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老齡化的快速發展,我國家庭養老問題越來越突出。家庭養老,是產生于以小生產方式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傳統農業社會,家庭既是生活單位,又是生產單位。自給自足的傳統生產方式和傳統孝道文化觀念等對其影響深遠,使家庭養老成為人們所享有的主要養老方式。但隨著改革開放,市場化的不斷發展,經濟水平、家庭結構、生活方式等不斷地發生變化,對家庭養老不斷造成沖擊。
關鍵詞:家庭養老;老齡化;政府;社會發展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6-0078-02
中國家庭具有穩定性的結構。工業化的發展,取代了農業在社會中的主導位置,使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但在工業文明浪潮的沖擊中,中國傳統的家庭結構的根基并未發生多大變動。中國的家庭依然保持了傳統家庭的主要功能,包括家庭養老。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比如:計劃生育政策、我國人口基數等,使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老年人口比重不斷增加,子女比重相對減少,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家庭養老的負擔越來越重。家庭養老,是我國傳統養老方式,也成了目前社會中的主要養老方式。家庭是社會的分子,家庭養老發展得好,家庭和諧,社會的穩定性則必然增強。
一、家庭養老的社會功能
筆者在本文中定義的家庭養老概念是指:對老年人物質生活的需要、日常生活的照料和精神生活的慰藉,完全依靠家庭來滿足。這是學界的普遍認識,也是人們易于接受并理解的。
(一)家庭養老方便了老年人和其他家庭成員
在農村來講,子女與老人待在一塊,使老人在與老齡相關的問題上減少壓力,子女也能更好地提供贍養,并且老年人在有自我照顧能力的時候,可以通過土地、副產品等獲得更多的養老經濟收入;城市來講,也可以按農村那種模式走。
(二)家庭是每個人的精神歸宿,家庭養老做到了精神回歸
如今,經濟發展迅速,物質水平提高了很多。同時,人們對精神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在家庭養老中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老年人在家庭環境中可以時刻體會到家的溫暖,子女的關心、愛戴,使老年人在平淡的生活中也會產生樂趣,也避免了單一地參加社會養老給家庭帶來的經濟壓力。即使老年人享受社會養老,也會獲得精神的快樂,但這時獲得的精神慰藉與在家庭中的精神慰藉有一定的差異性。如上文講到的家庭養老的概念中提到的親情血緣關系在家庭中的作用。
(三)家庭養老也會使子女獲得精神滿足,使撫養與贍養在家庭中形成有效循環
在敬老、養老的環境下,家庭養老的延續隱形形成。家庭養老的過程中,老年人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完成家庭中的許多事務,從而減少子女家庭負擔。特別是現代社會中子女通過老年人來代養孩子。一方面,使子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有足夠的時間來發展;另一方面,老人在帶孩子的同時,也會教授小孩許多知識,豐富其思想。這樣,通過家庭養老減少了很多的負擔。
綜上所述,目前社會中家庭養老的功能很重要,但不能不承認社會養老將是必然趨勢。我們必須在這個經濟轉軌時期充分發揮家庭養老的優勢,與社會養老相互補充,協調發展。
二、現階段家庭養老面臨的困境
(一)人口老齡化給家庭養老造成巨大壓力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1.776億,占總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個百分點。中國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但是人口老齡化所產生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和撫養系數比上升將使得現行的家庭養老模式發生困難。一方面,人口老齡化普遍產生了“四位老人、一對年輕夫婦以及一個未成年小孩”,這樣一種家庭結構模式,子女對小孩的付出增加,相比之下,養老的付出減少;另一方面,它也導致老年扶養比從1964年的6.3%逐漸上升到2000年的10.1%以及2050年的33%。在人口流動頻繁的今天,這兩種情況必然導致家庭物質供養、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安慰等方面嚴重缺乏,單純地依靠現有的家庭養老方式難以使養老目標得以實現。
(二)人口流動分散了養老的力量
現代社會中人口頻繁流動,出現子女與老人的分離,常導致家庭養老難以正常實施。以陜西省為例,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10年11月1日陜西省流動人口589.44萬,約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5.79%,與2000年相比,流動人口增加了1.5倍,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上升了9.1個百分點。說明經濟以及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助推了人口的流量和流速。人口流量變動和流向,同時也顯示出流動人口流量加大,人口從農村到城市、從欠發達地區向經濟活躍地區和大城市集中的趨勢更加突出。在這樣的形勢下,大多數子女和老年人形成了分地而居,即使是在經濟上贍養得好,其精神上的慰藉也難以彌補。老年人養老,渴望來自子女后輩的尊敬和愛戴,缺少子女在老人生活中的陪伴,老年人的精神動力減少,甚至會產生負面影響。
三、發展現代家庭養老的建議
(一)鼓勵家庭贍養協議書的簽訂
我國有一定的法律和老年法規,對老年人養老有一定的規定,但這些規定是非剛性的,使家庭養老的落實有一定的困境。贍養協議書的簽訂,明確簽訂對象,明確子女在家庭養老中的權利與義務。一般要求保障被贍養人的生活水平不低于或略高于贍養人的生活水平,且贍養協議書所規定的項目和供養標準,一般是贍養人應盡的最低義務,也不妨礙贍養人向被贍養人提供額外的經濟和生活的幫助。協議的強制性不是對子女的不信任,子女不能產生消極情緒。協議書的簽訂,大大地減少贍養糾紛,是一種法制與道德的融合,更好地落實家庭養老。
(二)加強家庭內的交流,建立和諧穩定的家庭生活
形成和諧的家庭關系,家庭成員之間就得有充分的了解、交流,可以用語言,也可以用手語、身體語言或表情等非語言手段來實現。學會交流,要認識到家庭成員都有著獨立的人格。老人要了解子女的人格,子女要明白老人有什么樣的人格。雙方是完全不同的個體,不是隨心所欲可以控制他人的。通過交流,才能實現相互理解。也要注意交流要選擇合適的時機,并留意自己的表達方式。家庭中的交流,不是相互說出來就可以了。不合適的交流,有時候甚至會引起家庭糾紛,導致子女和老人之間矛盾深化。在家庭的相互交流中,不能含混模糊,使對方難以理解,甚至誤會。家庭交流,要很好地理解對方的感情變化,特別是子女對待老人,在充分理解老人感情變化時,才能做好有效的交流,達到一種感情上的治療。
(三)關注老年人的婚姻
老年婚姻在家庭保障中有綜合性功能。子女在確保老人生活無憂的同時,也要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老人也會以感情的慰藉克服自身獨處的孤獨感和失落感。子女要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使家庭擺脫影響老年人婚姻的消極因素。全國家庭道德狀況問卷調查顯示,近四分之三的調查對象認為老人再婚的事情應由老人自己做主。子女在具備這種思想之后,也要盡可能地從實際當中落實老年人的婚戀。為老年人牽線搭橋,并維護老年人的婚姻權益。
(四)做好老年自我保障
老年自我保障區別于家庭保障,但不是隔離,而是并列關系。做好老年自我保障,才能使家庭養老之路更加平坦。老年自我保障,既包括老年人自身自青壯年期為老年期養老所做的準備,又包括老年人自身進入青老年后為中老年和老老年期養老所做的準備。包括物質保障和精神保障。做好老年自我保障,要做好以下幾點:
1.形成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直接關系到人們的身心健康。好的生活方式需要老人在心理和行為方式上進行自我調節:以文明的東西克服落后的東西;以活到老、學到老改變自身,同傳統的、西方的腐朽東西做不懈的斗爭;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以新的科學成果豐富自己的生活、使自己的身心健康;繼承優秀的傳統,提高自身生活質量。“個人的責任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2.友善、樂于助人。友善,易使人心平氣和,有效控制惡劣的情緒的產生,做到與人為善,保持心理平衡。樂于助人,為他人提供物質幫助、精神幫助,同時也收獲了精神支柱,對老人而言,這樣的奉獻意味著延長自己的生命。
3.以德行養生。清代養生家石在基提出常存安靜心、常存正常心、常存歡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悅心、常存安樂心等以養生,保持心理健康是快樂、為善、養生,養老的良好起點。
(五)國家、社會逐步承擔養老責任
養老,不是家庭獨自承擔的事情;家庭養老,不是可以脫離社會責任的。政府、社會應承擔養老責任,分散家庭壓力。因而,家庭養老不單純是子女的責任,也包括老年人自身、社會與國家;家庭養老不只是單純的道德規范,其也會受法律強制。只有使各個角色都了解家庭養老的重要性時,才能使家庭養老做得更好。
1.立法。要明確家庭和社會分別承擔的責任,并且具體到人或部門。“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法律,只有將這些老年人的特有權利具體化、法制化,才能更好地做到老年人養老。
2.加強社會保障的實施。在現有的基礎上,加強社會保障的實施,如養老院、社區養老等,改善其服務水平,擴大其覆蓋面,增加專業人員。這些方式,為如今家庭養老做好了輔助。特別是為社會中沒有能力或沒有辦法家庭養老的人提供了幫助。
如今,社會養老的發展最為重要。現代社會養老的低水平、差異性等雖不能立刻解決,但必須注重其發展路線,指定發展計劃,逐步完善。
四、結語
家庭養老是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每個人都會變老,面臨養老。只有對家庭養老有進一步的明確,才能更好地落實養老。但在經濟轉型時期,家庭養老的壓力比較突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家庭養老依然會面臨新的問題,這些仍需不斷探索。根據家庭養老面臨的壓力,從社會的各個角度來看,家庭養老中各個角色必須正確地做出努力,才能使家庭養老更好地落實。筆者以家庭養老為主題,一方面,自身想更好地了解家庭養老;另一方面促使其提高家庭成員的思想認識,提高整個社會的認識,提高各相關部門的認識,希望本文能對我國家庭養老事業提供一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