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語文有效教學是關鍵。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文本解讀是語文有效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教學設計是語文有效教學的構想和規劃。課堂執行是語文有效教學的關鍵和保障。
關鍵詞:語文素養;語文有效教學;文本解讀;教學設計;課堂執行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6-0236-02
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創建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是新的形勢下對語文教師的要求,也是我們教師所追求的理想。語文有效教學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終途徑,以下從三個方面加以闡述,以期對語文教師實施“有效教學”有所啟示。
一、文本解讀是語文有效教學的前提和基礎
文本解讀指的是教師和學生對文本(課標、教材及有關的課外閱讀資料等)的內容和意義的感知、理解和評價,形成對文本材料的價值取向的過程。教師文本解讀得準確與否、深入與否直接影響著語文教學設計和教學效果。
(一)走近文本
文本解讀是對文本逐步走近的過程,從陌生感到親切再到創新。首先,要善待文本,對文本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平視,不是俯視,也不是仰視。文本是小學語文教師的主要憑借,應多一些文本,少些架空分析,少些課外文獻,少些音像資料,少些課中游戲。其次,要細讀文本。文本的解讀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須遵循面—線—點的線索,從細微處入手。特別是對文本的特點、重點、難點、突破點、空白點等要細細品味,慢慢欣賞。
(二)讀透文本
文本解讀要經歷一個反復讀透的過程,整體地讀才能整體關照,居高臨下,全局在胸。細膩地讀,葉圣陶先生在他的《語文教育二十韻》里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在文本解讀時,不要把一個字輕易放過去,作者為什么用這個字、這個詞、這種句式而不用別的?要細細體會其神韻所在。這樣,文本解讀就會豐滿起來,不會變成一個空洞的、說教的東西。反復地讀,文本解讀是藝術的再加工,只有文本反復地讀才能透徹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內在品質,讀文學作品不要簡單地抽象思想,重要的是要讀出形象來。
(三)超越文本
教師不僅要考慮把文本教給學生,還要設身處地地站在學生立場上,讓學生的心靈去親近文本,用學生的眼睛去發現文本中屬于學生文化創造的那些特質。學生有自己的生活世界,他們會用這世界里的規則去感悟文本的各個方面;學生有自己的思維語言,他們會用這種語言去解讀文本中的各種問題;學生有自己的表達方式,他們會用這種方式去呈現文本中屬于他們的發現。文本解讀一種是文本的聲音,另一種是讀者的聲音。作為課文的文本還滲入了編者的聲音,文本解讀也就成了作者、編者和讀者不斷對話的思維活動,這些都構成了多元解讀文本。
(四)課文的解讀
課文的解讀就是要解讀文本的思想內容、表達方式。具體地說就是要看一篇課文用什么樣的語言文字反映了什么樣的事實,用什么樣的結構體現了什么樣的思路,用什么樣的材料證明了什么樣的觀點,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從下面幾個方面對課文的解讀內容進行具體說明:
1.文章體裁的把握。小學語文課文的主要文體有記敘文、說明文、詩歌、寫景散文、童話故事、寓言故事、文言文等。文本的類型決定著語文教學目標的確定和教學策略的選擇。如果不注意文本的體裁,不注意文本呈現的特點,我們對教材的取舍和教學目標的確定就會偏離方向。所以根據不同的文體類型,設計不同的教學思路,能顯示文章的風格和教學特色。
2.內容的梳理。對課文中的事件、情節、段落大意等進行系統的整理,對課文涉及的常識性知識、地理性知識、歷史性知識、軍事性知識等進行解釋。使學生了解有關內容,對這類知識正確的理解不可少,但不必過多拔高,變成專業性知識講堂,破壞文學色彩。
3.語言的品位。包括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前者包括字、詞、句、段、篇,后者包括聽、說、讀、寫(寫字),這些是語文文本的根本。特別是詞句,它們是文本內容的承載物,是基礎中的基礎,這些詞語與文章的中心意思有密切的關系,要體會作者借助這些詞語所要表達的態度和情感。
二、教學設計是語文有效教學的構想和規劃
教學設計指的是課堂教學設計,在《語文課程標準》思想的指導下,對課程資源有機整合,在分析課程目標和教學任務、分析學生實際、分析教學環境與教育資源的基礎上,完成教學目標,制定教學策略,實施教學評價,編寫教學計劃等具體工作。
(一)教學設計理念
1.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設計不僅僅包括課前設計,還包括教學活動過程的動態設計,課堂教學設計是一個不斷引領和優化學生學習的活動過程,課堂教學設計是解決課堂教學中問題的系統化的技術,它直接決定了課堂情境與學生的學習方式,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
2.以生為本。課堂設計要遵循設計學生的學的設計理念,向培養學生基本學科素養的設計價值取向、尊重學生經驗與認知發展的設計思路、三維目標整合的學習情境的設計策略三個方面回歸。語文教學設計要立足于學生的學,致力于建立新型教學關系。語文教學設計是解決“教什么”與“怎么教”的過程,教學設計還要考慮課堂教學中共性與個性之間的矛盾,只有站在“如何學”的角度來設計,“如何教”才能準確把握語文教學的內在規律,在教學設計上能夠進行因材施教,留給學生更多的自由活動空間,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才能準確把握教與學的完美統一。
3.要加強語文與生活的聯系。讓語文走向生活,讓學生積極融入現實社會,投身于大自然,感受生活,思考人生,在豐富的生活實踐中學會讀書,學會做人,將教學和學生的生活環境、成長的需求融為一體,體現語文學習的開放性、生活性。讓語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們要加強語文與生活的聯系,語文是母語教育課,學習資源和學習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語文教學要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在“課程資源與開發利用”中提出:“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給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語文教師應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多方面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二)學情分析是教學設計的依據
學情分析是教學設計的基礎,高質量的學情分析對語文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它可以增強教學設計的針對性,有利于教師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有利于節約課堂教學時間,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學情分析是構建有效課堂的基石,教學的預設是由學情開始的,教學過程是依據學情展開的,教學反思也是從學情入手,通過學情分析的教學設計才能真正滿足學生的需要,才能使語文課堂變得更加精彩。
(三)教學流程是教學設計的主線
教學實施流程的設計是在解讀文本、學情分析、目標確立的基礎上,構思教學展開的基本環節,以層層推進教學,有效達成教學目標。要根據教學規律和學生的需要制定教學流程,還應注重研究不同學段、不同課型、不同體裁、不同題材的課文教學流程,課堂教學流程是各種活動的鏈接,一切教學都離不開活動。一段時間以來語文教學關注的外顯活動多,內在活動少,課堂教學熱熱鬧鬧,實質上學生沒有什么真實收獲,這是一種浮躁化的教學方式。課堂教學應該是內在活動與外顯活動同一,努力使教學流程設計更切合教學實際,更具指導性。
三、課堂執行是語文有效教學的關鍵和保障
課堂執行是語文課堂教學取得實效的關鍵所在。課堂教學目標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應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學生樂于學習的態度和志趣,磨煉刻苦學習的意志品質。要在知識上完成從不知到知,從知少到知多的轉化。在能力上要完成從學會到會學的轉化。在情感上完成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化。課堂教學流程中的各個環節和教學諸多因素時時處于運動和變化狀態。要在課堂教學中完成這些目標,駕馭課堂需要強有力的課堂執行來保障。
(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掌控課堂教學的節奏
控制課堂教學節奏的能力是教師主導作用的重要體現,也是教學藝術的一種表現,課堂教學一定要注重張弛有度,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能夠使教學產生一種流動之美,消除學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勞,對學習上內容的理解也會層層深入,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過程貴在起伏有致。才能使課堂富于變化,引人入勝。而如果一味地平鋪直敘,那就乏味無聊了。調查研究表明:40分鐘的一節課堂中學生的注意力是有變化的,最初5分鐘學生的注意力不穩定,他們還處于調整和適應階段中,其后的20分鐘一般是學生進入注意力最佳集中時期。下課之前的15分鐘左右注意力又開始逐漸趨于渙散,因此教師要精心安排教學的起始、發展、高潮和結尾,使教學過程有起有伏,形成節奏。在教學的黃金時間里形成教學高潮,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課堂的調控能力
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落實教學目標,應該善于調節氣氛,掌握節奏,控制局面,通過調控要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使教學流程更加流暢,具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合作生成,課堂教學呈現生成性、開放性,產生的不確定性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調控能力,同時也是教師教學風采的展示。在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往往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況,教師若裝聾作啞,充耳不聞,將會扼殺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積極思考的積極性,若信口開河,敷衍搪塞,使學生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將會使學生隨波逐流,放棄個性思考,學生的創造力也不會得到培養。這就要求教師敏銳地適應千變萬化的情況,及時地、靈活地運用適當的調控手段駕馭課堂。
當學生對同一問題存在多種意見時,教師應抓住學生學習中形成矛盾的地方,設計相應的問題情境來啟發學生思維。學生對課文的認識往往是比較表面的,只有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循循善誘,學生才能通過字面走進課文,深入理解,讓學生進行體驗和感悟。
(三)教法與學法的有機整合
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是統一的,那么教的方法與學的方法當然也是有機統一的。這體現在教法為學法服務、交給學生的學習方法上。如果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沒有科學的學習方法相伴,學習效果可能不會好,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就會受到打擊,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學習的指導,從學習品質和學習能力兩個方面進行指導,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的發展,具有戰略性的意義。