建這一認同需要從國家、社會、學校等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加以反思和規劃,需要多個方面齊頭并進,相互促進,單獨哪個方面都不足以解決本質問題。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教師;馬克思主義;認同
中圖分類號:G649.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6-0264-02
自從中央接連出臺關于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文件,以及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各個層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視,也取得了階段性的成績。為進一步掌握和了解上述舉措實施近十年來高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最新情況,最近一段時間,針對我們承擔的教育部2012年“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背景下的高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研究”的規劃基金課題,我們以問卷的形式對遼寧、湖北、陜西、山西、浙江、北京和上海等地的28所高校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調研。被調查人員涉及985院校、211院校以及一般院校的思政課教師、高校輔導員以及人文社科教師。通過調研,我們了解到,就教師隊伍整體而言,多數教師對馬克思主義有正確的認識,具備基本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對西方敵對勢力的意識形態爭奪有清醒的認識。例如,在問到“您是否真正了解和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47.51%的人表示“了解,真正信”;多數教師思想積極向上,在意識形態領域多元化的沖擊下依舊堅信馬克思主義。例如,對于“您認為我國當前是否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33.72%和43.99%的人分別認為“必須堅持”和“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這充分說明高校教師對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認同和接受程度總體上是積極的、向上的。但調查數據也顯示,在多元化思潮的沖擊下,高校教師群體的馬克思主義認同已經在發生分化,存在著信仰多元化、不重視政治素養提高、對馬克思主義缺乏文化自覺、更多從謀生角度看待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等亟待解決的問題。
由于高校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是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和構建的重要渠道,高校教師和大學生群體又是國家社會精英的代表,這一階層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度會直接影響其他階層和群體,所以,強化高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認同度和實效性,不僅關系到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安全,更是高校在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和構建中發揮什么樣作用,扮演什么樣角色的嚴肅問題。筆者認為,高校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從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加以反思和規劃,需要多個方面齊頭并進,相互促進,單獨哪個方面都不足以解決本質問題。
一、從應對國家軟實力競爭的戰略高度來確立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的主導地位是構建認同的根本
新的歷史時期,由于蘇東劇變和文化全球化的影響,以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制度模式、政治主張、民族精神、國家形象、文化傳統影響力等為主要內容的“軟實力”競爭地位正在凸顯,就軟實力所包括的三個方面——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而言,它們共同指向一個核心,即意識形態,一個國家的意識形態是否被重視和有效構建,主流意識形態是否被高度認同,意識形態是否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既是文化問題,更是外交問題和政治問題。一個不重視本國意識形態建設的民族是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因此,我們進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刻也不能放松意識形態工作。正因為意識形態能為統治階級的統治提供理論依據、思想基礎和精神支柱,意識形態工作就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全局,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順利發展,關系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一個國家能否固守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的主流意識形態,是國家生存和國際競爭的根基。高校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主導地位要建立在整個國家和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主導地位的基礎上,整體穩固認同度高,部分才能穩固,所以,我們必須從應對國家軟實力競爭的戰略高度來確立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的主導地位,這是構建認同的根本。具體而言,要從理論和實踐入手,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內容,加強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改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與時俱進,在實踐中創新。在充滿挑戰的國際形勢下,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一元化指導地位,堅決反對和抵制各種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對諸如后現代主義、新自由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潮保持高度的警惕,防止這些思潮對馬克思主義的淡化和弱化,要切實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建設,抵制有害文化對高校的侵害,加大宣傳力度,將正確的理論思想和先進文化傳播到高校中,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武裝高校教師和青年學生。
二、增強和提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全球化前提下的凝聚力、親和力、影響力是嶄新的課題
全球化時代,我們要用開放的心態來看待和理解馬克思主義,所謂開放的心態就是要看到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我國運用中的優勢,也要看到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就會造成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存在,作為執政黨,我們要將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實際應用中得以創新,必須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從主觀主義和對西方意識形態的盲目崇拜中解放出來,運用最新的科學思想和科技成就拓展馬克思主義的視野,積極借鑒西方成果,馬克思主義只有貼近生活、貼近人民實際,才能夠解決人們的實際需求問題。從高校自身來說,也要堅定教師的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從而用此來影響學生,高校是教學和科研基地,作為高校教師要與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要有創新精神和突破陳規的勇氣,把握時代要求,關心黨中央的決定和新要求,豐富自身理論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必須貼近大學生的實際生活。要加強網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和管理,利用科學技術推廣先進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手段之一,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豐富工作手段,從而使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我國得到有效傳播和拓展。
三、扭轉和重塑轉型社會的社會風氣和社會環境是必要條件
當前,我國正處在全方位的社會轉型時期,是新舊體制“亦此亦彼”的過渡階段,盡管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基本建立起來,但與之相適應的規則、秩序、法紀、精神理念、價值觀等遠沒有相應建立起來,一個“濃縮”的現代化過程,把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也“濃縮”到前所未有的集中程度,無論是分配不公、拜金主義、見利忘義、腐敗盛行還是道德滑坡、信仰危機、人際關系冷漠,都表明社會風氣和社會環境出現了巨大的歷史變遷,而高校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教師深受社會風氣的影響,調查中顯示,的有些負面的數據,固然有教師個人和高校自身的原因,但社會風氣和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因此,就這一問題而言,期待高校和教師的價值觀和精神理念、道德水準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必須動員整個社會的力量扭轉社會風氣,改善整個社會環境,即黨風、政風、官風、民風等全方位的改善。黨風、政風和官風的改善需要黨員領導干部發揮先進性,杜絕權錢交易等腐敗行為,做到執政為民、以民為本。民風的改善需要重構社會的道德認知和評價體系,形成良好的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
四、營造和建設積極健康的校風教風學風顯得尤為重要
高校的特殊性在于它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是知識分子的聚集地,擔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的重要職責。社會風氣的改善和扭轉,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那么就高校的微觀環境而言,積極健康的校風、教風、學風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和幫助教師樹立責任感,提高教師本身的素質。多加培養青年教師,吸納政治素質好和理論水平高的有實踐經驗的人才,聘請優秀的專家學者參與到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中來,有效地執行好國家的一系列針對高校的政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要加強和提高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隊伍的社會地位和學術影響力,設立專門的基金和項目、專門的職稱和經費補助等來激勵高校教師提升自身的學術能力和行業競爭力,這樣就不會造成教師為了謀生而不是真正的喜歡從事馬克思主義教研工作,解決教師職務公平問題,防止社會中存在的不正之風傳入學校。
五、增強和提高教師對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認同和事業忠誠度是核心與關鍵
對一種文化的自覺,前提應該是對這種文化本質的真知和真正認同,而認同又是核心與關鍵。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首先需要高校教師對其構建政治認同,即把它作為政治信仰,加以自覺認同。在一個政治系統中,政治認同是指系統的成員對當局采取忠誠與合作的態度,積極承擔相應的義務,從而保證對系統的支持。政治認同的形成與意識形態、社會公正和經濟發展相關聯。對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認同要求以高校教師為主體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隊伍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和堅定的政治方向,始終與黨中央的高度保持一致,要對青年大學生負責,用自身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有效地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教育。然而,當代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自覺僅僅具備政治認同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對其構建文化認同,即把它作為生活信仰,加以自覺認同。高校思政課教師對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認同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自覺確認、接受、內化和踐行的過程,強調的是對馬克思主義內化和自覺的“自我認同”,即把馬克思主義化作自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作為精神享受和精神歸宿。具體來說,當代知識分子的主體自覺性、權利責任意識和自主的行為修養、自主的社會實踐,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不竭動力,是“修齊治平”的君子之德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發揚光大,是為民族國家和社會做出的最大貢獻。
總而言之,在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的環境下,高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受到多方面的挑戰,我們必須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我國的主導地位,從而正確引導高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