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后現代主義崇尚多元價值性,反對理性主義,具有不確定性等特征,它引起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失衡、社會責任感弱化以及行為方式隨意化等問題,使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面臨著挑戰。堅持弘揚高校文化主旋律,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指導當代大學生的思想,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載體,加強主客體之間的關系,有利于促進當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發展。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6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6-0285-02
一、后現代主義的主要特征
后現代主義思潮源于20世紀60年代左右的西方社會文化思潮中,它在產生后得到了廣泛傳播,并于20世紀80年代初傳入我國。后現代主義是廣泛流傳于西方的一種文化思潮,或者說它是一種觀念形態,它否定理性和諸多現代性東西,深刻影響著我國當代大學生,主要具有以下三個特征:
(一)崇尚多元價值性
后現代主義崇尚多元價值性,采用“去中心”的思維策略看待事物。反映在教育領域,不僅是學科知識的“去中心”,反對以一種知識統領另一種知識,強調對事物的多元化理解。相應的,還包括教育控制的“去中心”思想。后現代主義主張進行開放性的對話,反對權威。它所指的對話強調的是一種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情景對話,并非用一種觀點來反對另一種觀點,或者將一種觀點強加于另一種觀點之上。后現代主義還強調人與本質聯系和心靈的融合溝通,打破和消除與他人的界限,相互開放,幫助、指導學生個體,而不是制約其成為預定的模式。
(二)反對理性主義
后現代主義反對理性主義,強調非理性思維。后現代主義認為過分強調理性必然導致個性的缺失與人性的異化,從而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疏遠以及個人生活意義的喪失等;它亦認為若將其理解為事物本質,必然限制人類的思維且影響人類創造力的發揮。尼采認為,人的精神活動是極其復雜的,理性只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理性并不能成為判斷對錯及善惡的標準,理性靠邏輯來保證真理是站不住腳的[1]2。
(三)具有不確定性
后現代主義的不確定性特征主要表現為它反對同一性,強調差異性,提出方法論和思考方式上多元化。后現代主義認為事物存在著差異性,主張用“創造性的主體”去代替普遍性的主體,并強調世界是多樣而豐富的,肯定人在認識萬事萬物的時候也會表現出來不同,因此它號召人們從傳統的單一思維模式中解放出來,以開放的思維態勢面對并處理新問題。
二、后現代主義思潮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不良影響
(一)后現代主義的虛無主義影響著當代大學生
在新媒體迅猛發展的今天,信息的高度開放環境下為西方后現代主義影響我國高校大學生提供了傳播途徑。后現代主義思潮主張虛無主義,導致一些大學生缺乏理想信念,政治意識開始淡化,政治觀念逐漸模糊,甚至主張政治觀上的多元性,反對主流文化。部分學生對中國是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或是資本主義制度問題上還存有模糊意識,更有部分學生認為中國應實行多黨制,政治觀念嚴重淡化,以上錯誤的政治觀念,對處于人生理想信念樹立關鍵時期的當代大學生是十分不利的,深刻影響著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
(二)引起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失衡,弱化其社會責任感
在后現代主義的文化影響下,部分大學生表現出對后現代主義思潮的盲目追求,價值觀中出現實用功利性,逐漸將自我價值置于首位,忽視集體利益與他人的利益,放棄了道德原則;另外,表現在物質生活上不斷互相攀比,逐漸將享樂主義作為自身群體中一種流行文化意識形態。后現代主義的傳播使得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失衡,對他人和對社會的責任逐漸弱化,為社會責任感的培育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三)部分大學生行為習慣趨于非理性化
后現代主義思潮的特點之一為提倡非理性,反對理性主義。后現代主義思潮的這種觀點對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意識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當代大學生表現在行為習慣上的隨意化加強,叛逆思想嚴重,部分學生的行為習慣未能按照學校的規定嚴格踐行。他們深受后現代主義思潮影響,行為習慣趨于非理性化,這一種非理性化的行為不是為了獲取創新的意識,增強自身的能力,而是為了滿足自己一種消遣娛樂的心理,脫離束縛,追求安逸舒適的感覺。所有這些不良行為習慣都沖擊著當前高校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挑戰。
三、后現代主義背景下加強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堅持弘揚校園文化主旋律,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加以指導
后現代主義的消極影響深刻影響當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與政治觀念。高校應始終堅持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指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所弘揚的主旋律,就是大力提倡一切有利于發揚民族精神、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和精神;大力提倡一切有利于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2]。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核心,引領著當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方向,因此,后現代環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始終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旋律,用先進積極的思想武裝大學生的頭腦,不斷加強當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抵制和消除各種由于后現代主義帶來的負面影響,促進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念與政治意識。
(二)正確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的關系
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傾向于單純的知識灌輸的教學模式,一般教育者都是被動接受教師傳播的知識。在現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之間應該構建一種平等互動新型關系。后現代主義者認為反對“中心主義”,認為沒有絕對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即理解為教育學生沒有絕對的權威性。因此,在發展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教育者應該注意自己的語氣和態度,與學生之間建立平等互動的關系且注重與學生進行心靈交流與溝通;再者,后現代主義思潮中包含不確定性的特點,即使反對普遍性,強調個性的發揮,即理解為不能用同一種方式來教育每一位學生,針對部分學生受后現代主義的消極影響產生的行為習慣非理性化,應切實有效地針對個人情況加以正確引導,應當做到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
(三)創新豐富的活動載體
“活動載體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有意識地開展各種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寓于活動之中,使人民在活動過程中受到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質。”[3]在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通過寓教于樂的活動,將一定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達給學生,不知不覺使學生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后現代主義思潮具有推崇情景性的特點,這樣顯然說明單純的理論灌輸已不能適用當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需要。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我們應該不斷創新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載體,加強對校園新媒體的運用,特別是對網絡媒體的運用,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載體來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的互動聯系。在新媒體不斷發展的今天,高校應正確運用這些新的媒介活動載體,積極鼓勵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媒介實踐活動。如通過QQ、BBS、博客等新媒介創設網絡情景教育,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營造出民主和諧的討論氛圍,不僅使得教育者可以通過新媒介方便獲取受教育者真實的思想動態,而且方便學生說出自己的心聲。通過網絡媒介加以引導,利于教育者及時與學生進行交流,將正確的價值觀傳遞給她們。這樣通過網絡媒介平等互動交流,可以逐漸改善當代大學生受后現代主義思潮消極影響產生的價值觀失衡現象,強化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參考文獻:
[1][德]尼采.權力意志[M].張念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2]杜曉紅.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5:13.
[3]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